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 王方晨:把“人”字书写在朗澈的精神天空

      我对济南故事的书写,得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说起。

    2025-07-04

  • 莉莉陈:让生命在不确定与变化中打开新的空间

      人活着有一个基本的大纲,什么时候生,什么时候死,什么时候遇到坎,这都是事先设定的,甚至你能活多少天,多活一天都不行。

    2025-07-04

  • 徐畅:迷雾中的遐想

      去年冬天,气温跌破零度的那几天里,我有事途经一座不远的小城。

    2025-07-03

  • 阿乙:真实与虚构的咬痕

      我写这篇小说是因为我看了苏联专家写的《刑事侦察学随笔》,书里提到一个早年的案例—— 一家乌克兰农庄的养猪场,大量猪仔舌尖被剪并死亡。

    2025-07-03

  • 句芒云路:当命运的文学齿轮转动

      2000年的夏天,黔东松桃县城一隅,一个女孩的命运齿轮开始转动。

    2025-07-03

  • 陈萨日娜:写作是抵抗遗忘的方式

      小的时候,我们家跟大舅家走得很近。

    2025-07-03

  • 赵雨:月亮的骨头是鹦鹉螺

      鹦鹉螺这名字很好听,适合成为一篇小说的题目。

    2025-07-02

  • 把“人”字书写在朗澈的精神天空

      我对济南故事的书写,得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说起。

    2025-07-02

  • 刘醒龙:悄然来过,悄然离去

      【文学里念故乡】 今年春节前几天,堂弟从老家来,同行的还有一位年纪略小的男子,堂弟介绍时说了一句,他是凤凰琴村的,接着又说,原来是螺丝港村的。

    2025-07-02

  • 赵汗青:沥血千年画中碧

      “沥血千年画中碧”是我最早给《希孟之死》确定的小说名,一直到故事写至结尾才换成更朴素、直接的《希孟之死》。

    2025-07-01

  • 王夫刚:谈论诗歌的有限责任,远胜于谈论诗歌的无限责任

      诗歌的有限责任 诗歌似乎已经不足以在时代的快餐店单列一章了,它遇到的并非瓶颈,而是第二十二条军规:只有那些守住底线的诗人还能称之为诗神的知音,诗歌的布道者,但浅尝辄止的好奇心认为,自我证明属于无效的出庭辩护——微信势不可挡,欲望浩浩荡荡,没有来由的骄傲刚好配得上百花齐放的自恋,为了取悦一台不断降价的智能手机,对提升诗意指数几无作用的庞大的写作群体,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投诚,嘻嘻哈哈地构成娱乐的一部分——那位摇摇晃晃爆红的诗歌爱好者就把范仲淹和柳永、海子和汪国真混为一谈,情不自禁或者别有用心地宣称,她救诗歌于寂寞(唯愿她真的不知,诗歌的寂寞,诗歌的喧哗,本是“各表一枝”的存在和讲述,无须谁来拯救)。

    2025-06-30

  • 《脉动大湾》创作谈:真水无香 人间有味

      无门无派,自在书写。

    2025-06-30

  • 王必胜:在乎山水间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自古亦然。

    2025-06-30

  • 老藤:少年记忆的发酵

      故乡北山有个柞蚕场,坐落在一条人迹罕至的山沟里。

    2025-06-25

  • 寻找一个把手——《张黑女》创作谈

      那时候我还在念小学吧,有个邻居,瘦高个儿,长胳膊,绝技是单手拿起一只篮球。

    2025-06-25

  • 於可训:我用小说再造故乡

      文学与故乡,是一个永远的话题。

    2025-06-25

  • 色彩从何而来?

      法国哲学家罗兰·巴特在《写作的零度》中论证,人们不可能获得一种无风格或者“无色彩”的写作方式,“写作绝非交流工具,它不是一条康庄大道,供言说的意图从那里通行”。

    2025-06-25

  • 胡安焉:有如启示

      我的写作起步比较晚,初次尝试写作时,我已经二十七岁。

    2025-06-24

  • 魏思孝:现实中的友谊

      我写这篇文字时,朋友发来人类学者箭内匡的一段话: “事实”虽然是臆断、偏见的对立面,却不见得是“虚构”的对立面。

    2025-06-24

  • 赵德发:我的第一部标准意义上的海洋题材小说

      《大海风》这部作品,我酝酿了三十年,用三年时间写成,是我的第十部长篇小说,也是我的第一部标准意义上的海洋题材小说。

    2025-06-24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