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茅盾十五讲》:呈现更立体的作家形象
来源:文艺报 | 吴 荣  2025年09月22日09:11

作为一位现代经典作家,茅盾及其作品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浙江传媒学院茅盾研究中心推出的《茅盾十五讲》围绕茅盾的精神人格、其作品的多媒介传播、跨学科研究等维度,通过十五个专题精研,呈现了其作为知识分子、文学巨匠的立体形象。

《茅盾十五讲》选择从“作为个体的茅盾”视角出发,对茅盾的精神世界进行深入探索与发掘。《性情与担当:茅盾的信仰之美》将茅盾置于整个现代中国历史语境当中,讨论了其如何与政治结缘、形成共产主义信仰,并分析了这种政治信仰如何参与了茅盾精神人格的形塑过程,而这一过程同样影响到他的创作活动。《茅盾的“牯岭情结”及文学呈现》则由宏观视角转向微观视角,对1927年牯岭事件进行了仔细探秘,通过茅盾当时写下的文字去剖析其真实内心活动,再现了历史现场,使得一个更加鲜活真实的茅盾得以显现。《茅盾眉批本:文本细读的意义》和《茅盾日记:“十七年”文学生态的隐性叙述》考察了茅盾在20世纪50至60年代的眉批本及日记。这些眉批展现了茅盾在特定政治与文化语境下对人道主义情怀与文学审美价值的坚守,为当代文学批评树立了标杆。以茅盾日记为密钥,穿透公共身份的表象,可以敏锐捕捉茅盾私人书写中信仰追求与政治担当之间的角力与平衡。茅盾的这种角力与平衡可以视为“十七年”场域中的特殊文学生态图景的一隅。文章对眉批与日记的史料运用,极大提升了研究的实证性与历史感。《茅盾译诗的症候式分析》和《旧体诗:茅盾晚年文化心态探幽》则令我们清晰地倾听到茅盾的诗路跫音。茅盾在“五四”时期的译诗活动主要是为了顺应时代需求,具有很强的意识形态性。茅盾晚年的旧体诗创作,体现了茅盾对艺术规律的坚守以及潜藏的精神人格。他在诗中化用骆宾王、王安石、辛弃疾的诗思作为自己的精神镜像,委婉地道出个人情感和精神景观。

茅盾的形象建构是多种因素合力促成的结果,他的文学影响力不仅源于其作品的思想深度,更得益于多维度的传播机制。《茅盾十五讲》通过梳理报刊舆论、仪式传播、跨媒介改编与域外接受等路径,揭示了“茅盾”如何从个体作家被建构为现代文学的文化符号。《〈子夜〉出版前后的舆论研究》通过梳理1932至1933年相关报刊史料,展现了《子夜》出版前后的舆论生态:从销量追踪、广告文案到各类评论,呈现不同群体通过媒介参与作品意义生产的过程。跨媒介改编是茅盾作品传播的另一重要路径。《从小说到电影:〈春蚕〉的江南再现》与《电影〈林家铺子〉的诗意表达》分别探讨了《春蚕》和《林家铺子》的电影改编,揭示了文学文本向影像符号的转化逻辑。通过文学原著与电影改编在叙事策略、视觉美学、情感基调上的比较分析,深刻阐释了茅盾现实主义文本在不同艺术媒介中焕发的多元生命力。《茅盾在域外的传播》一文则系统梳理茅盾作品在世界多地的译介与研究轨迹,绘制了茅盾作品的传播地图。可以看出,传播中的茅盾始终处于“自我呈现”与“被建构”的张力中,茅盾的传播史本质上是不同时代审美观念与意识形态的对话史。

《茅盾十五讲》还试图从新的视角对茅盾的重要作品进行阐释。《“农村三部曲”:革命的发生与启蒙的悬置》通过分析老通宝等农民的生存困境,揭示了农村革命发生的经济根源与历史必然性。《〈子夜〉的空间叙事》创造性地从物理空间、政治空间、叙事空间三个层面剖析了小说的结构艺术:吴公馆的封闭性象征着民族资产阶级的孤立无援,双桥镇的溃败暗示乡村经济的破产,上海都市的繁华与罪恶构成阶级博弈的场域。小说中的空间设置并非简单的场景铺陈,而是不同社会力量角力的隐喻。《从〈子夜〉看现代中国小说的经典机制》提出,经典的生命力在于“阐释弹性”。《子夜》既以社会科学方法构建史诗格局,又保留对人性复杂性的尊重,这种张力使其能持续回应不同时代的问题。

茅盾及其作品是永远说不完的。《茅盾十五讲》通过不断引入新视角、新方法、新材料,试图呈现出一条完整清晰的由“文”至“人”再到“史”的茅盾研究脉络。这让我们得以更好地窥见茅盾精神世界的纵深感及其与时代关联的复杂性,更深刻地理解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历程和文化贡献。

(作者系青年评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