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文润八桂 赴一场文学之约——记中国作家“广西文学周”
来源:广西日报 | 林雪 娜潘剑 孙鹏远 刘山 覃浏榴  2025年07月13日07:52

南国七月,热风拂面,文润八桂。由中国作协社联部主办,广西作协、广西出版传媒集团承办的中国作家“广西文学周”日前在南宁、防城港、河池、崇左火热举办,15场丰富多彩的文学活动,让优质文学资源直达基层,为当地文学爱好者带来丰盛的精神食粮,让文学的甘露润泽基层创作者的心田。

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

“今年举办的中国作家‘广西文学周’,希望在广西这片文学的沃土上,通过文学公共服务和志愿服务的‘精准滴灌’,将更多优质文学资源输送到广大文学爱好者和读者身边。”7月7日,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邱华栋在活动启动仪式上表示。

本次文学周最大的亮点就是“精准滴灌”、有效对接。“精准滴灌”的内容丰富多彩,有文学公开课、名家进校园、名刊名编改稿会、名家面对面等,聂震宁、王宏甲、杨克、李霄明、徐则臣、孔令燕、黄咏梅、王十月、石一枫等全国知名作家、编辑深入基层,进校园、入企业、访边关,与八桂文学爱好者、创作者面对面交流。

“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写作的最佳归属该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中国作协报告文学委员会副主任王宏甲在“文学照亮生活——中国作家‘文学公开课’”上,深入浅出地讲述了文学与时代、文学与人民之间的紧密联系。他曾为了创作《走向乡村振兴》,两年间走遍全国100多个乡村。“文学不仅是个人抒怀,更应承担起反映时代变迁、展现社会价值的责任。作家要用真实和良知描绘人民生活、记录社会脉动,善于在平凡中发现伟大,以细致的观察、真挚的情感去打动人心,传递积极向上的正能量。”他说。

“我们一定要说,文学像炼钢一样有用!”北京作协副主席石一枫在向广西钢铁集团文学爱好者讲授“从文学的角度研究人”公开课时说道。他认为,文学最大的功能,就是能让一个人的生活变得更丰富,有多元化的精神世界。文学创作并非凭空想象,而是源于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深入思考,只有用心去感受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才能创作出真正打动人心的作品。

改稿会向来受到基层作家的欢迎。名刊名编走基层改稿会上,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常务副会长李霄明从小说的情节架构、叙事节奏和散文的文化特质等方面,向崇左作家提出了详细的改稿意见。《作品》杂志社社长、总编辑王十月对河池作家的作品进行了针对性改稿,详解“写什么”和“怎么写”两大问题。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辑孔令燕对防城港作家作品进行细致入微的点评,围绕创作中遇到的瓶颈、怎样塑造人物个性等问题进行探讨。

“我们在家门口就能与名作家、名编辑面对面学习,这对我们基层作者来说是无比珍贵的机会。”都安籍儿童文学作家郭丽莎带着作品参加改稿会,深受启发:“既突破创作瓶颈,也拓宽了视野,对今后的写作方向更明确,信心也更足了。”

妙笔书写壮美广西华章

此次文学周跨越山海,作家们在南宁主会场开启“南风拂面 文润八桂”主题活动后,分赴防城港、河池、崇左“精准滴灌”:在都安瑶族自治县的山水诗情间,与基层作者共话阅读之乐; 在防城港边海相逢处,与基层作者畅谈“笔墨共潮生”;在左江畔的校园里,与师生们讲述河流文明、共续花山之缘……

河流是《人民文学》主编徐则臣写作中的重要部分,运河一直贯穿着他的文学创作,成为他笔下不可或缺的地理符号与精神坐标。面对广西民族师范学院的青年学子,他以作品《北上》为例诠释,“河流就是一部文明史。它不仅影响着岸边人们的具体生活,其柔软宽阔、流动性、通向未知远方的特点,也会塑造人的心灵状态与精神气质。”

作为一位专注于探寻和书写运河文化的作家,徐则臣对正在建设中的平陆运河工程特别关注,对平陆运河为地域带来新的文化活力抱以深深的期待。他说:“平陆运河不只是一个工程,更是一种文化。它最大的功能首先是运输,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意义将不仅局限于功能性,而是逐渐产生一种文化上的意义,在人们的精神层面产生深刻的影响。需要创作者们用心去挖掘、书写属于这个时代运河文明的华章。”

时隔数十载,中国诗歌学会会长杨克带着生动的诗歌创作课,回到曾经赋予他诗性情怀的地方。41年前,广西文学青年杨克与同伴听说左江崖壁上有画,怀着激动的心情奔赴探寻,看到左江花山岩画时心潮澎湃,创作出组诗《走向花山》,组诗发表后受到广泛关注,被翻译成多国语种出版。

“这么多年过去了,花山早已成为我心中广西文化的第一符号,它更像是广西深埋的文化之根。”杨克感慨道,“《走向花山》是我创作生涯的一个重要起点,从那时起,我的写作风格虽有变化,但诗歌创作与时代语境始终紧密关联。今天,从世界文学角度来看,我们的民族文化还有很大的挖掘空间。处在这片多民族扎根的热土上,我们要以世界眼光思考民族文化的价值和意义,既要有民族的独特性,也要融会贯通世界性的语言和表达,创作出更具时代性、创新性、代表性的民族精品之作。”

文学桂军再添生生不息动力

归乡传薪火,文心映故里。同样从广西“走出去”的中国出版协会全民阅读工作委员会主任聂震宁、鲁迅文学奖得主黄咏梅,两人走进都安,与河池作家、基层文学爱好者共话“阅读与写作的根系力量”。

聂震宁深有感触地说:“河池是我的家乡,多年来,每次回乡我都有收获。现在作为一名作家和阅读推广人,在少数民族地区推广全民阅读很有意义,阅读与写作也能厚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基因’。”在他看来,一个文学繁荣的时代要有良好的阅读与创作生态,广西文学正迎来很好的发展机遇,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文艺事业发展,广西文学有继往开来的传统,一批又一批中青年作家不断成长,文学创作走向了一个新的高地。

“广西文学拥有优良的传统,有着良好的‘传帮带’根基。”黄咏梅仍记得参加广西首届百名青年作家创作会的情景,“那是我第一次参加大型文学活动,也激励了我坚持走文学创作之路。从广西出去,现在回到广西,看到那么多文学创作者和爱好者,感受到广西文学创作生生不息。”

“无论作家回家,还是名家讲课,丰富的活动热气腾腾,更加激励我们基层作者的信心,激发我们为家乡创作的动力。”“名家名编的创作情怀、真知灼见,令我收获心灵的感动,点燃写作的激情,更启发我以开阔的视野讲好广西故事、中国故事”……参加活动的基层作者收获满满。

近年来,广西文学事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从作家东西首获茅盾文学奖、3名作家摘获第十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到“2024中国文学盛典·骏马奖之夜”系列活动等,广西文学发展朝气蓬勃、成果丰硕,展现了文学桂军的整体实力和独特魅力。

“此次文学周的举办,是中国作协对八桂大地的一次文学馈赠,是对广西文学事业发展和广西作协工作的信任和肯定,将进一步激发广西文学创作潜力,激活文学创作氛围。作协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高度重视基层作家培养和文学的社会功能,继续团结带领全区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努力创作出更多反映时代精神、展现广西特色的精品力作。”广西文联主席、广西作协主席东西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