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浪费了的文学天才
一 1934年春,正在浦东中学任教的章铁民,从4月5日出刊的《人间世》创刊号上,读到周作人五十自寿诗,以及沈尹默、刘半农、林语堂三人的《和岂明先生五秩自寿诗原韵》诗。
2025-01-21
-
从施蛰存“年谱初编”到“年谱”
一 1990年代前期,李子云与柯灵夫妇每月都在复兴中路瑞金路口的一爿小饭馆午餐,有道点心“飞饼”,颇得柯灵夫妇青睐。
2025-01-21
-
西南联大87年:在回望中景仰
2000年8月,张曼菱将费孝通、宗璞、梅祖彦(梅贻琦之子)、闻立雕(闻一多之子)等一批西南联大师生及家属请到昆明,请他们一一确认了当年生活的旧址。
2025-01-21
-
日记中的曹诚英
曹诚英为人熟知,多半因其与胡适有情人终不成眷属的恋情。
2025-01-20
-
名作家笔下的人力车夫
以前从小县城到大都市,都有一种简陋的载人交通工具——人力车,也称黄包车、洋车。
2025-01-20
-
《宋诗选讲》是最好的宋诗读本吗?
书评人刘铮先生曾于2013年12月15日在《上海书评》发表文章《最好的宋诗读本》(后收入《既有集》,上海文艺出版社2020年版,题为《陈寥士的诗话与诗论》,以下简称“刘文”)。
2025-01-20
-
戈麦:那么深刻,那么天真
2024年12月,93岁的谢冕教授在第41届“青春诗会”发布会上呼吁,青年诗人“不要一开始就写得很成熟”,“不要一下子追求深刻”,要回到诗歌自然纯粹的状态,“天真一些,幼稚一些”,“展现你自己的感受”。
2025-01-20
-
陶庆梅:郭宝昌的“游戏”
一、“游戏”的来历 郭宝昌这名字,十年前都是高山仰止。
2025-01-17
-
吴思敬:深情怀念骆寒超
得知骆寒超先生于2024年12月28日因病逝世的消息,惊骇不已。
2025-01-17
-
“中国的病证”与“我活在人间”——鲁迅1925年的“发热”与文学
1925年9月23日起,鲁迅经历了长达105天的头痛发热,由此带来的肉体病痛和生命危机感影响深远:其作品内外充满“热”“冷”表达,有热到发冷的的杂文,有外冷而内热的散文诗,也有《往星中》《走向十字街头》《艺术的表现》《从艺术到社会改造》等讨论天人苦乐、“灵与肉”交争的译文,透视“在人间”“两个世界”“象牙之塔”“文学与社会”等关系中的两极对峙。
2025-01-16
-
花开满庭芳——记《花城》《随笔》杂志创办前后
1981年,《花城》编辑与作家合影 一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是一个充满想象和期待的年代。
2025-01-16
-
锺叔河的“学其短”
我喜欢中国的山水,也喜欢中国的书画,更喜欢中国的文章。
2025-01-16
-
刘心武:诗人公刘近距离
公刘是上世纪后半叶我国最出色的诗人之一。
2025-01-15
-
心无旁骛 孜孜奋蹄 ——纪念郭志刚老师
郭志刚老师走了,永远地走了。
2025-01-15
-
线装书上的“新诗复古”
新文学的土壤总还不离许多旧的成分。
2025-01-15
-
常敬竹:蜇居山林的灰娃
诗人灰娃(1927年—2025年1月12日) 2025年1月12日,星期日。
2025-01-15
-
丁帆:莫砺锋《浮生琐忆》读札
在每一个人的人生旅途中,往往会忽略生活在自己身边的人,使之成为“最熟悉的陌生人”。
2025-01-14
-
“把心交给读者”,巴金有情有义的文学承诺
只有向读者交出自己的心,作品才能打动读者。
2025-01-14
-
一条拆不开的“文学链”——写在《香港文学》创刊40周年之际
一年前,我到香港参加文学活动。
2025-01-14
-
沈从文的“爱美之心”
汪曾祺是沈从文的得意门生,得先生的教诲颇多。
2025-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