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在寻常的生活中寻找希望——读《只道是寻常》
来源:文艺报 | 董 峰  2025年07月27日21:32

项宏长篇小说《只道是寻常》共24个章节,讲述20世纪80年代末以苏阳为代表的几位高考落榜青年的打工经历与爱情生活故事,展现他们如何在生活的裂缝处寻找属于自己生命的光亮。

作品围绕4位青年的现实生活徐徐展开。作者以极强的耐心和细腻的笔触,对平凡人物进行客观的刻画,既描摹他们的日常琐碎以及伴有风霜的命运,也书写他们经历生活变迁后自我调节的耐心和勇气。在没有互联网的年代,知识生活完全依靠个人坚持与偶然机遇,书店普通的工作岗位为苏阳这样的青年提供了丰富的精神养料,让他们在物质匮乏中依然能够保持思想的丰盈,为自己开辟出一块能够自由呼吸的空间。这种栖居不依赖于任何外界优势,只要求几段安静阅读的晨昏,几个真诚思考的时刻。当苏阳在书店角落沉浸于阅读和写作时,他实现了海德格尔所说的“诗意的栖居”——尽管物质条件有限,但精神却保持着飞翔的姿态。可以说,这是一篇能让当下读者畅读和畅想的作品。

苏阳、夏冰、罗明刚、胡园园等青年虽未经历大学校园的浪漫,没有未来精英身份的光环加持,他们的爱情只是诞生于集体宿舍的朝夕相处、工作上的默契配合,但这些情感关系因剥离了社会地位的考量而显得格外纯粹,也因生存压力的阴影而倍加脆弱。小说中苏阳的故事呈现出知识分子精神世界的特殊质地。夏冰喜欢有文化的苏阳,在写作方面与苏阳找到情感共鸣。他们的爱情不依赖鲜花、礼物与餐厅的堆砌,而是在思想碰撞中确认彼此的存在价值。

作者对细节的精准捕捉让文字产生画面感和代入感。在苏阳和夏冰到荷塘边捞鱼的情节中,苏阳看着几条鱼在污泥中挣扎、窒息时,觉得自己就是污泥中的鱼,甚至有被拍打到岸边的小鱼和泥鳅的挫败感和无力感。苏阳与夏冰此时的浪漫显露出脆弱的本质……这种细节的设定,暗合了苏阳的精神追求,让读者于此省思与共鸣。

小说结尾看似寻常,却暗含着不寻常之处,苏阳虽然升职了,但夏冰、罗明刚的死给他造成了精神创伤和沉重打击。当苏阳最终选择到省城发展时,我们看到的不只是励志的曙光,那些在书店里生长的希望,如同水泥缝中挣扎的野草,既脆弱又坚韧,既微小又庄严,构成了转型期中国生动的精神图谱,给读者留下了思考的空间。

作品给予读者这样的启示:真正的知识分子始终保持着对知识的谦卑与热爱。在科技、经济、社会、文化不断发展的时代,或许我们都需要在生活的边缘处寻找中心,在物质的限制中拓展精神的自由。书店的灯光虽然微弱,但足以照亮一个打工青年内心的宇宙;纸页虽然单薄,却能为漂泊的灵魂提供栖息的港湾。这或许就是小说《只道是寻常》最打动人心的地方——它让我们看到,即使在最不起眼的角落,精神生活依然能够绽放出温暖而坚韧的光芒。

(作者系北京作协会员、北京石景山区作协监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