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大雨与梁实秋的“莎译”笔墨官司
在中国上世纪初,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戏剧家莎士比亚剧作的翻译者,可以列出一长串名字。
1904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林纾和魏易用文言文合译的《莎士比亚故事集》的完整译本,题名为《英国诗人吟边燕语》。由于林纾并不懂外语,他是靠别人口译后进行文字改写,其译本为意译本,只有大概的故事内容。
目前已知最早直接翻译莎士比亚著作原文的是剧作家田汉先生。1921年,田汉的《哈姆雷特》译本发表在《少年中国》杂志上,这是莎士比亚戏剧最早的白话文中译本。此后,1926年张采真译出《如愿》,1930年戴望舒译出《麦克倍斯》,他们也都是较早直接翻译莎士比亚著作原文的译者。
而当时全面地有计划地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的只有朱生豪、梁实秋。孙大雨也是20世纪初期开始翻译莎士比亚著作的译者之一,但他并未完成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工作。孙大雨从1931年开始在《诗刊》上发表莎士比亚剧作的翻译片段。1948年,他翻译的《黎琊王》(即《李尔王》)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此后,他又陆续翻译了多部莎剧。
孙大雨是第一位用诗体翻译莎士比亚的翻译家,他首创“音组”理论,以汉语音组对应莎剧原文的抑扬格五音步,力求导旨而传神。
由于莎译,在孙大雨和梁实秋这两位清华好友之间还留下一段文坛轶事。
1930年4月,杨振声任国立青岛大学(国立山东大学在1928-1931年间所使用的名字)校长,邀请闻一多、梁实秋到校执教。正是在这里,梁实秋开始了自己一生中最为人所钦仰,也是规模最为浩大的“工程”——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工作。同年8月,胡适到青岛看望旧友,倡议组织一个“莎士比亚戏剧全集翻译会”,在中国系统地介绍出版莎士比亚的作品。几经商议,就正式约请梁实秋、闻一多、陈西滢、徐志摩、叶公超五人合作进行。后来,徐志摩因飞机失事丧生,闻一多埋首古籍研究,陈西滢游学欧陆,叶公超步入官场,至此,只有梁实秋一人始终不渝致力于这项宏大的工程。
1933年8月,孙大雨应时任国立山东大学外文系主任梁实秋之邀,从北平赴青岛任教。可是一学期结束之后,他却没有再收到续聘书。原因是孙大雨在不知不觉之间,竟然得罪了梁实秋。
在孙大雨到青岛前,梁实秋已开始了莎译工作。孙大雨在获悉梁实秋主张用散文翻译莎士比亚的观点后,不予苟同,并且在课堂上批评了这位清华学长,由此引来了梁实秋的不快,于是一个学期结束后,孙大雨就再也收不到聘书了。此后两人各奔东西,隔海相望不能相见。梁实秋自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起直到台岛晚年岁月,用了30年工夫,最终译成《莎士比亚全集》40巨册,于1967年在台湾问世。
再说孙大雨,1934年9月,他接受中华文化教育基金会资助,翻译了莎士比亚的《黎琊王》(即《李尔王》)。这部莎译集注本几经战乱,于1948年11月才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这是孙大雨的第一部莎译。孙大雨在扉页上赫然题词:谨向杀日寇斩汉奸和歼灭法西斯盗匪的战士们致敬!其后,孙大雨又翻译了《奥赛罗》《暴风雨》《罗密欧与朱丽叶》《威尼斯商人》等八部莎士比亚剧作,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翻译家和莎士比亚专家。
与此同时,在那烽火连天的岁月里,之江才子朱生豪也开始了莎译。他虽然贫病交迫,却矢志不渝,一直坚持到1944年12月26日死神吞没他的生命为止,十年时间共译莎剧31部半。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文学出版社经过校订和补译,出版了以朱译为主的《莎士比亚全集》11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