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阿占《丹青记》:“凡数万本,方如其真”
来源:文艺报 | 朱东丽  2025年07月28日08:50

生旦净末丑唱尽人生百态,一纸书文演绎艺术人生。青岛作家阿占“琴棋书画”系列之《丹青记》以美院毕业生抱白初入美术馆和丹青圈的视角,展现了几代画家的从艺之路和美术馆从业者的命运浮沉。各路艺术家在丹青组成的艺术圈里从艺行文为人立世,繁华落去,返璞归真,最后那个“真”字,才是笔墨的尽头。

“归隐”画家彦缺访遍名山大川,探寻矿物颜料也寻找绘画技法,见山见海见自己。名字中一个“缺”字,便预示了他的归途,在寻矿石的过程中遭遇到了突发性的山体滑坡。抱白仿佛看见彦缺挤出熙攘人间,躲进深山成一统,宁折勿屈,身心只由自主。如果说是彦缺选择了那座山,老穆则是选择了美术馆。借助美术馆的舞台,他接触到各路名家,原本也想拜师学画,但天资平常,终究没有拜进师门,后来得到彦缺的指点,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画作难成气候,光阴流转12年,老穆做了馆长,安心给丹青画手和美术馆做保障工作。关于老穆,小说开篇讲过,能入得了各位高人的法眼,得到他们的倾心,靠的不是画工,凭的是做人。老穆行走知分寸,周到又妥帖,这是他得到各路名流青睐的缘由;不忘初心的赤诚,是他得到后辈尊重的原因。

老穆坚持给没有名门支撑的逸品画家甲大办画展,实际上是对美术馆初心和职责的坚守。老穆请来圈内诸多名流,在这些人面前,甲大属于“野生动物”。石愚瞧不上甲大的画作,认为他是用涂鸦笔法画丹青水墨,这番定调意味着甲大丢失了“登堂入室”的入场券。无奈之下,老穆带着甲大拜见彦缺,彦缺较为客观地指出了其中的精彩和不足,甲大在彦缺面前反而安静起来,因为“真的、好的,都等得起”。如果说甲大从逆反变得恭谦是对丹青艺术真谛的体认不断深化的话,美院学生抱白和彦缺则点出了艺道的真谛。彦缺通过讲述荆浩的《笔法记》说到行文为艺做人的真谛,如何由技入道,“凡数万本,方如其真”。

最后,小说提出了一个命题,何为“好命”?古人说:“八字以纯为贵”,纯应该就是纯粹,小说中的代表人物是艺评家逸之,他写艺评,从不无端吹嘘,也从不收费,凭着好品行、真实力,终成行业内元老。这样的命运远胜折腾万千的豪富和动荡不安的官贵。反观石愚,终其一生活在父亲“聋公”的阴影中,丹青笔墨至多学了六成,难免着急、热燥,最终适得其反。还有一些游走于丹青书画圈谋利的高端画廊,“过了河的卒子,走的都是不归路”。

另外,小说的语言精炼,结构独特,在技法上亦有很多精彩之处,如对称结构的运用等。这些对照组互相映衬,相生相合,共同织就《丹青记》里的哲思与理趣。

(作者系青年评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