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岔美学”、现实迷思与成长叙事
人生初始阶段,大约都会有过对于“天边外”世界的无限憧憬。
2025-10-13
-
杂物间里的畸零人——黑铁《咖啡》读后
一种真实又持续的可见性,确保权力自动发挥作用。
2025-10-13
-
传统何以且如何复兴——关于“新世纪文学”的一个视角
观察“新世纪文学”,必然要处理其与之前文学传统的关系,这便涉及“大传统”和“小传统”,以及当下文学背景与前史的关系,但这个联系不具有特定性。
2025-10-13
-
把生活掰弯——评刘汀组诗《一块木屑只能爱离它最近的火》
1 诗与诗是不同的。
2025-10-13
-
申霞艳:世界视野中的当代中国海洋叙事
一 深圳微缩景观及其世界想象 在《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黄子平、陈平原、钱理群将文学时间从政治时间中松绑:“所谓‘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就是由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开始的至今仍在继续的一个文学进程,一个由古代中国文学向现代中国文学转变、过渡并最终完成的进程,一个中国文学走向并汇入‘世界文学’总体格局的进程,一个在东西方文化的大撞击、大交流中从文学方面(与政治、道德等诸多方面一道)形成现代民族意识(包括审美意识)的进程,一个通过语言的艺术来折射并表现古老的中华民族及其灵魂在新旧嬗替的大时代中获得新生并崛起的进程。
2025-10-13
-
《甲流》:情感素描与艺术留白
秋日里,收到乔林生(笔名万绿)寄来的一册《北京文学》,其中有他的中篇小说《甲流》。
2025-10-13
-
学院派的王彬教授红学观点的正与误
王彬先生是首都师范大学文化研究院学术执行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82年毕业于首都经贸大学。
2025-10-13
-
张爱玲的文学史评价及创作启示
众多评论家都盛赞张爱玲(1920-1995)作品的艺术技巧,凡是读过她作品的人都会被其奇丽风格所吸引。
2025-10-13
-
《师友记》的三种读法:透过一层 更得真味
莫砺锋先生的新著《师友记》,近由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刊梓行。
2025-10-13
-
携史观载问题,文学答辩的新径
文史随笔的写作,窃以为作者的史观和问题意识是两个最为重要的选项,最后才可能是材料、结构和文笔。
2025-10-12
-
死亡的闭环与命运的轮回——评罗伟章《红砖楼》
罗伟章的长篇小说《红砖楼》将目光聚焦于文学圈,是对文学本身的书写,具有强烈的“元文学”意味,也是文学死亡论的具象化呈现,个体的死亡与文学的死亡交织在一起。
2025-10-12
-
地域性写作:双重困难或双重可能
我们必须意识到一个基本事实:1998年出任《科幻世界》主编的阿来扶持了一大批科幻作家。
2025-10-12
-
以人物塑造映现大学人文生态——读《赴考》
大学在一个国家的文化与科技发展中的作用与地位,是不言而喻的。
2025-10-12
-
《造车记》:事业与情感的双重透视与书写
哲贵中篇小说《造车记》(载《收获》2025年第5期)所讲述的故事,一如既往地发生在作为他文学地标的信河街。
2025-10-12
-
重审AI时代人文在场的意义
当下的科技浪潮与科技话语席卷全球,就连一直以推崇和重视人文教育而闻名于世的一些大学,如哈佛大学、芝加哥大学、纽约大学等,近年来也开始大幅度地减少了人文课程,有的甚至还缩减或停招了文学、历史学和政治学等专业领域的研究生。
2025-10-12
-
用文学搭建精神桥梁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谱系中,抗战题材创作始终是承载民族记忆、赓续精神血脉的重要载体。
2025-10-12
-
参破藏在水中的秘密——评苏童长篇小说《好天气》
又是一部与水有关的小说。
2025-10-11
-
回首难忘故人情——读李培禹散文集《留恋的张望》
一向直言不讳,喜欢说俏皮话的李培禹,忽然“拘谨”地递来他的新书——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留恋的张望》。
2025-10-11
-
“重复”如何成为一种叙事美学——略论蔡骏《她的契约》
近两年蔡骏在密集推出长篇小说《谎言之子》《X的故事》和小说集《曹家渡童话》后,近期又在《钟山》杂志推出了最新长篇小说《她的契约》。
2025-10-11
-
司念:在“回到事物本身”的诗途中——时晓诗作的意象系统与哲学指向
时晓作为跨界诗人,擅长将小说的叙事逻辑、细节描写和情感抒发等创作特质融入诗歌文本,其诗歌由此突破传统抒情诗的边界,呈现出难得的“在场感” 与故事性,进而形成独树一帜的叙事诗学风格。
2025-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