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连树上结甜瓜》:写出革命英雄的成长性
林朝晖《黄连树上结甜瓜》在继承与转化传统革命叙事的同时,结合当下对人性与社会的认知,刻画了集英雄崇高与凡人鲜活等特质于一身的主人公鲁大嘴。
2025-01-22
-
海洋与文学、人性—— 一则读书笔记
海洋为诗人、文学家提供了无尽的创作灵感,时而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喜悦,时而又是“世界无穷愿无尽,海天寥廓立多时”(梁启超诗句)的感慨,更有“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周恩来诗句)的豪放……可谓各有千秋。
2025-01-21
-
社会主义“新人”形象与杜晚香的符号意义
一 1937年10月,毛泽东应陕北公学校长成仿吾之邀,为公学的开学典礼题写了一段著名的题词:“要造就一大批人,这些人是革命的先锋队。
2025-01-21
-
看见作家与作品背后 ——读《当代女作家散论》
“重新看见那些以往我们未曾留意的,发现那些以往我们未曾发现的,重新听见我们以往未曾听见的。
2025-01-21
-
顾骨:朱山坡的“蛋镇注我”
前言 2015年左右,朱山坡开始以故乡为蓝图,通过《风暴预警期》《蛋镇电影院》几部小说构建独属于他的叙事空间“蛋镇”。
2025-01-21
-
黑暗之心——评孙频中篇《地下的森林》
如果在十九世纪,如果在伦敦,孙频一定会被叶芝、瓦莱里等象征主义诗人视为同道。
2025-01-21
-
故事、叙事及中国故事的时代表达
1348年,意大利的佛罗伦萨瘟疫肆掠横行,佛罗伦萨的十个青年男女偶遇在郊外的一座空置别墅里避难。
2025-01-21
-
浪漫的突围——读南翔短篇小说《鸟笼匠》
读完南翔的短篇小说新作《鸟笼匠》(《百花洲》2025年第1期),脑海里突然冒出评论家李敬泽的一段话:“有的作家是行者。
2025-01-20
-
《暗生命》与人类正在面临和思考的哲学问题相关联
幻想可以是没有边界的茫远,但它以文学的形式表达出来时,就分明又是一面现实的镜子。
2025-01-20
-
自然与历史——评林檎中篇《重返暗河》
作者显然是位优秀的学习者,《重返暗河》吸收了“新东北文学”的一些典型元素:犯罪、谜团、穷困、下岗、奇人等。
2025-01-20
-
记忆·童话·歌——评蔡骏小说集《曹家渡童话》
如果用文学作为一种方法来获取上海的形象,你大约会想起《长恨歌》里,王安忆如何从城市的上空,睥睨整座城市的肌理。
2025-01-20
-
鞠利小说《如此灿烂》:生命价值的多元书写
鞠利的作品《如此灿烂》描绘了一段关于探寻生命深层意义的旅程。
2025-01-20
-
由“本周之星”看基层青年写作
2020年中国作家网原创频道设立“本周之星”栏目以来,我就一直在主持这个栏目,对于基层青年写作,其实我也没有特别系统化的理论化的框架,不过也许是靠近的,所以只能谈一谈粗浅的感受。
2025-01-20
-
来自青藏高原的吟唱——甘南诗群素描
在中国诗歌史上,以地理空间为标志的诗人集群现象并不鲜见。
2025-01-20
-
《要爱具体的人》:平淡生活中的人间情味
陀思妥耶夫斯基说:“要爱具体的人,不要爱抽象的人。
2025-01-20
-
《临湖的茶室》:珍惜每个泛着微光的珍贵瞬间
在短篇小说《临湖的茶室》中,鲁敏设计了一个巧妙的情境,将主要角色(一个暴富的病人燕君与他各怀心思的昔日好友们)聚集在临湖的一间茶室内,所有的人物对话、心理博弈、行动与情动,被高度凝结在限定的空间内。
2025-01-20
-
《司马相如西南行》:文化交融与历史意义的深度阐释
读王军的《司马相如西南行》(成都时代出版社),我的脑海里突然涌出著名学者朱东润先生的一句话:“传叙文学是文学,然而同时也是史;这是史和文学之间的产物。
2025-01-18
-
紧贴地气,深度开掘生命底蕴
2024年度的散文创作,那种高高在上的玄虚之感减少了,大文化散文的热度在消退。
2025-01-18
-
谁解这嬉笑下的悲欣——《请在我脏的时候爱我们》读札
我们对作家陈建功的期待实在太久了,尽管时见其随笔短章,但他的小说却一直在许多读者的祈盼中。
2025-01-17
-
透视乡村内涵及现代性面向
乡土小说是百年中国文学最辉煌的部分,对乡土小说的研究成果也很丰富。
2025-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