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ZUO JIA YIN XIANG

01【温故】六月,求诸己,艺术的秘密

对漫长历史中人的遭际做出考察,又不难发现功名科考不过是人生的节点,就算那些天才或幸运儿的一帆风顺,恐怕也只是甘苦自尝的另一个词。拿起、放下、权衡、变更……这些或许是动荡时代中难以避免的常态。

01
【温故】六月,求诸己,艺术的秘密

2023年7月起,文史频道将常设“温故”专栏,在每月最后一天重温当月选载佳作及独家文章。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能阶段性地温故知新,并在互联网时代有限地保留一点文学记忆与智识。

来源:中国作家网 | 陈泽宇
02古耜:茅盾与中国古典小说

而厘清这一关系,不仅有助于人们通过富有历史纵深感的审视与观察,更加充分地领略和认识茅盾思想、创作与理论的重要价值;而且可以凭借茅盾对中国古典小说的借鉴与扬弃,很自然地形成一种熔古铸今的艺术对话,从而展现中国现代作家既注重文脉赓续、又推动遗产增殖的精神向度与生动场景。

02
古耜:茅盾与中国古典小说

伴随着时光流逝,现代文学巨匠茅盾越来越呈现出其恢宏、厚重、崇高的气象和品格。对于茅盾的精神世界和文学成就,学术界和评论界已有过深入发掘与精彩阐释,只是在拾遗补阙的意义上,似乎还有一个维度值得用心留意,这就是细致梳理茅盾与中国古典小说的关系。

来源:光明日报 | 古耜
03走向人群:废名1930—1940年代文学实践中的《论语》资源

细审废名阅读和阐释《论语》的思想机制,尤其是聚焦其与同时代作家及学人围绕经典价值之对话,有助于重新理解废名1930—1940年代文学实践的展开方式及思想指向。

03
走向人群:废名1930—1940年代文学实践中的《论语》资源

1930—1940年代,废名的文学观念经历了从“崇拜西洋艺术家”[1]到讲求“民族的自觉”之转变。此转变同时亦是从“把生命贡献给艺术”[3]到走向“人群”的过程,其外因是抗战期间对社会现实感知的深化,内因则与中国古代经典的阅读有关。

来源:《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 崔文骏
04君子豹变:论1943年叶圣陶五十初度

对1943年10月28日的五十之寿,叶圣陶固然看重,但他并未宣扬,贺寿作为上海、成都、桂林三地开明人的内部活动,倡议来自上海。这年6月19日,沪上同人集资九百元由王伯祥汇寄叶圣陶……

04
君子豹变:论1943年叶圣陶五十初度

“自五十以往始为寿,每岁之生辰而行事,其于及旬也,则以为大事。亲朋相戒毕致庆贺,玉帛交错,献酬宴会之盛,若其礼然者,不能者以为耻。富贵之家往往倾四方之人,又有文字以称道其盛。”

来源:《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 邱雪松
给焦晃送过的一册旧书

焦晃先生爱书,家里有许多书,密密麻麻地摆满了两面墙。其中,莎士比亚、果戈里、契诃夫、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书籍自不多言,还有琳琅满目的历史文化,乃至佛教、禅宗、道教、基督教等形而上的著述……

来源:北京日报 | 杨思思 2024/07/26
动物世界里的仁兽

“仁兽”其实并非一个很精确的词语,原因是当我们提及“仁”时,它理应是在“人与人”之间才会出现的概念。然而,将某些动物称为“仁兽”却是自古有之的现象。究竟有哪些动物符合“仁兽”的标准? 以下是其中的两种。

来源:中华读书报 | 潘铭基 2024/07/25
今天我们为何还要读孔子?

一百年过去了,我们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 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当年所提倡的“德先生(民主)”和“赛先生(科学)”今天俨然已经成为国人信奉的普适价值,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随着“国学热”和大陆新儒家的复兴似乎已经过时。

来源:中华读书报 | 李彬 2024/07/24
吴学昭:关于《吴宓文集》

我父亲吴宓(字雨僧,又字雨生)生于1894年,为庆贺和纪念他的130岁诞辰,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在吴宓家人不断努力搜集、整理、编辑和友好帮助校译的基础上,经三年精细校对审阅,终于将《吴宓文集》出版发行。

来源:文汇报 | 吴学昭 2024/07/23
谢泳:新见陈寅恪旧诗二首

凌默写陈诗,个别字句与原诗差异,应属正常,但句句差异,显然不属记忆问题,观察凌记其他陈诗甚少失误,可判断这是一首新见陈诗,意义非常。

来源:澎湃新闻 | 谢泳 2024/07/22
段崇轩:《五月》之风——怀田中禾先生

从事文学编辑、批评写作数十年,在文坛上识人颇多,交友不少。有的人曾经过从甚密、朝夕相处,但后来渐行渐远;有的人只是偶尔相识或几面之缘,却心灵相通,成为师生、知交。我与田中禾先生就属于后一种。

来源:光明日报 | 段崇轩 2024/07/19
高洪波:乐为他人做嫁衣——一个老编辑的人生感悟

十年之后,就回到刚才主持人说的《文艺报》十年的正式编辑生活。我曾经在一次演讲中谈到过《文艺报》特殊的编辑岗位,给我的人生留下特别深刻的一种痕迹,以至于现在跟大家谈一些编辑趣闻的时候,都离不开《文艺报》的十年生涯。

来源:中国作家(微信公众号) | 高洪波 2024/06/21
郑振铎“俗文学”观的学术史意义

郑振铎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一位多面手,在短短60年的生命历程中,他在民族文化遗产整理、世界文学译介、文学创作、文学研究、文学刊物编辑、文学社团组织以及美术、考古等多个领域都取得了光辉的成就,被称为“中国文化界最值得尊敬的人”。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 车振华 2024/06/20
鲁迅在黄埔军校演讲

今年6月16日是黄埔军校建校100周年。1927年4月8日,鲁迅应友人邀请,来到黄埔军校(广州黄埔中央军事政治学校),为近千名学生作了《革命时代的文学》演讲……

来源:人民政协报 | 周惠斌 2024/06/19
旅行书写与“想象”生产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有着“抗战圣地”和“民主圣地”美称的延安,逐渐成为另一政治文化中心,受到海内外瞩目。来自全国各地的进步青年乃至国内外记者、旅行家都对它心生向往,不惜跋山涉水、历尽艰辛也要一探真容。

来源:《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李跃力 2024/06/18
董树人:偶遇作家曲波

我唐突地打断他谈出国访问的兴致,问道:“曲波同志,请您谈谈文学创作可以吗?”他对我的冒失之举毫不介意,答应了我的请求。

来源:北京晚报 | 董树人 2024/06/17
时代的魏明伦与魏明伦的时代

“巴蜀鬼才”、著名剧作家魏明伦近日病逝。据说他生前未完成的最后一部手稿《麻将》,是为重庆川剧名家沈铁梅量身打造的。

来源:北京青年报 | 解三酲 2024/06/14
吴学昭:关于《钱锺书杨绛亲友书札》

杨绛先生晚年最后做的一件她认为很必要的事,是亲手销毁了钱锺书先生和她本人的日记,以及某些亲友的书信。虽然我觉得很可惜,曾多次劝阻,但未能让她回心转意。

来源:文汇报 | 吴学昭 2024/05/27
香山休养时的林徽因

林徽因曾于1931年、1932年和1935年春天,三次到香山来青轩休养。她在这个青山碧水、鸟语花香、空气新鲜、充满野趣的皇家园林休养,别有一番滋味和情怀。

来源:北京晚报 | 诗白 2024/05/24
孙郁:到县城去

有一年在北京的图书馆里,无意中看到故乡辽宁大连瓦房店的老照片,有点惊奇。那是民国时期的建筑群,火车站旁的店铺还有集市里的车马鸡狗,人的神态,也与今人有点不同。推想那时候的生活,无处不散发出旧俗的气味,但从模糊的背景看,已经有点现代小城的模样,比起我早年长住的复州古城,摩登了许多。

来源:农民日报 | 孙郁 2024/05/23
《哥德巴赫猜想》发表46年后……

周老师从携带的布袋里拿出一本《人民文学》和一个文件袋。我打开文件袋,发现那竟是陈景润先生当年的论文,题目是“大偶数表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二个素数的乘积之和”……

来源:北京晚报 | 红孩 2024/05/21
冯牧的眼光

到北京工作后,冯牧提出“文艺批评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浇花除草”。要多关注那些在“祖国的土地上茁壮成长的幼苗和花苞”,要为他们的成长“鸣锣开道”。

来源:人民政协报 | 王剑 2024/05/22
经典作家专刊——鲁迅

今年是鲁迅先生短篇小说《祝福》《肥皂》《在酒楼上》发表100周年,杂文集《南腔北调集》《准风月谈》出版90周年。

来源:文艺报 | 黄乔生 毕飞宇 林分份 2024/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