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宝林与老舍创作新相声
说起侯宝林与老舍先生的交往,缘于“相声改革”。
新中国刚刚成立,有个大工厂举办了一台庆祝晚会,其中有两位演员说了一段相声《反正话》,内容不太健康,引起听众反感,没说完就被听众哄下去了。这下可给相声界捅了个“大娄子”。随后,报纸上连篇累牍发文抨击相声内容低俗,不能为工农兵服务,不能为新中国建设服务。一时间,撂地的也没有人听了,剧场也不上座儿了,相声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相声改革的问题已摆在从业者的面前。
面对新的形势,曲艺界要求净化舞台、改造艺人,并确立社会主义文艺方向。为此,相声行业提出了“改人、改戏、改制”的要求。“改人”就是改造艺人思想;“改戏”就是要清除低俗、淫秽、暴力的内容;“改制”就是要废除旧行规、旧班主制,纳入国家文艺体制。
一场轰轰烈烈的“相声改革”开始了,但改革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新中国成立前,相声演员多是散兵游勇的状态,有在天桥撂地的,有在戏园子、小剧场、茶社串场的,基本上是一盘散沙。而且,旧社会的相声演员,别看他们能说会道,其实只有少数人能看书读报,大多数文化素质不高,他们说的内容都是师父口传心授,更别提写相声、创新相声了。再者,他们没有一个像“演员工会”这样的组织机构。
于是,有相声演员意识到要向作家学习,进行新相声的创作。在这一阶段的相声改革中,侯宝林贡献最为突出,而他与老舍先生的交往也成就了一段佳话。
侯宝林,1917年11月29日出生于天津。他比老舍先生小18岁,同为满族。
1929年,侯宝林12岁时拜严泽甫为师学习京剧。1939年,22岁开始给师父朱阔泉捧哏,在天桥新民茶社首次正式登台表演相声。
1949年7月2日,侯宝林参加中国文学艺术界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据他的徒弟于世猷回忆,1949年解放军刚进北京城不久,侯宝林和郭启儒就进中南海为毛泽东、朱德等领导人表演过相声。毛泽东最爱听侯宝林说的《关公战秦琼》,而且听了很多遍。
侯宝林自己回忆说:“我们当时学习《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非常认真,完全是按照‘讲话’的精神搞节目,创作新的,整理旧的,把旧相声中那些不健康的东西去掉,创作新社会需要的相声。现在回忆起来,毛主席听了我大约有150段相声……”
值得一提的是,1975年毛主席在湖南养病期间,特意请侯宝林录制了《醉酒》《婚姻与迷信》《改行》《串调》《关公战秦琼》等12段相声。
新中国成立之初,相声界进行相声改革的时候,演员侯一尘消息灵通,他了解到老舍先生还在重庆时,就曾帮助艺人富少舫(艺名“山药蛋”)写过大鼓词,而且他还知道老舍先生已于1949年12月13日回到了北京,下榻在北京饭店。
没几天,当时相声界的活跃人物侯宝林、侯一尘、孙玉奎、刘德智、罗荣寿、于世德等纷纷前往北京饭店拜访老舍先生。
《人民日报》对当年几位演员集体拜访老舍做了一篇报道,题为《相声艺人访老舍》,报道这样写:
当谈到大家思想消极时,老舍对老艺人刘德智说:“你说了好几十年相声,怎么会带头胡思乱想起来了?我就不信,相声一点前途没有啦?我同意宝林他们几位的意见,大伙抱成一个团儿,都出主意——改嘛!”
接着又问侯宝林:“早些时候有段相声说‘这个庙’、‘那个庙’的叫什么来着?”侯宝林回答:“《地理图》。”老舍说:“对。还有《报菜名》……”老舍一口气提了十几个相声段子。
在历数了这些传统段子之后,老舍先生说:“依我看,这些东西把骂大街、贫嘴废话去掉,加上些新内容、新知识,既有教育意义,还有笑料,照样受欢迎。”
最后他表态说:“大家回去,把这些本子找来,我给改改,先蹚蹚道儿,改出几段大家先演着,不过大家都得动手才行哪!”
此后两个月的时间里,老舍先生修改完成了《贾博士》《维生素》《两条路线》三段相声。“相声改进小组”成立后,老舍先生又相继改编了《文章会》《菜单子》《绕口令》等段子。这些作品在剧院演出受到了大众的好评,逐渐帮助相声摆脱了困境。
此后,老舍先生又给相声界的同仁提出了几点希望,希望他们努力学文化,进一步提高相声的品位。侯宝林等人对这一建议十分重视。
老舍先生还把罗常培、吴晓铃两位语言学家介绍给侯宝林等人,并且时常邀请罗先生到剧场听相声。罗先生随身总是带着小纸条,听到不对的地方就记下来,走的时候再交给演员们。吴晓铃后来还参加了相声改进小组,同演员们一起研究相声,并创作出了一些新相声。
侯宝林对能结识老舍先生这样的高师深感荣幸,并且对老舍先生牵线介绍罗常培、吴晓铃两位“大先生”心存感激。
侯宝林每年过节必去丹柿小院,给老舍先生拜年,而且要行跪地三叩首的大礼。对侯宝林的大礼,老舍先生自然不接受,每次都要上前用力搀扶,但每次都拗不过侯宝林的一片诚意。
侯宝林深受老舍先生影响,始终将老舍先生视为“新相声的奠基人”,并在表演中融入老舍先生作品的精髓。
1951年,老舍先生的话剧《方珍珠》要改编成电影,他坚持认为,剧中人“白二立”非请真的相声艺人侯宝林来主演不可,并且说搭档也得请郭爷(郭启儒)担任。那时,侯宝林演出任务很忙,导演怕侯宝林没有时间参加影片拍摄,耽误影片的进程。老舍先生当即在导演面前拍胸脯说:“我亲自去请他。”最终,侯宝林在《方珍珠》中本色出演。这部电影重现了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北京艺人在新中国重获新生的故事,而在电影之外,体现了老舍先生对侯宝林的关爱。
可以说,侯宝林在相声艺术上的进步与成功,离不开老舍先生的帮助与扶持。他们的合作推动了相声艺术的革新与发展,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
1955年1月,侯宝林创作的相声《夜行记》获中国曲艺研究会颁发的“优秀曲艺作品奖”。1979年7月,侯宝林正式宣布退出舞台,专门从事相声艺术研究工作。1993年2月4日,侯宝林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76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