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许大立:关于《师范生》
来源:中国作家网 | 许大立  2025年06月04日08:12

我算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教育战线的“逃兵”。

我生于1947年,从小就没有教书的打算,自然是因为在我成长的那个特殊年代,我的小学老师,包括我那个做校长的父亲,都有着不堪的人生际遇。那个时代,工人是最光荣的,所以我那时的理想就是要当工人,哪怕就当“翻砂工”或者扫马路的清洁工,我也不去当老师。

可后来我还是当了老师。那是在江津县李市公社刁湾三队下乡时,村小一女教师去县医院看病,哪知一去不复还。大队谭书记心急火燎找我谈话,请我去代课,说我是大队文化最高的知识分子,只有我才教得下来。可我不由分说拒绝了。“不代,这辈子不可能去教书,我爷爷我爸爸我伯伯教了一辈子书,也没见有多好。”我决绝而冷漠。

谭书记不屈不挠,说一个月有24块代课费呢,还有3块钱小伙食补贴,不得了哦,抵三个全劳力哟。见我还是不从,便叫了两个社员把我强行“押”到村小去开“现场会”。一个班几十个七八岁的孩子没人管教,可怜兮兮蜷缩在昏暗的泥巴墙教室里,家长们围在一起更是束手无策愁容满面苦苦哀求。我忽然间心软了,好吧,我代。

这一“代”,就没了终止。那位病入膏肓的女老师终究没能归来,我也就一直代了下去,甚至还代到了公社完小代到了公社中学。为什么?他们说我有文化,水平高,教得好。我就这样不明不白做了教师还转了正。我很不情愿,也无可奈何。我在离区公所两里路的那所中学一呆五年,直到考入四川音乐学院,去了成都。那些年,我没有师范的背景,却见过老师的教学,如法炮制,无师自通,担任了10个班的英语教师。除了我等五个“知青老师”,学校其余十多位老师几乎都是中师生。蹊跷的是,我们几个没有上过师范的知青,却深受学生欢迎,教学从不落后,更把学校的业余文体活动搞得风生水起,名声在外。几年后,我们几乎都考上了大学。恰恰因为有在村小、公社完小、公社中学教书的这段经历,我对李燕燕的报告文学新作《师范生》兴趣甚浓,感触良多。

李燕燕的报告文学新作《师范生》,以 20 世纪 80 年代至 21 世纪 20 年代这 40 余年为时间轴,按照师范教育发展的不同阶段和重要节点组织内容,用10个章节依次讲述各时期的教育政策变革、师范生的状况等,使读者清晰地了解中国师范教育的发展脉络。

我以为这本书的最大功绩,是把师范生这一庞大的几乎被时代边缘化的群体推到了聚光灯下。记忆中我上中学时,能冠以重庆头衔的师范学校,只有一师、二师和幼师,各县自然还有自己的师范学校。甚至还有相当于初中水平的师范学校简称初师。当年北碚的西南师范学院培养的本科生,是面向全国分配的珍稀资源,不仅仅当老师,也是各级领导干部的人才储备。那些做了大官的学生,我可以数出一打不止;而重庆师专主要是为本市输送中学教师。我就读的高中1966届,全川只有7000人,可谓万里挑一,足可见当年教育事业发展的艰难程度。正因为如此,改革开放后的求知欲文凭热读书潮,促进了各级师范院校的大发展与扩招热。李燕燕《师范生》书里的探究与展示,正是因应了这个时代的中等师范和高等师范的迅猛发展。

李燕燕的《师范生》没有落笔于上世纪80年代以前中国各级师范院校的落后与停滞,而着眼于改革开放后教育事业大发展和教育体制改革的事实,以典型人物和典型案例讲述了师范生的困境与艰辛。为了理想或者为了生计他们考入师范,作家分寸感把握十分准确到位。实际上,不仅仅是广大农村,城市里报考中等师范专业的初中生,大多是因为家境不好,或者对升入普高后能否升入大学抱有疑虑。当年的大学生可谓凤毛麟角,考入中师或中专就是上佳的生存选择,中师和部分中专如卫校、农校、矿校等不仅不收学费,还会提供基本生活费,这就解决了许多家庭不能承担的经济问题。比如我的长兄许大都,南开中学1955级优秀初中生,就因为兄弟姊妹多放弃了报考普高,去读了不收学费还包吃包住的市农校,从而开始了他命运多舛的一生。

李燕燕这本书的着重点恰恰不在城市,她把目光主要投向广大农村县一级的师范生。这是历史大潮中最柔软的敏感点,抓住了这群人也就抓住了农耕时代师范教育的命门。由于经济不发达,由于城乡之间的巨大差别,上世纪八十年代农民能跳出农门吃商品粮一般只有两个途径:参军入伍提干,或者转业后进城当工人,还有一个途径便是读书升大学读中专。而考上县级师范拿非农户口吃商品粮便是最便捷的路子。我当时任教的江津李市中学,大学生寥寥无几,中师生比比皆是,常有师范生来实习,某年甚至来了几个师范校定向培养基层干部的学员班学生。可见当年的师范校学生,不仅仅可以跳出农门,甚至可以借此进入政府基层,成为党政机关的未来接班人。果然,我带过的这几个同学,后来都在不同岗位上展现了超常水平,成为相当级别的党政负责人。

李燕燕撰写此书一如她以往的采访方式:深入底层,细密审慎,推心置腹,拨动心弦。她的采访对象既有成功者,也有失败者;既有坚守者,也有逃离者。她用大量的采访记录,朴实地反应当今教育界师范校的现状,既为当年的繁华骄傲,也为今日的萧瑟感喟,更以哲学家的思维和眼光睥睨当下,又能以思想家的胸怀和气度擘划将来。这很不容易!但是她做到了。

其实我们很多年说道的师范生基本上说的是中师生,李燕燕此书把它的外延扩展到了师范大学生,包括大专生和本科生。这也是顺应国情顺应时势随着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发展社会变革所使然。改革开放初期经济快速扩展,社会对教师的需要曾经让师范生一员难求,随着时代的前进,以及对学历的苛求,又让中师渐渐湮没化为历史的尘埃。这就是宿命,面对宿命许多人抗争了,许多人则退让了。没有办法,这也是沉舟侧畔时代潮流。

一如以往的作品,李燕燕的文字细腻而密匝,信息量巨大。按照一般的情况,太多细节太多信息常常让人眼花缭乱,读起来很累。尤其是《师范生》这样的纪实作品,本质上都是普通人的故事,没有惊天动地的震撼,也没有呼天抢地的悲哀。但李燕燕就是娓娓道来,就是不疾不徐,讲述一个人,一个群体,一个时代,一种存在……最终,一个个人物一个个故事直叩人心。其实,最难写的就是这类没有惊心动魄故事的作品。

《师范生》写作手法可谓别具一格。它对中国1980年代以来师范教育沿革和变幻作了全景式扫描,多层次多切面多角度展现教育体系的演绎变迁。也把杨大萍、刘丽荣、张远伦、刘清泉等等一众从乡村,从社会底层走出来的师范生,灵活生动地推送给读者。作家通过他们不同的人生经历,一样的奋斗精神,从细微处挖掘师范生在特定时代特殊环境中的精神世界与艰难成长,替不熟悉不知晓这群人的当下读者打开了一扇窗,让他们了解到那个时代师范教育发展的脉络和走向,去感受这些人物个体在时代浪潮里的坚守与努力,从而大大增强了历史的厚重感,引发出强烈的情感共鸣。

此外,作家沿袭自己一贯深挖细捋的采访作风,用翔实的史料和文献构建师范教育的框架,保证了作品的真实性和权威性。大量受访者的人生故事、活泼灵动的细节乃至生活花絮插入文本,相映成趣,蔚然成文。作家把握语言的能力由此可见一斑,大量枯燥无趣的采访兴许就在不经意一句话之中,转圜为快乐的源代码。作者为了塑造师范生的群体影像,以极大的耐心不厌其烦地采访了众多人物,不仅仅有教育界的坚守者成功者,还有许多教育界的脱逃者落荒者,无论平庸抑或失败,都是这幅时代画卷的一个侧影,从而立体地具象地展现了这个巨大群体的多层面特征。歌颂坚守者,也不贬斥出走者和失败者,表现出极度的宽容和大量,这也是一种自信与境界。

李燕燕的语言表达和叙事节奏,平实而真挚,不刻意雕琢辞藻,朴素的文字讲述饱含深情直击心灵。如描述刘丽荣离家时吃醪糟荷包蛋等细节,质朴的语言中透着浓浓的情感。张远伦爱诗写诗的青春故事,令人动情且忍俊不禁。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

李燕燕在叙述师范教育发展的客观事实和分析相关政策变化等方面,理性且冷静。在描写人物经历、情感以及展现师范生精神世界时,又充满温情,让读者体会到人性的温暖与人生的美好。此外,通读全书,你会发现作家始终处在满弓状态之中,笔力健硕,节奏紧凑,谈笑自如。在关键情节和人物情感表达处,又能适当放缓语速进行细腻刻画,可谓张弛有度。

除此,我还有一个观点,觉得把中师生和师范大学生放在一个社会层面上讲述,有失衡之感。比较起来,中师生和大学专科、本科生是两个差距较大的社会层次。大学师范生无论在教学环境、行政级别、社会地位、经济待遇上都较中师生优渥,他们的人生故事也就和中师生有着巨大反差甚至天壤之别。你可以想象,如今已不鲜见的主城重点中学的博士硕士老师,和深山大壑里的乡村学校中师生老师,他们之间会有多么不一样的生活体验人生际遇?作者其实可以从不同的“海拔高度”,讲述他们各自更为曲折深邃的人生,因为他们之间的沟壑是难以填平的。此为一己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