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追忆陈独秀生命的最后时光
本文所谓陈独秀生命的最后时光,是指陈独秀从1938年8月3日离开重庆抵达江津至1942年5月27日病逝于此三年多的时间,他生命的最后一程。
2025-08-01
-
“纪念战争中没有低头的人”——革命作家徐光耀的“抗战情结”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同时也是徐光耀百岁寿辰及文学创作80周年。
2025-08-01
-
夏衍:笔墨为枪 筑起心防
《心防》剧照 图片由作者提供 1939年5月的一天,沉闷的空气压在黄浦江上,浑浊的江水看似沉默,但依然汹涌,像极了上海沦陷后的人心。
2025-07-29
-
锺叔河 一生所系尽为书
锺叔河先生 李锋 摄 虽然“高中肄业”是他最高学历,但他却是一位著名的出版家、学者、散文作家;48岁他才到出版社当编辑,却在离休后获得“韬奋出版奖”;快离休时他开始为外孙女学古文写小文章,结集出版十年后却成了爆款畅销书;今年94岁的他,在病床上已偏瘫失语,却坚持用右手改稿并写出新篇……出生于1931年的锺叔河先生,读书、编书、写书,一生所系尽为书。
2025-07-28
-
郭沫若抗战时期历史剧的情感动能
抗战文艺的繁盛局面突出表现于抗战戏剧的辉煌,其中郭沫若则以积极的实践探索成为抗战时期历史题材话剧创作的先锋。
2025-07-25
-
陈平原:蔡元培与商务印书馆
新版《蔡元培全集》是由与蔡元培渊源深厚的商务印书馆精心打造的。
2025-07-24
-
壁立万仞 绛帐三千——作为教育家的陈寅恪
陈寅恪不仅是杰出的史学家,也是优秀的教育家:列其门墙的,济济一堂;私淑成名的,不在少数。
2025-07-15
-
朱德发:视学术为生命的文学史家
朱德发(1934-2018),山东蓬莱人,山东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
2025-07-14
-
钟敬文:为民族文化发采扬辉
这是一段跨越半个世纪的“光明情缘”—— 1949年6月16日,光明日报在北平创刊。
2025-07-11
-
“赵树理调解法”的文学之思
人民的火热生活是赵树理创作的丰富矿藏,也是他的创作实践能够在当下得以运用的重要原因。
2025-06-18
-
经典作家专刊——汪曾祺
汪曾祺,江苏高邮人,作家。
2025-05-28
-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为汪曾祺先生办画展
2019年10月15日上午,我在办公室接到一个电话,对方说:计蕾你好,我是汪朝,你还记得我吗?我说:当然记得!您是汪曾祺先生的女儿汪朝对吧?22年前我们通过电话。
2025-05-28
-
汪曾祺在上海的教书经历
三位学生记忆中的好老师 1983年7月,汪曾祺以他1946年9月至1948年3月执教上海致远中学的生活为蓝本创作了短篇小说《星期天》,其中提到“我”所在的一家私立中学“学生多半是附近商人家的子女”,这可能并非虚构。
2025-05-28
-
林贤治:鲁迅与《沉默史》
沉默不只是声音的缺失。
2025-05-21
-
晚年张爱玲:“才尽”、 语言与修辞原创
一、1949年以后的张爱玲 迄今为止,张爱玲研究主要集中于她在大陆特别是沦陷时期创作的作品,的确,这是她创作力最丰富、真正以作品奠定文坛地位的时期。
2025-05-20
-
程千帆的文学批评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程千帆(1913—2000)是20世纪中国学术由传统到现代转型过程中出现的著名学者,他治学范围宽广,在古典诗学、校雠学、史学等诸多领域均有很深造诣,而最能体现其治学风格与业绩的,则是他的中国文学批评研究。
2025-05-19
-
“职业作家”的生成与困境
内容提要:本文以沈从文早期作为“职业作家”的创作生涯为切入点,通过梳理其1920年代后期在京沪两地的创作历程,探讨新文学场域转型对沈从文写作方式与文学观念的影响与形塑。
2025-05-14
-
童庆炳:把全部生命投入文艺学的事业
童庆炳是一位卓有建树的文艺理论家。
2025-05-13
-
我回来了——从张爱玲身后发表的作品考证其生平与人际关系
张爱玲在1995年9月逝世,迄今已近30年。
2025-05-13
-
曹禺《蜕变》接受史考论
曹禺于1940年初完成了四幕话剧《蜕变》,该剧描写了抗日战争时期一个后方医院在梁公仰、丁大夫等人的带领下进行改革的“蜕变”过程,洪深将其列为“十部必需阅读的抗战剧本”之一[1]。
2025-05-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