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从文与王澍:始于1980年代的中国现代经验跨界对话
引言:沈从文与王澍的跨界对话 沈从文(1902-1988)与王澍(1963- )的对话始于1987年。
2025-07-29
-
陈蝶衣与四十年代上海文学
《春秋》创刊号封面 《万象》第三年第五期封面 《万象》创刊号目录 图片来源: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网站 陈蝶衣(1909—2007)是近代著名报人、作家,也是蜚声乐坛的词作家。
2025-07-29
-
阿英与第一次文代会
阿英参与了第一次文代会筹备、召开过程中的诸多工作,这在他的日记中有大量的记载。
2025-07-29
-
卢沟桥畔战歌响 挺剑而起是今朝
东北图存出版社出版的《卢沟桥血战实录》中收录的《卢沟桥歌》 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卢沟桥挑起事端,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守军第29军奋起抵抗。
2025-07-28
-
救治八百抗战将士 胡同被捕狱中捐躯
谢振平 “在无数可歌可泣的抗日英雄事迹中,二十九军将士血战卢沟桥的故事已广为流传。
2025-07-28
-
一个复旦学生的抗日传奇
1935年一二·九运动爆发,复旦大学学生赴京请愿讨逆团出发前在上海北站合影。
2025-07-28
-
独山深河桥抗战遗址:抗日战争的重要历史见证
独山深河桥抗战遗址简介:深河桥位于独山县城北面约9公里处,是一座始建于明朝隆庆五年(1571年)的单孔石桥。
2025-07-28
-
走向战场:敌后根据地的抗战动员
战争动员,是指国家或政治集团为应对战争,使社会诸领域全部或部分由平时状态转入战时状态的活动,分为全面动员和局部动员,目的是将战争潜力转化为战争实力,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满足战争需要。
2025-07-28
-
搭桥筑梦 转识成智——记忆中的乐黛云先生
本作者供图 学人小传 乐黛云(1931—2024),贵州贵阳人。
2025-07-28
-
吴思敬:宁从一而深造 毋泛涉而两失
“宁从一而深造,毋泛涉而两失”,这句话最早我是听恩师、著名语言学家张寿康在课堂上讲的。
2025-07-28
-
范咏戈:仰望一位革命作家的精神海拔
刘白羽和刘丹的著作《激流勇进——我的成长之路》(以下简称《激流勇进》),是一部捧读后令人印象深刻的长篇文学传记。
2025-07-28
-
《大公报》的《战线》副刊与大后方的诗歌朗诵实践
全面抗战爆发后,敌军的侵略、国土的沦丧对文艺界造成强烈的冲击,诗坛围绕“纯诗”形式的探讨、论争不得不画上休止符,救亡的紧迫性也使诗人们“肩负着以文艺为武器教育群众和动员群众的伟大使命”。
2025-07-28
-
藏书家徐树兰的生死谜
徐树兰,作为晚清的一名举人,其名声为何能走出古越大地?引得后人到其祖居地栖凫访古,到古越藏书楼寻踪。
2025-07-28
-
金性尧和他的师友们
在舟山市的定海古城中,我骑着共享单车来到了金性尧故居。
2025-07-28
-
王军: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
下午信步迈入中国现代文学馆展厅,看到丰子恺漫画介绍:“他的成名作《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一经发表,更是让人们以漫画的方式走进了诗的意境。
2025-07-25
-
东北沦陷区的抗日文艺宣传桥头堡
萧红(右)与《国际协报》副刊主编白朗(左)及该报女记者关大为 资料图片 1935年11月14日夜,鲁迅为萧红著《生死场》所写的序言。
2025-07-25
-
张恨水家国情怀渊源及其抗战文学创作
张恨水小说《凤求凰》手稿 谢家顺供图 《新民报》“三张”(1945年摄于重庆,左为张慧剑,中为张恨水,右为张友鸾)谢家顺供图 张恨水,原名张心远,安徽潜山人,出生于江西景德镇,现代著名报人、爱国作家。
2025-07-25
-
钤印本《天安门赞歌》背后的故事
田间《天安门赞歌》 诗人田间所著《天安门赞歌》(北京出版社,1958年4月一版一印,定价0.26元),收集了作者两首长诗《戎冠秀》《天安门》,叙述了著名拥军模范戎冠秀解放前的苦难生活和翻身后在老解放区的光荣事迹,并描写了戎冠秀进京到天安门见到毛泽东主席的情景。
2025-07-24
-
“一位古老的中国圣人”方志彤
方志彤博士服照(哈佛大学档案馆藏) 晚年的方志彤(右)与海陶玮(哈佛大学档案馆藏) 哈佛大学档案馆,时光在泛黄的纸页间沉淀。
2025-07-24
-
哪朝人物晚唐诗
“一种风流吾最爱,南朝人物晚唐诗。
2025-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