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国之大者” 创造新时代的文学经典 鲁迅文学院第四十八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暨鲁院与北师大联办2025级研究生班举行开学典礼
9月的北京,金秋送爽,硕果盈枝。来自全国各地的52位作家学员、17位研究生学员相聚鲁迅文学院,共同开启一段美好的学习时光。9月18日,鲁迅文学院第四十八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暨鲁迅文学院与北京师范大学联办2025级研究生班开学典礼在京举行。中国作协主席、党组书记张宏森,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鲁迅文学院院长吴义勤,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邱华栋,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李一鸣等出席开学典礼,向学员们表示欢迎和祝贺。开学典礼由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李东华主持。
吴义勤在讲话中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文化建设摆在治国理政突出位置,作出了重要部署。习近平文化思想等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的提出,为新时代文艺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近年来,鲁迅文学院积极响应党中央关于文艺工作的决策部署,配合落实中国作协重点工作,始终把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好思想价值引领作为人才培养的第一要务,将“做人的工作”和“推动文艺创作”深度贯通,致力成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推进中华文化繁荣兴盛的重要阵地。今年招收的高研班学员是一支以中青年为主、创作领域多元、综合素养过硬的队伍,本届研究生班学员也是双方通过层层遴选、审查考核、严格考试选拔出来的。希望大家筑牢思想根基,把准创作方向,从“国之大者”的高度认识文学创作的使命与责任;坚持人民至上,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丰富的现实生活中汲取创作养分,描绘新时代取得的伟大成就和伟大变革;坚守艺术理想,守正创新,精益求精,创造新时代的文学经典;注重品德修养,提升综合素养,坚守文学理想和人格操守,做德艺双馨的文学家,为新时代文学高质量发展、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贡献更多文学力量。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王立军在致辞中回顾了双方合作的历史与成果。他谈到,AI时代,如何理解文学创作者的优势?如何看待人类写作与AI写作的边界?如何让文学更贴近当下的现实生活?这些既是摆在每位写作者面前的严峻问题,也是新时代文学创作教育面对的新命题。要进一步厘清创作的边界,引导青年作家“修辞立其诚”,致力于做有品格、有创造、志存高远的新一代写作者。希望各位学员在未来3年的学习中进一步提高思想境界和文学修养,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创新的精神和踏实的态度从事文学创作,真正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为新时代文学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学员代表江波、王倩(九穗)、苏东宁(柠檬羽嫣)、周宏翔在开学典礼上发言,表达了来到鲁院学习的喜悦与感激之情,分享了他们对文学创作的理解和期待。大家表示,文学创作是心灵与现实的探索,肩负着记录时代、传递思想、塑造精神的责任。期待在鲁院的学习中,通过聆听教诲、交流碰撞,提升写作水平,汲取创作灵感,将所学转化为未来创作的创新动力,努力写出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人民的作品,为繁荣新时代文学、建设文化强国作出新的贡献。
据介绍,本届高研班的52位学员,经各省市区作协、行业作协及军委政治部等相关单位郑重推荐,鲁迅文学院严格遴选审查并报请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处同意录取,是优中选优的新兴文学力量。学员平均年龄41岁,其中21人是中国作协会员,33人具有本科以上学历;既有深耕传统文学领域、已形成个人创作风格的成熟作家,也有在科幻文学、网络文学等新兴领域崭露头角的写作者;既有来自城市、聚焦都市生活的书写者,也有扎根乡村、记录乡土变迁的耕耘者。鲁迅文学院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贯穿培训全过程,提高习近平文化思想专题学习,围绕锚定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战略目标,帮助学员深刻把握时代脉搏,明确创作方向,激发学员崇高的艺术理想和创作潜能,提升推动新时代文学高质量发展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秉持“精益求精,与时俱进”的精神,增强课程的前沿性与针对性,注重吸纳各领域内深度影响文学的新鲜知识和经验,提升学员的数字素养、创新能力;搭建更加多元的交流平台,组织高质量的文学研讨活动,助力学员拓宽创作视野、突破创作瓶颈;安排社会实践活动和艺术观摩等活动,提升学员的思想认识,丰富创作积淀。
鲁院与北师大自上世纪80年代末联合招收文学创作专业研究生班起,培养了一大批在国内外具有影响的优秀作家,为中国当代文学的繁荣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为赓续这一传统,更好地发掘和培养文学人才,2017年开始,鲁院与北师大再次紧密合作,以联合办班的方式招收文学创作专业方向的硕士研究生。今年是鲁院和北师大联办硕士研究生班的第9年,已有134位研究生学员走进了鲁院与北师大的课堂。除了北师大研究生学位课程与专业选修课程之外,鲁院还将为本届研究生班学员安排时政、文学、大文化等丰富的课程,并不断加强和改善教学、生活管理,力求使学员不仅能提升创作能力,而且进一步提高思想理论修养、科学文化素养和文学艺术学养,增强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学事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本届新招收的17位研究生学员中,有两位尤为特殊。已经获得西南财经大学法学硕士学位的曾冉一直很喜欢读小说,她2012年开始写作,至今已有13年。她说:“最初写作是娱己,并没有明确的创作方向。直到2018年底,受祖辈经历的启发,才突然意识到文学创作最能表达我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曾冉正在创作一部讲述四代人故事的长篇小说,明显感觉到写作技巧不足以匹配她想表达的内容,需要进行专业而系统的学习。“我曾劝说自己就此打住,毕竟在不惑之年再次迈入大学需要放弃得太多。奈何心中的渴望和对文学的热爱太过炽烈,最终选择将生活和工作停摆一年,报考了鲁院和北师大合办的研究生班。”
还有一位学员赵林间受担任语文教师的父亲影响,童年时就立志成为作家。多年来,无论在本硕博的求学旅程中,还是在高强度、数字化的金融工作中,她对文学始终念念不忘、满怀热爱,不断尝试散文、小说和评论等各种体裁,同时探索翻译之道。她以这样的方式小心呵护心中的文学种子,让文学与人生紧密交融、相互映照。正是这份对梦想的坚持和对文学的热爱,让她获得了家人的一致支持,并在今年如愿成为鲁院与北师大合办研究生班的一员。“文学是我一生的挚爱,我将加倍珍惜此次难得的学习机会,专心学习,努力创作,不辜负鲁院和北师大的共同培养。”她说。
出席开学典礼的还有鲁迅文学院副院长张明远、郭艳,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张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