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钱锺书探书圣之“起伏”
晋代王羲之,以一幅《兰亭集序》领军书坛,冠盖群伦,被人们推崇为“书圣”。
2025-06-24
-
王泉根:人文学者的三次“退休”
人活世上,必须谋一职业,作为养家糊口安身立命之需,也是服务社会贡献国族之要,或打工或务农或经商,或从医或从艺或从教,三百六十行,行行皆活路。
2025-06-24
-
施议对:第一百零一篇与第一篇——吴世昌先生教我写文章
吴世昌(1908—1986),浙江海宁硖石人。
2025-06-24
-
重读吉鸿昌家书
1934年11月24日,吉鸿昌将军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2025-06-23
-
杨联陞的联合国岁月
1950年代的杨联陞 “梦幻沧桑不计年,相闻且喜共华巅。
2025-06-23
-
叶灵凤与《藏书票之话》
今年是作家、美术家叶灵凤先生诞生120周年。
2025-06-23
-
民族精神的接续与重振
抗战时期(1931-1945)发行量最大、在全国知名度和普及度最广的儿童报刊如《儿童世界》(商务印书馆)、《小朋友》(中华书局)、《小学生》(北新书局)、《新少年》(开明书店)、《我的画报》(新中国书局)等,都依托自己的刊物特色,塑造了各种“抗敌英雄”形象。
2025-06-23
-
民国时期“开明”教科书背后的生存智慧
翻开四十年前出版的《我与开明》这本书,可以深入了解民国时期开明书店(编者注:成立于1926年,1929年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1953年与青年出版社合并改组为中国青年出版社)的点点滴滴。
2025-06-20
-
赵元任与现代校歌
现代知名语言学家赵元任是个多面手,在众多学术、艺术领域都有不凡建树,音乐即是其中之一。
2025-06-20
-
现代作家的青岛印象与抗战记忆
在中国抗日战争的地理版图上,青岛是中共地下党组织和左联小组的重要据点,也是大批现代作家的寓居之地。
2025-06-20
-
孙郁:古朴之气 求实之风
我在北京城南生活了几十年,后来搬到了宣南一带,离琉璃厂挺近,渐渐就与它熟悉了。
2025-06-20
-
“这叫我去问谁呢?”——费孝通的问号
一 《费孝通文集》第1卷第1页第2行,出现他一生著述的第一个问号。
2025-06-20
-
刘东:从“抗战文学”到“延安文艺”
历史人类学家刘志伟在讨论如何在革命视野下从事社会经济史研究时特别引入了“结构过程”这一概念。
2025-06-19
-
孟庆澍:学科史与“小人物”
现代文学学科史的编纂,毫无疑问应该以王瑶、李何林、唐弢等先生为起点和重心。
2025-06-19
-
刘半农的一则“补白”
1918年5月15日,刘半农在《新青年》杂志第四卷第五号刊登了一首新诗《三月廿四夜听雨》(按:原刊将“雨”误植为“两”)。
2025-06-19
-
老藤:听见怦怦作响的心跳
我对唐代女诗人陈玉兰的《寄外征衣》印象极深,因为她写的不仅是一首七绝,更是一封言简意赅的家书。
2025-06-18
-
郜元宝:汪曾祺留给上海的一张文学地图
一、“听水斋”五分之一斋主 1946年8月至1948年3月,汪曾祺在上海度过了一年零七个月的时间,其中一年零六个月(1946年8月除外)在私立致远中学教书。
2025-06-17
-
许渊冲在西南联大的求学生涯
许渊冲(1921~2021),江西南昌人,我国著名翻译家。
2025-06-17
-
程光炜:陈超书信释读(1992年、1993年)
有一段时间,我手里辑存的陈超、于坚两位先生的书信较多,各自有一二十封,经过湖北、北京的几次搬家,于坚信大部散失,陈超信也存不多。
2025-06-17
-
止庵:关于周氏兄弟冲突
周氏兄弟于1923年7月失和。
2025-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