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 海子诗歌命名的发生学考察

      关于海子,燎原曾有一个恰切的评价:“海子,就其本质而言,正是这个意义上一匹四趾摁着泥土,从大地上腾起的野蛮的豹子,一只五脏俱裂而咆哮着扑向太阳的血淋淋的豹子。

    2024-03-29

  • 一部开山之作 世纪经典之路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初版本(上下册) 鲁迅在自己的讲义基础上补充修订而成的著述《中国小说史略》,由北京大学第一院新潮社于1923年12月和1924年6月,分为上下卷正式出版。

    2024-03-29

  • 朱正:鲁迅读梁启超

      鲁迅年轻的时候,曾经是梁启超热心的读者。

    2024-03-27

  • 1984年,在法大的海子

      诗人海子,1984年7月,唐师曾摄 1983年5月7日中国政法大学(下文简称“法大”,前身为北京政法学院)正式成立,1983年9月海子自北京大学分配到中国政法大学党委宣传部,担任《中国政法大学校讯》(后改名《校刊》《校报》)编辑。

    2024-03-26

  • 经典作家专刊——金庸

      金庸,本名查良镛,生于1924年3月10日,浙江海宁人。

    2024-03-25

  • 20世纪40年代的经济危机与闻一多的思想转向

      1944年,闻一多杂文中开始出现一个词语:“囤积居奇”。

    2024-03-22

  • 隐而不彰的风景——“别样的鲁迅”拾萃

      在《〈呐喊〉自序》中,鲁迅回忆自己十八岁出门远行,告别故乡,赴南京求学,说了一句著名的话:“仿佛是想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

    2024-03-19

  • 一代词宗姜夔的人生羁旅

      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人,约生于宋高宗绍兴二十五年(1155),卒于宋宁宗嘉定十四年(1221)。

    2024-03-15

  • 不在场的在场者:“鲁迅”与第一次文代会

      第一次文代会作为中国当代文学的起点,其相关表述和安排显示了当代文学的基本政策和方向。

    2024-03-14

  • 潘耀明:武侠世界之外的金庸

      2024年3月10日,恰逢金庸先生百年诞辰。

    2024-03-11

  • 一段历史的“提词人”——与郭小川干校年表整理有关的一些问题

      如何在研究者的“历史”与研究对象的“历史”之间取得某种平衡,是每一个处理“历史”的研究者都要面对的问题。

    2024-03-04

  • 来自“现代中国”的“误读”——鲁迅之孟子观

      引言:被遗落的“拼图” 鲁迅研究历来是中国现代文学领域的显学,而鲁迅与儒家“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也成为学者们孜孜以求、力争突破的重点。

    2024-02-26

  • 殳、剑或匕首:要有怎样的一种战士?

      1907年,26岁的鲁迅在《摩罗诗力说》中发出震撼人心的一问:“今索诸中国,为精神界之战士者安在?”[1]从那时起,对于“精神界之战士”的呼唤与寻找,以及用文学方式进行的思考与塑造,就成为贯穿鲁迅一生思想与写作的重要话题之一。

    2024-02-21

  • 钱玄同:新思潮的摆渡人

      钱玄同去世半个多世纪后,他的文集才得以出版,那已经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了,记得我曾帮编者请张中行先生为文集写过序言,那是篇很好的文章,文字有着古朴之气。

    2024-02-19

  • 落日余晖——科玄论战中的康有为

      整整一百年前的1923年,政治学家张君劢在清华学校面向即将赴美的青年学子演讲人生观,认为人生观没有客观标准,科学无论如何发达,都不能解决人生观问题。

    2024-02-05

  • 蒋蓝:东坡二题

      从白战体到白战体写作 苏东坡一生曾两度到过颍州(今安徽省阜阳市)。

    2024-02-05

  • 鲁迅硬骨头精神与现代中国文化的气质

      五四新文化运动不仅催生了新文学,同时也为现代中国的文化刻下开篇的烙印,为现代中国的文化大厦奠定基石,勾勒了蓝图。

    2024-02-04

  • 孙郁:鲁迅对于新学人的警惕与质疑

      一 现代性的理念是被新知识人构建起来的。

    2024-02-01

  • 经典作家专刊——钟敬文

      “吾侪肩负千秋业,不愧前人庇后人” ——钟敬文小传 □严曼华 “吾侪肩负千秋业,不愧前人庇后人”,这是我国著名民俗学者、教育家、诗人钟敬文曾用以自勉的诗句。

    2024-01-31

  • 为中国民俗学在世界范围找到立足之地

      钟敬文的学术生涯始于民间文艺学又终于民间文艺学,毕生投身于学术研究与学科建设,恰如万建中的评价,钟老“不仅构筑起民间文艺学学科的理论大厦,而且不遗余力地添砖加瓦”,既吸收了中国旧有学问之优良素养,又推陈出新,表现出精妙、现代、历久弥新的一面。

    2024-01-31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