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场与方式》:文学性的守望者
1990年代以降,在消费主义等多重社会思潮的挑战下,文学似乎面临着边缘处境。
2025-06-03
-
《在历史的岸边遥望》:时光深处的生命回响
三年前,听闻杜卫东要写一组历史人物散文,我倍感惊诧。
2025-06-03
-
褚婷《重影》:褶皱里的觉醒
青年作家褚婷用《重影》揭开了女性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挣扎。
2025-06-03
-
孙惠芬《紫山》:走出人生的沼泽
孙惠芬的长篇小说新作《紫山》再次带给了我惊喜与震撼。
2025-06-03
-
情意深婉的《感逝集》
韦勒克在他著名的《文学理论》中开篇宣称,文学和文学研究应该区分开来,前者是一种创造性的艺术,后者则至少要意欲成为一门科学。
2025-06-03
-
房伟:重塑新时代现实主义叙事的尊严
“新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历史定位。
2025-05-30
-
以“地方”为方法的“现代派”变体——寻根文学的理念与实践
摘 要 诞生于1980年代的寻根文学深受“现代派”影响。
2025-05-30
-
洞幽烛微的意识流梦境叙事——关于王啸峰《平静动物园》
某种程度上,如果说一个作家的小说创作过程就是在设定一种艺术意义上的谜语,那么,包括批评家在内的所有读者的阅读接受过程,也就是在对这个谜语进行合理的拆解分析。
2025-05-30
-
在裂缝处生出新的光——评陈修歌《猫咪万年》
“外婆在海里畅游,妈妈在陆地上奔跑,我才能在天空中飞翔。
2025-05-30
-
“佛”在像中,“法”住心间——读崔君《上重楼》
对于时下青年人来说,去寺庙做义工,包吃包住待上一段时间,顺便“修行佛法”,似乎已然成为一种新的旅游时尚。
2025-05-30
-
李燕燕《师范生》:那些曾照亮山乡的微光
煤油灯在斑驳的土墙上投下摇晃的剪影,杨大萍用冻僵的手指捏着粉笔头,在废旧报纸上反复描摹汉语拼音表——这是1987年某个川西冬夜的真实切片,也是由北岳文艺出版社刚刚出版的《师范生》为时代留下的教育底片。
2025-05-30
-
王十月《不舍昼夜》:哲学思辨、多维审视与精神原乡
怎么说呢,王十月五年多孕育出的长篇小说《不舍昼夜》确实不俗。
2025-05-30
-
董江波:在时代裂谷中寻找心灵的栖居地
在茫茫太行山某处褶皱深处的某个晨昏时分,当康鼎钧那只布满沟壑的大手在油灯前摇晃时,明灭不定的光晕将康家三代人的命运投射在斑驳的土墙上。
2025-05-30
-
从长篇小说《赶路》观照武歆的城市文学书写
我一直不太想把武歆的小说创作归类于地域写作,虽然武歆近年来的作品十分注重地方性元素的发掘和呈现。
2025-05-30
-
难忘乡情——读周瑄璞《扎灯山》随感
《人民文学》“人民阅卷”活动来到漯河,我因为有着农村的成长经历,今天就来谈谈其中一篇农村题材的小说《扎灯山》,这篇小说唤醒了我的浓浓乡情,让我有一种亲切感,也仿佛回到曾经熟悉的乡村岁月。
2025-05-29
-
服从了内心灿烂的诗歌——评黑小白诗集《黑与白》
作家出版社 2024年4月出版 黑小白身处甘南,也属于甘南,他在这片美丽而神奇的土地上诞生的诗歌,当然也属于甘南。
2025-05-29
-
隔世的履历——评朱未《时间飞船》
朱未对时间和空间有着敏锐而独特的感受,在创作谈《我想写下一代人的履历》与诗歌创作中,他均使用过“漫漶”一词。
2025-05-29
-
《另一个母亲》:疾病隐喻,人之精神存在的溃散
温亚军早年的小说,总是从极其平淡之处展开内掘性炼金,总是从逼仄狭小刹那间跃升人之神性伟岸无限广阔,文本总是终归温暖延宕之处,尽显静美诗学。
2025-05-29
-
《出发去比赛》:在写实与象征的融合下审视人生
《出发去比赛》是一篇很特别的小说,它篇幅不长,却孕育出了两个独树一帜且让人难忘的人物形象——“我”和老张。
2025-05-29
-
葛亮《灵隐》:动静一源,往复无际
作为“当代华语小说界最可期待的作家之一”(王德威:《北鸢》序),葛亮的小说创作越来越走向成熟。
2025-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