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天,从旧书里生发
翻阅泛黄的书页,触摸手写的批注,淘二手书不仅是一种获取,更是一场跨越时间的精神对话。
2025-03-21
-
一艘打捞星光的航船——写在中国现代文学馆成立四十周年之际
1985年1月5日,在中国作协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中国现代文学馆宣告成立。
2025-03-21
-
“文学馆1985”:中国现代文学馆“创业史”(六)创新期
大事记(六):中国现代文学馆“创新期”(2006—2010) 岁月不息,奋斗不止,2006年-2010年中国现代文学馆走上创新之路,不仅完成了二期工程的设计和审批工作,更在数字化建设上迈出坚实的步伐,为文学研究的传承与创新搭建了新的平台。
2025-03-20
-
刘心武:沙僧的隐秘心事
1980年,我住在北京劲松一栋居民楼顶层。
2025-03-20
-
《鲁迅全集》编辑体例刍议
距离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2001年6月12日至18日在北京西山八大处召开的“《鲁迅全集》修订座谈会”,已超过20年;距离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1月30日在人民大会堂浙江厅举行的“新版《鲁迅全集》新书发布会”,已将近20年。
2025-03-20
-
慕津锋:《小兵张嘎》诞生记
2024年11月16日,第37届中国电影金鸡奖颁奖典礼在福建厦门举行,时年99岁的作家徐光耀荣获中国文联终身成就奖(电影)。
2025-03-20
-
从《吕公望集》重新认识“浙东健儿”
任浙江督军时的吕公望 吕公望(1879-1954),原名占鳌,字戴之,浙江永康人。
2025-03-19
-
徐志啸:我的导师陈子展先生
本文作者和陈子展先生(右)在一起 “书须零碎读,花向整齐看。
2025-03-19
-
张謇之“大”
江苏东台市有个新街镇,新街不新,还很偏僻,应该是离市区最远的一个小镇。
2025-03-19
-
唐吟方:三百期
我不是《开卷》最早的读者。
2025-03-19
-
“文学馆1985”:中国现代文学馆“创业史”(五)繁荣期
大事记(五):中国现代文学馆“繁荣期”(2001—2005) 在新世纪的晨曦中,中国现代文学馆书写着繁荣的新篇章。
2025-03-18
-
善藏之家,亦必善读善用
人文渊薮之江南,藏书家项背相望,人们多对苏浙藏书家事迹耳熟能详,却遗漏了素有“文章节义之邦”之称的江西。
2025-03-18
-
姚馥兰、张爱玲与《不了情》
《不了情》海报 文华旧片的香港上映 1951年5月底,桑弧导演、张爱玲编剧的影片《不了情》在香港国泰戏院独家上映。
2025-03-18
-
“一种带有些许凄凉的喜剧”
一 在北戴河中国作家协会创作之家,偶遇王蒙先生,他问我原中国作协外联部几位老同志的情况。
2025-03-18
-
鲁迅与祖父的对立和相似
1925年,鲁迅在应《阿Q正传》俄译者王希礼之请所写的《著者自叙传略》中说:“听人说,在我幼小时候,家里还有四五十亩水田,并不很愁生计。
2025-03-18
-
“文学馆1985”:中国现代文学馆“创业史”(四)跃升期
大事记(四):中国现代文学馆“跃升期”(1996—2000) 新世纪的脚步将至,1996年—2000年,中国现代文学馆也迈入发展的跃升期:新馆从奠基到正式开馆,更加宽敞和现代化的空间,为文学研究和文化交流搭建了新的平台;现代文学馆的藏品数量显著增加,达到305963件;唐弢文库建立。
2025-03-17
-
钱穆《师友杂忆》:彼此激发、照亮的灵光
原标题:教育是为了点燃内心的光和亮 师生情谊可谓浓厚矣 史家钱穆先生的《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以下简称《师友杂忆》)是他年迈之后对于父母亲人和师友、学生的追忆,之前智识界关注的重点是其在北平学术界的交往、筚路蓝缕创办新亚书院的事迹等,但若细读此书,则会发现钱穆特别重视师生的情谊。
2025-03-17
-
“复旦大学历史研究所”的往事
走进复旦老校门,左拐经过档案馆,便是100号楼。
2025-03-17
-
孙中山如何学语言
孙中山先生会多少种语言?按现有史学研究,答案可能至少是三种。
2025-03-14
-
凸凹:旧书识趣——民国开明版图书杂记
对民国时期开明书店出版的图书,我情有独钟。
2025-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