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抗战烽火中诞生在沂蒙山区的“红色学府”
蒙山高,沂水长。
2025-09-12
-
这才是清末学人眼中的文学
“名目虽是《中国文学史》,内容却不知道是什么东西!有人说,他都是抄《四库提要》上的话,其实,他是最奇怪——连文学史是什么体裁,他也不曾懂得呢!”这是郑振铎先生在《我的一个要求》中写下的话,批评林传甲的《中国文学史》。
2025-09-12
-
赵珩:自珍小物亦可赏
初夏见布衣书局在销售赵珩的《五十小物》签名钤印本,一个忙忽再看时,书已售罄。
2025-09-12
-
叶百丰编、夏济安藏的《群雅》
《群雅》,研究中国文史之专刊,“第一集卷一”1940年4月1日出版,线装本,扉页署“李寅文 吴荣鬯 叶百丰 方德修编辑”,“群雅月刊社印行”,并钤“群雅月刊社”阳文印一方,版权页署“中国图书服务社”总经售。
2025-09-11
-
凤岭山中,那一群热血的文艺青年
平阳县西北部群山连亘,峰峦叠翠,其中的凤岭山像磁石一样吸引着我。
2025-09-11
-
《芦荡火种》背后的文牧、汪曾祺
藏两种同名旧籍《芦荡火种》,一是京剧版,一是沪剧版。
2025-09-11
-
郑振铎一九三九年日记中的地下工作
二〇二三年底,此前从未披露的郑振铎一九三九全年钢笔手写日记,现身于上海某拍卖场。
2025-09-11
-
我只不过是许多从受教而感念老师的学生中的一个
编者按:日前,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学者张新颖《启明:杂记我的复旦老师们》。
2025-09-10
-
一把大刀的重量——郭澄清与他的《大刀记》
在文学史上,一个用生命书写抗战记忆的身影巍然挺立。
2025-09-10
-
保持真实 保持纯粹——杨列章老师二三事
1978年,杨列章(左三)与李可染夫妇在黄山,左一为方镜亮 今年1月27日,我在微信朋友圈看到杨列章老师逝世的消息,深感惋惜,随即向杨老师的家人表达了慰问。
2025-09-10
-
张爱玲的“亲戚宇宙”:一部家族创伤史
《金锁记》中如谶语般的那句:“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了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但是三十年前的故事还没完——完不了。
2025-09-10
-
陈年流水簿中的读书记与俗事风波
这是我写于三十六年前的三则《日记》。
2025-09-09
-
卞之琳与郑克鲁的北京往事
卞之琳(1910年-2000年)与郑克鲁(1939年-2020年)相差29岁,是两代人,都毕业于北京大学,都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过,既是校友,又是共事近20年的同事与上下级。
2025-09-09
-
1959年,张爱玲想给美国人讲一个聊斋故事
近年来,《聊斋志异》的改编势头不减,流行歌、动画片不断翻新。
2025-09-09
-
“左联”后人周七康 为父母的岁月骄傲
1933年9月30日,“远东反战大会”在上海秘密召开。
2025-09-08
-
辛渐:想起萧华荣老师
多年前,在华东师大中文系研究生毕业后,我到上海一家出版社工作。
2025-09-08
-
徐光耀《我怎样写〈平原烈火〉》一文背后的故事
1951年3月10日出版的《文艺报》第三卷第十期(总第34期)刊发了徐光耀谈创作经验的文章《我怎样写〈平原烈火〉》。
2025-09-07
-
郭沫若:四万万人齐蹈厉 同心同德一戎衣
正在做抗日演讲的郭沫若 图片由作者提供 1937年7月27日清晨,一艘由日本驶来的邮轮进入东海,一位中年学者站在甲板上向祖国眺望,神情凝重,若有所思。
2025-09-05
-
舒宗侨的抗战岁月
1942年,舒宗侨在陪都重庆主编《联合画报》 本版图片由作者提供 “你看,当年挂霓虹灯的钉子还在呢。
2025-09-05
-
给白求恩当翻译
1939年7月,我的父亲卢誉驹在抗大学习刚毕业,从加拿大来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诺尔曼·白求恩也来到了晋察冀敌后根据地。
2025-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