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界如何应对新媒介带来的文学革新 ——评周才庶《跨越与交互:新媒介文学的审美经验研究》
在当前从书写—印刷“文化型”向数字“文化型”剧烈转型的过程中,人类文化生产和人们的审美感知方式、感觉结构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化。如何理解数字“文化型”中的文学发展、审美经验新变及其给当代文学理论话语建设提出的新问题?这是当前文学理论评论界需要深入思考的议题。《跨越与交互:新媒介文学的审美经验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2024年版),正是作者周才庶多年来对此议题进行深入思索之后的学术成果。
《跨越与交互:新媒介文学的审美经验研究》全书分为六章,立足于新媒介文学现象,系统梳理了媒介演进与新媒介文学形成的现实与理论依据,以跨学科视野、数字媒介视角对新媒介文学审美经验的裂变进行了深入辨析与归纳研究。
该书先对媒介演进与新媒介文学的形成进行了回顾,并在梳理与反思中西方审美经验理论的基础上,指出应关注审美经验理论的媒介向度,重构文学的审美主义,以阐释数字时代审美经验的美学内涵。该书对新媒介文艺审美经验的探讨,具体从文本形态、创作经验与接受经验三个方面展开。在文本形态方面,作者分析了新媒介文学的复合文本形态,认为新媒介文学的文本形态从单一的文字文本演变为了印刷文本、网络文本、影像文本等多种形态的复合。就内部而言,印刷文本呈现出“浅剧情”和“图像化”叙事倾向,网络文本具有交互性与悬念叙事特征,影像文本着重于文本复合性与视觉表达。同时,多种媒介形态为不同文本的跨媒介改编提供了便利。在创作经验方面,作者主要分析了书写—印刷文学创作呈现出独立化与功利性两种生产模式;网络文学写作形成了动态的文学表达样式,签约作家的商业化写作带来了创作群体重组和创作经验扩展;影像艺术呈现出高度集体化生产的特征,必须直面艺术创作与商品经济的博弈等。另外,新媒介文学创作领域也存在作家进入影视场域等跨界行为。在审美接受方面,作者对不同媒介文本下的独特受众审美心理进行了分析。书写—印刷文本的阅读呈现出古典式的“静穆”与现代式的“沉浸”等状态,可以区分为职业阅读和大众阅读两种模式;网络文学的阅读侧重动态交互性,用户体验呈现出“介入式”特点;影像文本的观看强调立体化、综合性的感官体验,产生了后人类审美体验,但也存在盲目性的群体效应。媒介变迁让世俗化的接受经验得到了显著拓展。以新媒介文学的新型审美经验为基础,该书还对新媒介文学的文论话语建构进行了探索。书中提出,新媒介文学的文论话语要将新媒介文学的审美经验与中国文艺的特性纳入建设,形成多方理论合力,以提高文论话语阐释力。
该书展现出丰富多元的理论视野、合理的框架结构与较为深入的理论思考。在理论视野上,该书注重资源的多维整合,在与麦克卢汉的媒介环境学思想、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鲍德里亚的拟像理论、克里斯蒂娃的互文理论、海尔斯的后人类思想等理论的积极对话中,构建了媒介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在吸纳传统审美经验理论的基础上,该书以媒介为向度勾连起新媒介文学从生产创作、作品呈现到读者接受的审美经验全过程。该书涵盖新媒介文学审美经验研究的多个方面,包括媒介演进、文本形态、创作生产经验、受众审美心理和文论话语探索等,揭示出了审美经验在媒介变革下的新特征。在理论反思上,该书对新媒介文学的多面景观与审美经验变奏进行了深刻思考,注重理论研究的实际运用,激发了理论对实践的阐释生命力。它将思辨的理论分析与现实的审美活动解读相结合,涉及对网络小说、影视改编作品等各类新媒介文学作品的文本细读与实例分析。
该书具有紧跟时代的问题意识与理论自觉,所探讨的诸多理论命题均为当前中国文论界亟待解决与阐释的重要问题。例如,新媒介对于文学的建构问题。多种媒介的并存与竞争带来了文学的疆域延伸与模式更迭,发挥着物质性与符号性功能,为新媒介文学的出场提供了现实起点。媒介物质主义进路为新媒介文学的确立提供了逻辑依据。书中对各类新媒介文学文本的多元创作主体与创作经验、复合文本形态与交互式、融入式的接受经验进行了具体阐释。再如,新媒介文论话语的建设问题。作者提出新媒介文学的文论话语应以文学作品为本体、以作品的审美特性为重要原则、以中国特色为旨归,进而形成与现实基础相适应的文论话语建构。
就媒介文艺学学科建设和理论研究而言,《跨越与交互:新媒介文学的审美经验研究》通过多元视野构建了新媒介文学审美经验的分析框架,对新媒介文论话语建构进行了本土化探索。这一探索无疑是有益的,但伴随人工智能的文艺实践正面临新一轮的布局与挑战,对此,该书的回应力度还是有限的。期待作者在下一个阶段能够取得新突破,在媒介文艺学方面取得更加富有创新性的学术成果。
(作者系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