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与云之间的女性辩证法——读《山那边是云》
贵州作家郑欣的小说《山那边是云》发在《十月·长篇小说》2025年第3期。
2025-09-12
-
一曲“海之子”的吟诵——读诗集《福歌与晚舸》
在我以评论当代小说为主的批评生涯中,读诗评诗的尝试和经验很少。
2025-09-12
-
乡土写作的新路径——评唐慧琴中短篇小说创作
唐慧琴近几年的中短篇小说创作,面对现代化进程中的北方乡村社会,以生活流的叙事方式讲述正在发生的乡村故事,摹写普通老百姓在新的经济模式和价值观念中复杂的伦理情感状态,呈现文明转型中乡村生活和乡村主人公们裂变中的成长。
2025-09-12
-
《月亮山下》:泥土中长出的诗行
董顺学将60余万字的长篇小说《月亮山下》题赠于我,这份承载黄土高原四十载岁月积淀的文学厚礼,既是一份知交间的信任,更构成沉甸甸的精神契约。
2025-09-12
-
向深厚的历史感挺进——读长篇小说《太行赋》
阿宁善于处理都市题材,尤其长于刻画知识分子形象。
2025-09-12
-
虽不够“科幻”,却寄托着“光明曙光”
如果用当下的评判标准来审视《猫城记》,就“科幻”而言,这部小说多少会显得有点“不够格”。
2025-09-12
-
语言自治的意义——读宁肯
拿到宁肯的散文自选集《一条河的两岸》,忍不住想说几句话。
2025-09-11
-
樱桃树下的生命独白: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当我读完散文集《樱桃树下的思念》最后一页时,才发现长安的月光带着历史的一丝凉意,正透过窗户,在我摊开的书页上洇出一片银白。
2025-09-11
-
百合《素锦的香港往事》:当“流苏”入住香港之后
我之所以会在一堆书目中选择《素锦的香港往事》来进行阅读,完全是因为它的题目。
2025-09-11
-
辽京《有人跳舞》:贴紧现实土壤的书写
近来在网络上经常看到读者盛赞辽京的小说,这位能够做到在社会层面形成一定影响力的小说家,令我十分感兴趣,便买来了短篇小说集《有人跳舞》,读来感悟到了辽京对于小说的把控力。
2025-09-11
-
刘艳:文化传承视域中的《听漏》及其叙事探索
刘醒龙的长篇小说《听漏》(1),有着46.3万字巨大体量篇幅,却不是那种被作家故意制造出“间隔和停顿效果”、炫技般讲究小说不好读,以至于令读者常常要停下来以“好好地理解这部小说”类型的作品(2)。
2025-09-10
-
中国故事、中国文法与中国情感——由贾平凹《河山传》探讨一种“中国性叙事”的可能性
内容提要 贾平凹始终致力于思考和书写当下现实,讲述“中国故事”,为当代文学开拓新鲜的文学资源。
2025-09-10
-
跨文化语境里的成长之路——《山那边是云》的启示
作家郑欣几年前曾出版过革命历史长篇小说《百川东到海》,以一个唐姓豪门家族由盛而衰为历史叙事主题,形象反映百年建党历程和伟大精神。
2025-09-10
-
场景、行动域与意义表征——刘醒龙《听漏》空间叙事论略
一 继《蟠虺》之后,刘醒龙“青铜重器系列”的第二部《听漏》(1)面世了。
2025-09-10
-
“新山乡巨变”中普通人的精神成长史
马金莲七十余万字的长篇小说《亲爱的人们》在体量上厚重而辽阔。
2025-09-10
-
实地踏勘前提下的文化抗战书写——关于《绿色的火焰》
2025年是中国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2025-09-10
-
幽蓝之境的生命风景——雷默《水手》论札
雷默在写作《水手》(人民文学出版社2025年出版)时“曾试图用不同的颜色来结构这部长篇,而来自太平洋深处的迷人气息确实一直萦绕在我周围,这是一种神秘莫测又令人心驰神往的氛围”,虽然小说并未如此呈现,但对色彩的敏感还是保留了下来,比如小说第一章“幽蓝”赋予大海更深沉、玄远、神秘和悲郁的气质,也符合主人公在横跨太平洋的两年漂泊中所领略到的别样人生况味。
2025-09-10
-
“非家”中的女人们——读大水《锋面》《流水线》
在小说艺术中,时间与空间构成了叙事的基本维度。
2025-09-10
-
宋明炜:AI时代的科幻、诗歌与呼吸
一、挑战 因为过去二十年都热衷于阅读(以及研究)科幻——或因为五六岁时就看过美国科幻片《未来世界》(Future World),其后沉迷于日本动漫《铁臂阿童木》,像人工智能这样的概念,对于我来说从来都不陌生。
2025-09-10
-
拓宽国际视野 书写人性光辉
长篇小说《到中国去》以多线交织的叙事,讲述罗森、理查德医生在德国纳粹的迫害下被中国接纳庇护,并且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投身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革命历程与壮阔人生。
2025-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