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屐齿留痕:老舍与长安街
老舍与长安街结缘,可以追溯到1931年。
2025-08-14
-
书径照颜色 琴瑟在夙昔
读书多年,每每读到那些给爱侣的题签,心里总会有温暖的微澜。
2025-08-13
-
《团结就是力量》:团结的伟力,比铁还硬,比钢还强!
1943年,《团结就是力量》在北庄村首演。
2025-08-13
-
“孤岛”中文化坚守与抗争
1937年至1941年,在“孤岛”区域内,上海文艺界在日伪政权的严密监控与文化绞杀下,以抗日救亡为主题,以期刊、舞台、弄堂等为阵地,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困苦中寻找希望,割裂中守护根脉,团结中凝聚力量,有力彰显了“文化不灭则民族不亡”的精神信念。
2025-08-12
-
文学史与生命史的互证 ——“浙江现代文学名家年谱”丛书述评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以鲁迅为代表的浙江作家占据了半壁江山,名家辈出,群星璀璨,照亮了现代文学的天空,他们引领了新文学的潮流,是新文学的开创者、开拓者、引领者、推动者。
2025-08-12
-
“听吧,这是爱国的力量,也是音乐的力量”
冼星海组织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的学生排练《黄河大合唱》。
2025-08-12
-
关于陈寅恪《与妹书》的新发现
陈寅恪的《与妹书》首刊载于《学衡》杂志1923年8月第20期。
2025-08-12
-
作家老舍的武术人生
8月9日是第八个“世界武术日”,它由国际武术联合会确定,旨在号召世界各地的人们了解武术、习练武术,把武术当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2025-08-12
-
1977年沈从文致陈琼芝书信考释
2023年,在中国嘉德拍卖“笔墨文章——信札写本”专场中,发现有1977年沈从文写给陈琼芝的一封书信。
2025-08-08
-
烽火弦歌越秦岭:抗战时期的西北联大
西北联合大学旧址 牛汉(前排左一)与西北大学同学合影 西安临时大学师生在南迁途中 西北联大学生编辑的文学刊物《流火》 西北联大新生剧团为难童募捐演出《原野》的演出广告 1937年,当卢沟桥的炮声震碎了校园的宁静,平津地区的高校面临生死存亡的严峻考验。
2025-08-08
-
最后迷的是封面
尚书吧老板扫红在《尚书吧故事》里写到一个叫晓东的,说此君“对书的封面有着超乎寻常的热爱,只要见着封面好看的书就会掏银子,对于书的内容、意义和价值则完全不理会”。
2025-08-08
-
孙郁:书评家种种
我过去买书,有时候是因为看了评介的文章而做出的选择,有的是受朋友的影响所致。
2025-08-07
-
流鼻血的沈从文
汪曾祺在《我的老师沈从文》里记载了沈从文流鼻血的情况:“他早年常流鼻血。
2025-08-07
-
赵超构的致谢
夏衍与20世纪同龄。
2025-08-07
-
汪曾祺在上海,近距离接触叶圣陶
由四川路桥跨过苏州河,沿四川北路步行20分钟左右,至虬江路口左拐十数米,便到了开明书店员工宿舍“祥经里”叶圣陶寓所(今川公路146弄)。
2025-08-06
-
梁衡:我在八十年代当记者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是中国社会转型的关键十年,有历史意义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在1978年底召开的,宣布了“文革”的结束,而真正大步改革是进入八十年代之后。
2025-08-06
-
台湾赤子亦有热血丹心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的全民族抗战展区,我们能够看到港澳台胞与海外华人华侨以及国际友人的抗日义举,毫无疑问,这场全民抗日的战场不仅仅在中国大陆,而是遍布世界各地。
2025-08-06
-
老舍笔下失语者的呐喊
《四世同堂》是一部抗战题材小说,它以日军占据北平为背景,铺陈了古城遭践踏时的剧变与坚守,描绘了各阶层市民的日常生活。
2025-08-06
-
胡乔木与《新华月报》
《新华文萃》试刊号,1962年10月15日出版 胡乔木是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长期从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并担任领导职务。
2025-08-05
-
《叶圣陶日记全集》:一部兼具史料价值和文献意义的鸿篇巨著
“‘十四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六卷本《叶圣陶日记全集》,2024年10月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这是出版界的一件盛事,可喜可贺。
2025-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