-
壁立万仞 绛帐三千——作为教育家的陈寅恪
陈寅恪不仅是杰出的史学家,也是优秀的教育家:列其门墙的,济济一堂;私淑成名的,不在少数。
2025-07-15
-
朱德发:视学术为生命的文学史家
朱德发(1934-2018),山东蓬莱人,山东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
2025-07-14
-
钟敬文:为民族文化发采扬辉
这是一段跨越半个世纪的“光明情缘”—— 1949年6月16日,光明日报在北平创刊。
2025-07-11
-
“赵树理调解法”的文学之思
人民的火热生活是赵树理创作的丰富矿藏,也是他的创作实践能够在当下得以运用的重要原因。
2025-06-18
-
经典作家专刊——汪曾祺
汪曾祺,江苏高邮人,作家。
2025-05-28
-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为汪曾祺先生办画展
2019年10月15日上午,我在办公室接到一个电话,对方说:计蕾你好,我是汪朝,你还记得我吗?我说:当然记得!您是汪曾祺先生的女儿汪朝对吧?22年前我们通过电话。
2025-05-28
-
汪曾祺在上海的教书经历
三位学生记忆中的好老师 1983年7月,汪曾祺以他1946年9月至1948年3月执教上海致远中学的生活为蓝本创作了短篇小说《星期天》,其中提到“我”所在的一家私立中学“学生多半是附近商人家的子女”,这可能并非虚构。
2025-05-28
-
林贤治:鲁迅与《沉默史》
沉默不只是声音的缺失。
2025-05-21
-
晚年张爱玲:“才尽”、 语言与修辞原创
一、1949年以后的张爱玲 迄今为止,张爱玲研究主要集中于她在大陆特别是沦陷时期创作的作品,的确,这是她创作力最丰富、真正以作品奠定文坛地位的时期。
2025-05-20
-
程千帆的文学批评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程千帆(1913—2000)是20世纪中国学术由传统到现代转型过程中出现的著名学者,他治学范围宽广,在古典诗学、校雠学、史学等诸多领域均有很深造诣,而最能体现其治学风格与业绩的,则是他的中国文学批评研究。
2025-05-19
-
“职业作家”的生成与困境
内容提要:本文以沈从文早期作为“职业作家”的创作生涯为切入点,通过梳理其1920年代后期在京沪两地的创作历程,探讨新文学场域转型对沈从文写作方式与文学观念的影响与形塑。
2025-05-14
-
童庆炳:把全部生命投入文艺学的事业
童庆炳是一位卓有建树的文艺理论家。
2025-05-13
-
我回来了——从张爱玲身后发表的作品考证其生平与人际关系
张爱玲在1995年9月逝世,迄今已近30年。
2025-05-13
-
曹禺《蜕变》接受史考论
曹禺于1940年初完成了四幕话剧《蜕变》,该剧描写了抗日战争时期一个后方医院在梁公仰、丁大夫等人的带领下进行改革的“蜕变”过程,洪深将其列为“十部必需阅读的抗战剧本”之一[1]。
2025-05-13
-
洪子诚:是文学史家,更是文体家
洪子诚,1939年出生,广东揭阳人,著名文学史家。
2025-05-12
-
鲁迅日文书写的日汉转译及语体风格
语言和文化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表达和传播文化的重要手段。
2025-05-06
-
“实过其名”的顾随先生
去年11月24日,“诗词的女儿”叶嘉莹逝世。
2025-04-30
-
“必须待到我忘了努力,才又感到淡淡的哀愁”
编者按:近日,青年学者张芬《未果之梦迹——〈故事新编〉的创作及其语言世界》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
2025-04-29
-
《家》是巴金的精神之“家”
2024年12月18日,由中国现代文学馆、上海市作家协会、巴金故居主办的“美的丰富矿藏——纪念巴金诞辰120周年藏书展”在北京开展,展出120种巴金珍贵藏书。
2025-04-21
-
史铁生:苦路人影
我仅见过史铁生一面,算不上朋友。
2025-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