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湖洲传》:一部客家古村落的史诗与礼赞
大湖洲位于江西省赣州市赣县区湖江镇,是赣江碧波之上的一个江心小岛,也是一个风光秀美的自然村落。陈建人的《大湖洲传》以细腻的笔触和深厚的情感,为读者呈现了一个客家古村落七百余年的兴衰史。这部作品既是一部家族志,也是一部地方文化史。全书通过五个章节的架构,从风情风物、历史人文到寻根问祖,层层递进,将一个江心小岛的时空变迁娓娓道来。
地理与人文的双重孤岛
大湖洲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地理孤岛”与“语言孤岛”的双重身份。这座赣江江心的小岛,因四面环水形成了天然的封闭性,而岛上方言保留的中原古音韵,则成为语言研究的活化石。作者以“浮岛传说”开篇,巧妙地将地理特征与民间想象结合,赋予大湖洲神秘色彩。书中对洲上建筑群的描写——如宏伟的陈氏宗祠、古老的南岳庙、土榨糖厂等,不仅还原了农耕文明的物质载体,更揭示了客家人“慎终追远”的精神内核。尤其是防洪堤的发现,堪称全书点睛之笔:这座被江水冲刷数百年仍屹立的石堤,成为大湖洲人坚韧的精神象征。
历史沉淀中的家族叙事
《大湖洲传》以陈氏家族为脉络,钩沉了明清至民国的历史片段。族谱中记载的“丙戌之变”(1646年清军破赣州)与“天启瘟疫”,折射出大湖洲人在朝代更迭中的苦难;而“滩师世家”的兴衰,则见证了赣江十八滩的航运史。书中收录的墓志铭、寿序等文献,如谢重毅为衍理公所作铭文“峨峨高山,苍苍乔木”,既是文学佳作,也是研究清代士大夫交往的一手资料。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作者通过家族人物轶事(如言宝公学法诛“七姑”、昌菁公千里寻父)将民间信仰、儒家伦理融入叙事,使得家族史不再是冰冷的世系表,而成为有血有肉的生命史诗。
文化保护的现实启示
全书贯穿着强烈的文化抢救意识。随着万安水电站的建设,大湖洲最终沉入江底,但作者通过记录宗祠祭祀、端午龙舟、除夕“长命菜”等民俗,让无形的文化遗产得以存续。书中对客家“耕读传家”传统的剖析尤为深刻:从雍正年间的“湖洲义学”到近代小学,教育始终是家族延续的命脉。而移民搬迁章节中描绘的“顾全大局的爱国精神”,既是对库区移民的礼赞,也暗含对乡土文明消逝的隐痛。这种记录本身,正是对习近平总书记“让有形的乡村文化留得住”号召的积极响应。
文体创新的解构重构
陈建人尝试以“传”的体裁为村落立言,继承了《呼兰河传》的书写传统,但又有所突破。他将宗族谱牒、地方志、口述史融为一体,尤其在“寻根问祖”章节中,通过梳理陈氏源流(从舜帝到南朝陈霸先),将家族史纳入中华文明大脉络。不过,作为非虚构写作,部分章节(如“七姑祠”传说)若能增加跨村落的比较研究,或可进一步提升学术价值。
《大湖洲传》的价值远超家族记忆的范畴。它既是一部微观的“赣江文明志”,也为乡村振兴发展中的文化传承提供了样本。当作者站在龟山上眺望没入江水的大湖洲时,那些被文字定格的古樟树、红糖香、滩师号子,终将成为后人追寻“何处是乡愁”的精神坐标。此书告诉我们:消逝的村落可以沉入水底,但文化的基因必须浮出历史地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