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舍福建谈戏:“语言不好懂,我还是很喜欢”
1962年4月,老舍在广东参加潮剧座谈会后为潮剧题词。
2025-11-03
-
李劼人凌子风与《死水微澜》
今年是李劼人的长篇小说代表作《死水微澜》创作完成90周年。
2025-11-03
-
梁晓声:《山里的青年》外一篇
大约三年前,我和王山同志(前《中国作家》主编)曾前往某省景区参加一次关于人类与河流关系的会议。
2025-11-03
-
奇女子翁敏华
导师翁敏华教授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奇女子。
2025-10-31
-
北京法源寺地区的“纵胡同”与会馆故事
法源寺地区位于北京市西城区牛街街道的东南部,东为菜市口大街,西是教子胡同,北为法源寺后街,南至南横西街,东西长约530.5米,南北宽约439.5米,核心保护区范围约16.16公顷,包括南半截胡同、烂缦胡同、西砖胡同、七井胡同、法源寺前街、法源寺后街、莲花胡同、天景胡同与法源里,是北京市的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
2025-10-31
-
汪曾祺《羊舍的夜晚》出版前后
汪曾祺的小说《羊舍一夕》写成于1961年11月25日,在手稿的最后,标注了几行字:“近期联系:京包线沙岭子农业科学研究所。
2025-10-31
-
作家柳青与上海的相遇
1935年,上海开明书店出版的《中学生文艺季刊》秋季号上,刊发了一篇散文《待车》,作者署名为“柳青”。
2025-10-30
-
侯宝林与老舍创作新相声
说起侯宝林与老舍先生的交往,缘于“相声改革”。
2025-10-30
-
张昌华:重阳拾影忆前尘
8年前,我出了本名为《我为他们照过相》的书。
2025-10-30
-
鲁迅博物馆鲁迅研究室是如何建立的?
1975年12月16日,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就落实毛泽东主席的批示,向中央办公厅提交的报告 鲁迅先生在1936年10月19日逝世之后,各界人士在表达哀悼之情的同时,也纷纷提出纪念鲁迅的建议,其中之一就是建立鲁迅纪念馆。
2025-10-30
-
“插上祖国的旗帜”——由舒群《没有祖国的孩子》想到的
当《松花江上》的旋律回荡在天安门广场,当杨靖宇支队的战旗在风中猎猎招展,历史与当下在这一刻交汇。
2025-10-29
-
素未谋面 却已入心——陈映真文学资料征集漫记
陈映真《忠孝公园》手稿中国现代文学馆藏 我与台湾作家陈映真夫人陈丽娜女士的接触缘于2020年的一个深秋。
2025-10-29
-
抗战烽火中的文献保存同志会
一个秋日的午后,我来到南京图书馆四层国学馆玄览堂,《书生报国 文脉薪传——文献保存同志会搜救珍籍选展》正在展出。
2025-10-29
-
肖复兴:暮年读史更多味——读孙小札
晚年孙犁先生喜欢读史。
2025-10-29
-
商金林:黄修己老师啊,您慢慢走
北大中文系中国现代文学教研室人才济济,教学和科研的实力相当雄厚。
2025-10-28
-
茅盾的“文章体”书法
茅盾少年时期作文《秦始皇汉高祖隋文帝论》 近些年来,茅盾的手稿常常在网上被热搜热炒,究竟是什么原因会引得大家如此关注?除了那部《谈最近的短篇小说》在拍场拍得“天价”成了人们乐此不疲的谈资之外,手稿本身的书写是否也是个巨大吸引力?让好奇的人们不得不去研琢一番,比如它的字势,它的章法,它的艺术表现。
2025-10-28
-
杨振宁与中国古典诗文
10月18日,享誉世界的著名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在北京逝世。
2025-10-28
-
孙大雨与梁实秋的“莎译”笔墨官司
在中国上世纪初,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戏剧家莎士比亚剧作的翻译者,可以列出一长串名字。
2025-10-28
-
《走向未来》丛书的来龙去脉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四川人民出版社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致力于解决“文革”十年造成的“书荒”问题。
2025-10-27
-
莫砺锋:我怎样走上文学研究之路
我虽然在南京大学文学院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与研究长达41年,但事实上我与文学的关系是相当复杂的。
2025-10-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