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民国第一奇女子”吕碧城
来源:《文史天地》 | 翟凌枫  2025年10月15日07:59

在风云激荡的民国岁月,一位奇女子横空出世,于政界、文坛、女界之中,创下了“绛帷独拥人争羡,到处咸推吕碧城”的盛况。这位吕碧城究竟是何等人物,竟能在风雨飘摇的中国近代史上留下如此浓墨重彩的一笔?她便是“民国四大才女”之首、中国女子教育的先驱、“近三百年来最后一位女词人”、中国新闻史上首位女编辑及女性撰稿人、中国首位动物保护主义者……今日,让我们一同走进她跌宕起伏的传奇人生。

旌德才女 屡遭变故

1883年,吕碧城生于安徽旌德的一个书香门第。其父吕凤岐是光绪三年(1877年)进士,藏书万卷,诗礼传家。其母严士瑜亦出身官宦世家,知书达理,广有贤名。在父母的悉心教养下,吕碧城“自幼即有才藻名,善属文,工诗画,词尤著名于世。每有词作问世,远近争相传诵”。她五岁能诗,七岁能画,十二岁已名动江淮。然成名不久,父亲便猝然离世,留下吕母和年幼的四个女儿苦度生涯。因家中没有男丁,族人觊觎吕家家产,竟唆匪徒劫持并幽禁了吕母。

惊雷骤至,小小年纪的吕碧城表现得异常镇定和勇敢。她奔走求告于父亲生前的故交好友,几经周折,终救出母亲。不料在吕家喘息未定之际,又收到了自幼定亲的汪家的退婚书,暗指碧城性情过于刚烈,“恐过门后难以管教”,故而退婚。这张洒金红纸飘落在地,如同时代盖在女性额头上的一枚耻辱印章。

接连而来的变故,让小小的吕碧城看清了封建礼教的狰狞面目,她心下了然:在这个男权社会,女子永远是男人的附属品。女子要想在时代的浪潮中站稳脚跟,就必须获得独立和自由。这也为她日后女权意识的觉醒埋下了深深的伏笔。

闺阁出逃 跻身报坛

家道中落后,吕母严氏带着女儿们远赴天津塘沽,投靠时任塘沽盐运使的兄长严凤笙。天津作为近代最早开埠之地,深受西风熏染。在塘沽六七年间,吕碧城眼界大开,浸润于欧风美雨之中,愈发独立睿智。

1901年,清末新政浪潮席卷。1903年,天津女子学堂开办,二十岁的吕碧城萌生了探访之心,不料却引起了舅父的强烈反对。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斥责声中,她被锁在了阁楼之上。碧城越思越恼,愤懑难平,当夜只身从塘沽逃往天津城。抵津后,吕碧城举目无亲、身无分文。绝望之际,她向在《大公报》任职的舅父同僚方秘书之妻,寄去了一封言辞恳切的求助信。此信意外被《大公报》总经理英敛之拆阅,他深为吕碧城的斐然文采与远见卓识所折服,遂邀其担任见习编辑。吕碧城由此成为《大公报》首位女编辑。

吕碧城《欧美漫游录》

彼时坊间流传“天津有三宝,永利、南开、《大公报》”,《大公报》乃报界翘楚。入职《大公报》后,吕碧城先后发表《满江红·晦暗神州》《舟过渤海偶成》等诗词,引发“坊间皆传吕碧城”之盛况。同期,她更撰写了《论提倡女学之宗旨》《敬告中国女同胞》《兴女权贵有坚忍之志》《教育为立国之本》等一系列具有真知灼见的文章。她指出“民者,国之本也;女者,家之本也”,“男之愚弱其女,即以自弱其家也”,大力倡导女子解放与教育,在当时一石激起千层浪,袁世凯之子袁克文、李鸿章之侄李经羲等名流纷纷作诗应和。

双侠奇缘

吕碧城宣扬女权的文章诗词,在当时的进步女性中广为流传,其中便有“鉴湖女侠”秋瑾。

1904年6月某日,吕碧城正专心读书,馆役持名片通报:“来了一位梳头的爷们儿。”吕碧城看罢名片,急忙起身相迎。年长八岁的秋瑾与吕碧城一见如故,彻夜长谈。秋瑾力邀吕碧城同往日本投身革命,吕碧城则以“欲以文字唤醒民智”婉拒。秋瑾原名号亦为“碧城”,次日临别,感佩于吕碧城的侠肝义胆,慨然相让此名,自此专心革命。一段“女子双侠”的因缘佳话由此成就。

1907年7月15日,秋瑾于绍兴遇难,年仅32岁。吕碧城冒着极大风险,设法“盗”出遗体掩埋,并设灵祭奠。她以英文撰写《革命女侠秋瑾传》,托美国记者密送纽约,发表在美国纽约、芝加哥等地的报纸上,引起极大反响,但也让自己身陷险境。幸得好友袁克文鼎力相助,经其父袁世凯多方斡旋,吕碧城方得幸免。对于此事,严复曾说道:“(吕碧城)自秋瑾被害后,亦为惊弓之鸟矣。”吕碧城亦坦言自己“几同遇难,竟获幸免”。

近代女教第一人

中国女学的兴起,可以追溯到1844年英国东方教育促进会在宁波创办的一所女子小学——宁波女塾。当时女校多为教会所办,体制未臻完备。19世纪末,国人开始兴办女子教育。为了使自己的理论和思想付诸实践,吕碧城紧跟时代步伐,积极筹办女学。她以笔为矛,借《大公报》疾呼兴办女学之紧迫必要,将其提升至关乎国家兴亡、民族振兴的高度,视“办女学、开女智、兴女权”为国家自强根本。

在英敛之的帮助下,吕碧城结识了杨士骧、唐绍仪、林墨青、方若、梁士诒等津门名流,得到了他们的大力支持。1904年9月,北洋女子公学成立,吕碧城担任总教习,总理全校大小事务。1906年春,学校增设师范科,改名为北洋女子师范学堂。吕碧城出任监督(相当于校长),成为中国近代教育史上首位执掌校政的女性。

在治校育人方面,吕碧城提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以德为首,兼顾智育和体育,三者缺一不可。对于德,她创造性地指出:“世每别之曰女德,推其意义,盖视女子为男子之附庸物,其教育之道,只求男子之便利为目的,而不知一世之中,夫夫妇妇自应各尽其道,无所谓男德女德也。”作为近代中国女性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北洋女子师范学堂培养出刘清扬、许广平、郭隆真、周道如、邓颖超等众多杰出人才。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北洋女子师范学堂一度停办。1912年,袁世凯出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特聘吕碧城为总统府秘书。然性情率真的她难容于尔虞我诈的官场。1915年,袁世凯称帝,吕碧城毅然辞职,离京赴沪。

商海巨贾 远渡重洋

抵沪后,吕碧城投身商界。她与外商合办贸易,凭借过人的胆识、独特的人格魅力以及多年积累的人脉,短短两三年间,便在寸土寸金的上海滩积聚了巨额财富。发家后,她在静安寺路自建欧式洋房,陈设富丽堂皇,时人艳羡。她在《吕碧城集》附记中曾自述道:“余素习奢华,挥金甚巨,皆所自储,盖略谙陶朱之术也。”

对于婚姻问题,吕碧城因早年曾被汪家退婚,对婚姻家庭之事大失所望。后“年光荏苒,所遇迄无惬意者,独立之志遂以坚决焉”。母亲去世后,吕碧城再无牵挂,1918年远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文学与美术。求学期间,她兼任上海《时报》特约记者,将美国见闻发回国内,与同胞“共看世界”。后学成归国。

1926年,吕碧城再度出国,历时七年漫游欧美,足迹遍及巴黎、日内瓦、米兰、罗马、威尼斯、伦敦、纽约等地,并将见闻感悟著成《欧美漫游录》(又名《鸿雪因缘》),先后被北京《顺天时报》和上海《半月》杂志连载,轰动国内外。

吕碧城一生著作等身,除《欧美漫游录》外,还有《吕碧城集》《信芳集》《晓珠词》《雪绘词》《香光小录》等存世。其诗词造诣高深,词风雄奇瑰丽、刚柔并济,柳亚子赞其“足以担当女诗人而无愧”,龙榆生称其为“凤毛麟角之才女”。

慈心悲愿 归化南海

1928年旅居瑞士期间,吕碧城偶读英国《泰晤士报》刊载的皇家禁止虐待动物协会公开信,称之为“天良上一线之明”。同年12月,她加入世界动物保护委员会,成为中国第一位动物保护主义者。1929年5月,她受邀赴维也纳参加万国保护动物大会,用英语慷慨激昂地发表了数千言的废屠演说,以佛家慈悲的精神,宣扬禁止虐待动物,更要戒杀护生。这次演讲使吕碧城名震欧洲,《泰晤士报》称其“以东方智慧开启文明新篇”。

吕碧城

1930年春,吕碧城在瑞士日内瓦正式皈依三宝,成为在家居士,法号“宝莲”,法名“曼智”。闲暇之余,她开始译述佛经,编撰了《观音圣感录》《观无量寿佛经释论》等著作,成为女性译述佛经第一人。1933年,吕碧城归国,与叶恭绰、王一亭等人共同创立了中国保护动物会。1937年七七事变后,她四处奔波弘扬佛法,祈望以佛法化解战祸。

1943年1月4日,吕碧城写下绝笔诗:“护首探花亦可哀,平生功绩忍重埋。匆匆说法谈经后,我到人间只此回。”仅仅20天后,她便在香港九龙孤独辞世,享年61岁。亲友遵其遗嘱,将她二十余万港元的遗产悉数捐出,用于弘扬佛法及护生之用。并将其遗体火化,骨灰和面为丸,投于南海。

吕碧城的挚友苏雪林曾说过:“碧城之美,美在才学;碧城之奇,奇在风骨。”回望其传奇人生:从受尽族人欺凌的旌德孤女,到名动亚欧的惊世才媛;从挥毫总统府的机要秘书,到执掌上海滩商脉的女富豪——这位世间罕有的奇女子,最终带着阅尽千帆的澄澈与不悔,将形骸归于碧波。那一颗颗沉入南海的莹白骨珠,早已化作照亮女性觉醒之路的璀璨星斗,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永世不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