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常”里的“世事” ————《世事家常》的生活内蕴和人生智慧
在当代文学版图中,陈源斌的长篇小说《世事家常》以几代人的命运轨迹为经线,以城乡变迁的世相百态为纬线,秉持“家事即国事”的创作视角,将社会转型期的精神密码融入何氏家族的生命历程之中。
小说中,何寿天80岁高龄的母亲癌症晚期需要治疗,他没有盲目听从医生的治疗方案,而是优先考量母亲的生存质量,对母亲的临终关怀表现为具象化的生活细节。在陪护过程中,何寿天悉心记录母亲口述的菜谱、耐心整理家族记忆,践行着传统文化中“孝养其身,孝养其心,孝养其志,孝养其慧”的智慧。何寿天对儿子何无虑的婚恋选择的态度,可以视为是对传统“门第观念”的突破。面对妻子对“门当户对”的执念,何寿天以“三不一顺”策略化解矛盾——不阻止、不催促、不过问,顺其自然。这种处世哲学在何无虑拜访闻家老宅时体现得更为充分,既保持了知识分子的精神高度,又体现对日常生活的深刻洞察,展现出新时代家庭充满包容与尊重的文化氛围。
母亲临终揭示的家族秘密,是对传统伦理的深度叩问。面对跨越半世纪的伦理困境,母亲40年来用沉默守护的是丈夫的尊严,也是子女的平顺、家族的稳定。她临终时对杨兰英的托付,以及对家族精神遗产的处理,都展现出中国女性特有的生命韧性:柔软而充满力量。母亲坚持传授传统菜谱这一情节,看似平凡,实则意义深远。饮食文化在代际之间的传承,不仅是简单的技艺传授,更承载着家族的记忆、情感与价值,成为维系家族文化血脉的纽带。
在户口风波中,何无虑以“消极抵抗”的策略化解家族矛盾:既不陷入道德表演的陷阱,也不采取极端的对抗姿态,而是通过利益让渡来解决问题。这种“不争”哲学既维护了个体的尊严,又维系了家族的体面,生动具体地再现了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提到的“差序格局”理论在现代社会的演化。当面对拆迁利益相关问题时,何无虑再次作出让步,此时他展现出的不是简单的宽容大度或“吃亏是福”,而是对复杂微妙的生存法则的深刻理解。这种“执两用中”的智慧,恰是中国社会平稳转型的精神密码。
小说中巧妙地通过空间迁徙,暗喻文化身份的流动轨迹。从乡土河湾到繁华上海,家族成员们各自不同的命运轨迹,宛如一条条灵动的丝线,共同勾勒出当代中国城乡关系错综复杂的深层结构。何寿天退休还乡陪伴双亲,仿佛完成了一次寻根之旅,他在乡土的怀抱中寻找生命的根源与宁静。何无虑虽然立足都市,却始终保持着精神的“怀乡”,他在都市的繁华中努力追寻着自己的梦想与价值,正如千千万万背井离乡为生活奋斗的年轻人一样。两代人的经历与选择,共同构成城乡文明交融的对话场域。
在时代的滚滚洪流之中,何氏家族展现的文化韧性在于:将生活中的“世事”转化为充满温情与智慧的“家常”,既始终保持着对现代性的开放姿态,又恪守着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核。小说《世事家常》从何氏家族的故事出发,引领读者在文字的世界中,感受时代的脉搏,领悟生命的真谛。作品给予读者的,远不止是阅读过程中的愉悦,更是一把能够深入理解中国社会文化内涵与精神变迁的钥匙。
(作者系书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