卤阳湖畔的情思
一
读完卫建宏的散文集《卤阳湖畔》,我有短暂的沉寂。我不是故作深思状,而是在想:散文究竟应该是什么模样?是一山一景的描写,还是一事一议的抒情?
关于文学的体裁,过去曾有“无韵即散文”之说。此等两分法,大体延续至五四运动之前。随着现代文学观念的确立,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的四分法逐渐明确。据此,除小说、诗歌、戏剧之外的文章,均纳入散文范畴,这应该不错。就连国家级大奖亦将杂文纳入散文类。所以,我以为散文是文学中自由度最高、包容性最强的文体,多元是其最显著的特点。相较于其他文体,散文似乎更随性自在一些。
《卤阳湖畔》由四个篇章组成,收录作者2006年至2024年间的作品七十余篇。所涉内容丰富,多为千字短文,最长不过三四千字。作品“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写亲情、友情、民情、乡土情,写家、单位、乡村,写社会、历史、人文。作者满怀真诚地叙述着自己近二十年来的见闻、情感及生存状态。字里行间,足可见其文化积淀和素养。
卫建宏生于卤阳湖畔,长于斯,工作于斯,深爱着这片土地。他看待事物采用辩证客观的视角,行文间流露出颇多哲理感悟,表达着对生活的热爱,表达着真诚与忧思。他深爱自己的职业,企业管理、产业发展,如何与时俱进、永立潮头,都是他煞费苦心的事儿。《卤阳湖畔》可视为卫建宏的成长史和心灵史,也折射出时代的变迁。
二
就内容而言,散文大致有抒情、叙事、说理三个类别,《卤阳湖畔》可谓兼而有之。作品的第一篇章以“那年那月”命名,收录亲情、乡情、友情、游记等主题的散文三十五篇;第二篇章“思创留痕”,虽然只有五篇文章,却记录了作者参加陕西省煤炭行业思创学院三个月学习的所思所想;第三篇章“耕耘《盗火者》”,收入作品二十二篇,是作者为其企业(陕煤集团澄合矿业公司)所办内刊《盗火者》撰写的卷首语与刊载文章;第四篇章“风尘仆仆的小村落”,收录作品十二篇,主要写乡村变迁,是作者为报纸专栏所写。
其中,第一、第四篇章里,作者的情感尤为明显。在开篇的《给儿子的一封信》中,其情感深沉浓烈,寄望、期许……一位父亲的苦心浸润于字里行间。在微信、电话等通信方式极其方便的今天,已经很少有人写信了。是父辈的慎重使然,还是担心交谈表达欠妥,从而行诸笔端?的确,有时候语言无法准确表达我们的情感。在《即便落在最后,也要跋涉》中,作者表达了特别正能量的心态和人生感悟:“我们不与别人攀比,只要记着自己的责任,只要与昨天的自己比,这样就足够了。”在《敬畏土地》中,作者写道:“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发对土地有感情了,我越来越能从土地中读出母亲般的味道了。”“我们的先人对待土地的态度要比当代人虔诚得多。”“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一部争夺土地的斗争史,就是采取什么样的方式从土地上获取生产生活资料的奋斗史……土地是养育人类社会的母亲。”在此,将卫建宏视为一位思想者,并不为过。在《温汤映古塔 洛水做见证》篇尾,他讲述完那些消失的遗迹后,呼吁保护仅剩的两处文物:“对大自然的过度攫取与破坏必然会给人类埋下无尽的隐患!但愿温汤的泉水和宝塔不会再遭此厄运。”此外,《活着,就得努力着》《小城的味道》等篇,也值得细细品读。
文字是有温度的。卫建宏的文字触发我对一个问题的思考,即如果一个人对社会没有责任感和恻隐心,便很难称之为高尚。我想向这些给我们带来善意和温暖的文字送上诚挚的敬意。
三
若说创作源泉,作家深入生活的方式有许多种。无疑,“读万卷书”是作家汲取创作养分的重要途径,而将自身生活经历淬炼为文学素材,亦需“行万里路”以触发灵感、补阙采风。这些,卫建宏都做到了。其文字为我们提供了感知生活的细腻体验。
在《文字的归宿》中,卫建宏说自己“总是在文字上费尽心思”,以此坦露游走胸臆的文学情怀。《后记》中,他表述得更为细致:“工作之余,我比较钟情文字,对文字投入的心力相对比较多。这大概就是自己的宿命,也是自己作为‘匹夫’的一点个人情愫……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那么多情操高尚的学士一直都感染影响着自己,他们的家国情怀,他们忧国忧民的赤胆忠心所焕发出的无穷魅力始终在潜移默化地校正着我前行的方向。”可以说,这是卫建宏做人的心迹,也是每一个“学会独处,想方设法把时间留给自己”的人之必修课。
有关《卤阳湖畔》的情思,我记录下以上文字。衷心祝愿卫建宏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