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忆唤醒之后:黎紫书《告别的年代》的后设与后记忆
01 引言 《告别的年代》是马来西亚女作家黎紫书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于2010年出版,2022年英文译本The Age of Goodbyes出版。
2025-04-27
-
风华不减还是美人迟暮?——浅析新世纪“70后”女作家的“中年写作”
“中年写作”最先由诗人肖开愚于1989年提出,他认为作家诗人的经验积累与创作之间有着紧密的内在关联。
2025-04-27
-
马原的 “元童话”,或先锋文学的未来
翻开今年第一期的《上海文学》,令人意外的是,我们再次见到了久违的马原。
2025-04-26
-
写作是用一束微光,照亮另一束微光
《十二盏微光》的含山量很足。
2025-04-26
-
用汉语写出批评的中式文体
汉语能不能写出批评的中式文体?提出这个问题的前提背景是,如今流行的文学批评,基本上是一种汉语写出来的西式文体。
2025-04-26
-
精神的昆仑,生命的约定
时隔数年,作家毕淑敏推出长篇小说《昆仑约定》,她自称“终于完成了对一座山的承诺”。
2025-04-26
-
《女猫》:深水里的每条鱼都是孤独的
去年,作家盛可以将自己的十个短篇结集为《女猫》出版。
2025-04-26
-
《挂在墙上的弦子》:沉默的琴弦
刘庆邦是中国当代重要的乡土作家,他的笔总是饱含对中原大地的深情。
2025-04-26
-
《现代汉语诗歌》:在历史长河中寻找生命的刻度
中国现代汉语诗歌历经百年,始终以诗性律动叩击时代脉搏。
2025-04-26
-
跨文化阐释学的空间性及其研究范式
李庆本教授的新著《跨文化艺术美学》创造性地将主要源于比较文学的跨文化阐释学应用于艺术美学研究中,提出“空间性”和“内比法”作为跨文化阐释之不同于西方阐释学的重要标识,以“中道三义”(即“价值中立”“时间中止”“空间中立”)作为跨文化阐释三种主要运作方式,为中国艺术美学自主性知识体系及其研究范式的构建探索具体路径,读来启人深思。
2025-04-25
-
在界限内外游走——读黄守昙小说集《走仔》
黄守昙的小说写作师承王安忆。
2025-04-25
-
张惠雯《美人》读札:女性为什么“不拒绝”?
早想为张惠雯最新的一本小说集《美人》写些什么,但一直碍于熟悉而无法下笔。
2025-04-24
-
陈平原:学者如何自述
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有字数方面的限制,我的《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译成英文、日文、韩文时,后面两三章只好割爱。
2025-04-24
-
日常书写中的生命呼叫——读《西南浪》有感
小昌的中篇小说《西南浪》就像一张迷宫图,读者在阅读中一步步分解由他精心建构的多个谜团。
2025-04-24
-
《粤食记》:舌尖上的“新南方”
近年来,伴随中国网络文学“高质量发展”的推进,网络文学的现实主义创作日渐成为回应社会与记录时代变迁的重要方式。
2025-04-24
-
宁肯《城与年》:开掘京味文学的新地层
新中国成立初期三十年的北京城市生活,在中国当代文学各体裁创作中,早已是最醒目、最重要的人文地理素材,也是久经密集书写而被反复经典化了的一片文学厚土。
2025-04-24
-
李寂荡:技术主义语境下,文学期刊应张扬人的生命向度和审美向度
2025年,《山花》的装帧设计进行了创新,封面用白底、几何图案,简洁大气、具有现代感,较有辨识度;排版也更注重阅读的舒适性,合理运用字体、字号和留白;在纸张选择上,内页采用铜版纸,封面及彩页采用超感纸——刊登艺术作品,效果好,提升杂志的质感。
2025-04-24
-
一个小说或四个小说:多重互文交织的“神奇”
“印度是个神奇的国度。
2025-04-24
-
方志小说的女性文本——黎紫书《流俗地》的地方感形塑与精神归属
前言 在首部长篇小说《告别的年代》出版后,黎紫书于2020年推出了她的第二部长篇小说《流俗地》。
2025-04-24
-
意象与日常的诗学重建——论贾平凹长篇小说的结构模式与审美范式
从《商州》到《河山传》20部长篇小说中,《废都》堪称贾平凹反思和转换叙事策略的里程碑之作。
2025-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