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文艺”的香港之旅——旅港左翼文坛与解放区作家作品(1946—1949)
1946年下半年全面内战爆发以后,国统区白色恐怖情势加剧,大批因躲避政治迫害而自内地奔赴中国香港的左翼作家(其中不乏中共统战及宣传干部)构建起了解放战争时期蓬勃一时的旅港左翼文坛。
2025-07-08
-
京华妙笔
琉璃厂戴月轩笔庄货柜里摆满各式毛笔,小师傅正在刻字。
2025-07-08
-
“九叶”诗人辛笛
四十年前,我在中国作协第四次代表大会从事会务工作时,上海团有位身着中山装、戴法兰帽、说话沙哑的老作家的访客不断。
2025-07-08
-
何方神圣 批评李叔同常常宴会?
李叔同一生爱好广泛,喜欢交友。
2025-07-08
-
萧乾的编辑策划与《日出》的经典化
在现代中国文化史上,萧乾往往首先被视为作家,其次是记者,再次是翻译家,而编辑似乎成了可有可无的尾巴。
2025-07-08
-
从卢沟桥踏上寻访白求恩之路
我出生在皇城根下的景山后街,自幼便熟悉京城的名胜。
2025-07-07
-
汪曾祺的“半斤市酒”
汪曾祺在《认识到的和没有认识的自己》一文里说:“一个民族文化的最基本点是语言,汉语和汉字不是一回事。
2025-07-07
-
蓝翎:一个清瘦的影子
蓝翎与杂文 蓝翎,是我的师父,但他称我为“刚老弟”。
2025-07-04
-
《幻想底尽头》:以文献为舢板抵达象征内层
今年初,《幻想底尽头》与《新生的野力》两部“穆旦传”几乎同时推出,即便它们实际的出版周期各异,但最终却达成了一种“巧合”,诗人穆旦的一生由“曲折灌溉的悲喜”交叠着细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2025-07-04
-
新文学家眼中的古代经典——朱自清的《经典常谈》
在多数读者的心目中,朱自清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人们熟悉他,主要因为其散文《荷塘月色》《匆匆》《背影》等。
2025-07-04
-
重游鲁迅的艺术世界
2009年8月,我曾应邀赴上海参加《鲁迅的艺术世界》新书发布会,如今,彼时的新书已成旧书,可由此书引发的新知至今仍在不断刷新,故尚有一说之必要。
2025-07-04
-
巴金《火》:全民抗战 浴火新生
巴金《火》的多个版本,中国现代文学馆巴金藏书文库藏。
2025-07-04
-
江绍原的《发须爪》与周氏兄弟
江绍原 晚年读书无规划,手边有什么就读什么,想看哪本就看哪本,不受课题约束。
2025-07-03
-
孙郁:端木蕻良与汪曾祺
老舍曾经说,北京文联他最怕的是两个人,一个是端木蕻良,另一个是汪曾祺。
2025-07-03
-
从父亲周楞伽的一篇书评谈起
1936年年底,上海良友出版公司赵家璧编辑出版了一本近一千页 的《短篇佳作集》,由当时20位文坛著名的作家,推选新老作家的短篇小说一至三篇,精装出版。
2025-07-03
-
思想“边角料”中的人文世界
我们往往能够通过一个人的学术专著了解他的学术成果,而那些闲置的文字和思想的“边角料”点缀甚至组成了他的学术来路,推动了他思想的形成,使他的人生历程变得具体、生动。
2025-07-03
-
他们都是风云儿女
1930年代末,华君武和音乐家盛家伦、冼星海(自左至右)在延安桥儿沟鲁迅艺术文学院合影。
2025-07-03
-
在文史的褶皱中打捞时光:一位新闻人的二十年考据手记
十多年前,借着“全民阅读”的春风,南京大学徐雁教授主编过几辑“全民阅读书香文丛”。
2025-07-02
-
他们率先在平郊组建抗日军
“卢沟桥事变”发生后,除了29军在正面战场奋起作战,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也于1937年7月22日迅速在平郊成立,这支平郊第一支抗日武装,就是国民抗日军。
2025-07-02
-
雷启立:“最鲁迅”的王老师
王晓明教授年近古稀,这学期结束后就要荣休,可以彻底放飞自我了。
2025-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