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细描文本的肌理 深探作家的内心
这次以已故作家贾大山小说的审美为主的研究过程,首先得益于对其文本的细读。
2025-03-24
-
“新工业文学”的现实根基与突破潜能
新时代文坛出现了一系列以“新”字引领的文学命名,继“新南方写作”“新东北作家群”等之后,“新工业诗歌”“新工业文学”又成为文学生活领域的“热词”。
2025-03-24
-
她们的故事,是女性力量的最好诠释
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自卫战争,是中华儿女奋力抵御外侮的民族解放战争。
2025-03-23
-
《上海记》:以诗性之笔,叙写沪上风华
“你也在怀旧,我也在想象,这公园也与你有关——你想到它,它就与你有关了。
2025-03-23
-
《动物之山》:童话笔触下的现实丛林
马原新作《动物之山》将人们带入了一个神奇的动物世界,通过塑造奇幻与现实交织的世界,表达对自然与生命的敬畏,引领读者进入一个充满想象和思考的空间。
2025-03-23
-
《让流水记住我们的名字》:在自然的诗意交响中疗愈创伤
海勒根那的短篇小说《让流水记住我们的名字》从琼的视角出发,将个人苦难与自然哲思相交融,在现实、梦境与记忆的缝隙中,她寻到了疗愈童年创伤的“种子”。
2025-03-23
-
《椒麻咖啡》:未能解开的方程式或许是最好答案
读李庆西的新作,一开始便对题目《椒麻咖啡》充满疑问。
2025-03-23
-
《逛书店:从北京到巴黎》:书店里的山河春秋
书店是一个不受物理空间限制的交流所在,翻开一本书,阅读一段文字,欣赏书架上的封面,看看色彩与设计,你就开始了与书和作者的交流,这是一种奇妙的体验,文本的开放性决定了每个人的交流和体验都是独特的,不同的人看一本书,哪怕只是浏览、或者匆匆瞥一下书的外观,所得的观感都有所差异。
2025-03-23
-
《鲜花大道》的生命韧性
一口气读完吕不二的《鲜花大道》,感触颇多。
2025-03-23
-
大河如贯 斯文在兹
刚出版不久的《行走的印迹——安平秋古籍工作论谈》(简称《行走的印迹》),浓缩了作者59年古籍事业的历程。
2025-03-23
-
解码戏剧史 重构学术路
在中国现代戏剧史研究中,欧阳予倩无疑是代表性人物。
2025-03-22
-
演绎属于自己的人生慷慨——龚学明诗歌创作综评
龚学明,一位985高校历史学专业出身的诗人,本有机会成为历史学研究者,却对诗歌情有独钟,数十年笔耕不辍。
2025-03-21
-
浅议《丰泰庵》中的女性叙事
王彬的长篇历史小说《丰泰庵》(作家出版社2024年4月)通过明朝末年长平公主的视角,描绘了不同阶层、不同性格,但命运同样悲惨的众多女性形象。
2025-03-21
-
《舌尖叛逆》责编手记:文学的温度——叶浅韵与她的读者
叶浅韵发微信给我说:“‘作家说’视频后面的留言好让我感动,还有人说我胖了点儿,太可爱了。
2025-03-21
-
汉语历史音韵学的集大成之作
《汉语历史音韵学手册》是一部集大成的学术著作,汇聚了汉语历史音韵学领域的顶尖学者,共同探讨了该学科的诸多关键议题。
2025-03-21
-
《逛书店:从北京到巴黎》:书店里的山河春秋
书店是一个不受物理空间限制的交流所在,翻开一本书,阅读一段文字,欣赏书架上的封面,看看色彩与设计,你就开始了与书和作者的交流,这是一种奇妙的体验,文本的开放性决定了每个人的交流和体验都是独特的,不同的人看一本书,哪怕只是浏览、或者匆匆瞥一下书的外观,所得的观感都有所差异。
2025-03-21
-
红色文脉的赓续与革命精神的回响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回首波澜壮阔的抗日战争史,文艺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025-03-21
-
东莞写作:湾区叙事的实践样本
东莞是世界制造业名城,也是著名的“打工之都”,是中国农村城镇化的典型,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精彩缩影。
2025-03-21
-
在琴声与剑影中,搭建历史与当下的精神桥梁
彭晓玲的散文充满女性的温润和纤细,当我读到她最新的作品——厚厚三大卷的长篇小说《谭嗣同》时,没想到一位擅长感性抒怀的弱女子竟然能写出如此厚重之作。
2025-03-21
-
“出走”的困局——姜贻斌中篇小说《最后的铜像》读后
姜贻斌的中篇小说新作《最后的铜像》(《长城》2025年第2期)以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省城小巷为切片,通过杂志记者张才华与江湖客刘光头的命运共振,揭开了转型期“出走者”的现实困局、文化撕裂和精神溃败。
2025-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