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青春过往 再谈梦想初心 ——“说说心里话:我和我的文学”活动侧记
活动现场
马原
“似有神助,独具一格。”10月16日,在中国作协作家活动周“入会三十年专场”之“说说心里话:我和我的文学”活动现场,作家马原缓缓展开自己加入中国作协时的入会申请表复印件,凝视许久,并指着上面这句话说:“铁生这句话,我记了一辈子。”这张40年前的入会申请表上显示,推荐马原入会的作家是史铁生和冯骥才。冯骥才用蓝色的笔在史铁生的文字下方写道:“马原同志几年来的创作,证明他是很有才华和潜力的青年作家。无论是作品的质量、分量还是影响,都完全有资格成为中国作协的一名会员。”马原还随身携带着自己的中国作协会员证,这本深蓝色的证件充满了岁月的痕迹——表皮有很多划痕,勒口被老鼠啃坏了一部分。打开会员证,马原说,“1985年10月21日,是我加入中国作协的日子。我看着40年以前的照片,那时还是长方形脸庞,大胡子,挺帅的。人生就这样一晃过了40年”。
“您的文学经历文学生涯,是中国作协历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您的文学起点,已被时代郑重记录和珍藏。”参加此次作家活动周的作家们,都收到了这样一份特别的礼物——入会申请表复印件。这份礼物将作家们拉回到记忆深处,共同怀想起文学生涯启程之时的梦想初心和青春过往。据了解,这一策划的初衷是想给作家们一个文学的惊喜,帮助他们回忆并讲述自己的文学往事和入会故事,也希望作家们能从中获得无与伦比的归属感、荣誉感和成就感。
活动现场
中国作协主席、党组书记张宏森,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吴义勤、邱华栋,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胡邦胜、李一鸣、何向阳出席活动。活动由吴义勤主持。
“文学和我的生命融在了一起”
谈及与文学相伴的岁月,那些深藏在漫长时光里的热爱与坚守,随着作家们的真挚讲述,也渐渐清晰起来。
李钢
展开入会申请表复印件的一瞬间,诗人李钢说,这字迹可真熟悉,这是1987年青涩的自己写下的字。“打开这份申请表,也就是打开了20世纪80年代火热纯真的激情。”他绘声绘色讲起自己创作组诗《蓝水兵》和参加诗刊社第三届青春诗会的经历。“我当年坐火车去成都送稿子给《星星》诗刊,保安一给我打开门,我就看见诗人流沙河从后门拎着暖水瓶到办公室一坐,在看我的稿子。”后来,李钢的《蓝水兵》被分为两组,先后由《星星》和《诗刊》推出,在诗坛产生了不小的轰动。他回忆说,“80年代是激情的年代,也是理想主义闪闪发光的年代”。
姜琍敏
“文学是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文学对我而言,有心灵救赎的意义。”作家姜琍敏说,从太湖煤矿的一名普通电工到调入《雨花》杂志成为文学编辑,文学不仅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也成为漫长岁月里的心灵支柱。“时至今日,我仍然还在写。对我而言,文学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存在,它真的和我的生命融在了一起。”
张中海
作家张中海说,这次回家让自己充分感受到中国作协对作家的重视和关怀。“能够在创作上走这么远,我要感恩文学、感恩生活、感恩时代。”近年来,他把对乡土和田园的观察思考写进《农事诗》,把黄河的雄浑与壮阔写进了《黄河传》,以此展现作家的使命担当。“我的文字是生活和时代给予我的,也是由衷地从心里生发出来的,唯其如此,才能写出真诚的作品。”
阎欣宁
军旅作家阎欣宁在回忆自己的文学之路时说,写作这条路走得不算容易,但自己一直都很痴迷。“感谢中国作协的邀请,在入会30年之际,我们应当回头看看风雨来时路,这很重要。”
刘一达
出生于北京的作家刘一达曾有过24年的记者生涯,这段经历为他的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灵感和素材。他亲眼目睹北京城几十年来的巨大变迁,按捺不住心中的创作梦,决心开启自己的京味文学创作和研究之路。入会31年来,他坚持多栖发展,既写过京味小说,也写电视剧和话剧剧本,努力推动京味文化传统创新发展。
徐小斌
“感谢中国作协唤我回家。”作家徐小斌回忆起9岁时偷偷读父亲新买回家的新版绣像《红楼梦》,“当我读到‘林黛玉焚稿断痴情’一章,泪水哭湿了枕头”。20世纪80年代,她开始写作,先后在《北京文学》《十月》等杂志上发表了短篇作品。当她写下人生中第一个中篇小说后,鼓起勇气投给了《收获》,一周之内就收到了电报,电报里写,“见面以手持《收获》为号”。到了上海,迎接自己的是巴金先生之女李小林。李小林将她带回家改稿,并建议修改小说结尾。“我是无名之辈。《收获》编辑那么细致认真,我非常感动,后来这篇小说发在《收获》1983年第5期头条,对我此后的创作是一个莫大的鼓励。”
杨雪
作家杨雪的少年时代是浸泡在说书人的故事世界里的。他回忆起年少时,外地读书人辗转来到家乡泸州,给乘凉的街坊们讲故事或说评书以换取食物。从他们口中,自己知道了《穆桂英挂帅》《薛仁贵征西》《水浒传》《三国演义》等故事。“从中我懂得了正义、良知与罪恶、虚伪,也有了从事写作的念头。”他谈到,多年来自己始终致力于描写故乡川南的民俗风情和历史意蕴,以文学之笔记录时代变迁与社会进步。
“将文学事业一代又一代传下去”
在回忆与讲述中,作家们不仅回望了自己与文学的过往,更将目光投向未来。那份对文学的珍视与传承之心,也在分享交流的过程中愈发浓烈。
申弓
“我来自广西北部湾,经常仰望着中国作协这个‘家’。”作家申弓谈起此次受邀参加活动,感到非常暖心和激动,尤其是那块镌刻着入会天数的专属纪念牌,时刻提醒自己不忘创作初心。他说,自己坚持写小小说30多年了,小小说这一文体不仅可以记录身边丰富有趣的小事,更可以写时代的宏大题材,自己会一直坚持写下去。
谢柏梁
“细致、周到、精致,如此温暖人心,非常让人感佩。”作家谢柏梁说,在入会介绍人一栏里看到恩师徐中玉的名字,无限往事浮现眼前,令人感怀。他谈到,在参观中国现代文学馆时很震撼,许多文学文物的价值是无形的,期待中国现代文学馆能够创新更多数字化的传播方式,让不能亲身参观的人也能看到这些珍贵的藏品和展览,最大程度传播和发挥中国文化的价值。
张旻
作家张旻认为,自己这代人走上文学的道路,并能最后留在这个行当里,更多是源自天性。“这次活动,除了回家的温暖,我还感受到了发自肺腑的尊重。”他回忆起自己与《人民文学》《花城》《作品》等文学杂志的情缘,感谢文学道路上的编辑和引路人们,“感谢他们成就了我的文学梦,成就了我平凡但很有意思的一生”。
杨远新
“我今年72岁,但因为文学,我感觉自己才27。”作家杨远新此话一出,逗得大家哈哈大笑。被中国作协推荐参加武汉大学作家班、1994年第一次申请入会失败的曲折……他用生动的湖南口音讲述与中国作协有关的许多往事,并表示,自己不仅要继续坚持用作家的眼光观察生活、以警察的情感丰富文学,更要让家人后辈接过手中的接力棒,将文学事业一代又一代传下去,“不负中国作协会员这一光荣而神圣的称号”。
金萍
“我曾是一个乡村的民办教师。日子索然无味的时候,为了宣泄内心的情感,我就写诗,写小说。”来自安徽蚌埠的作家金萍讲到,1983年,她生平第一次出远门,坐上绿皮火车去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参加笔会,当时作家丁玲也在。金萍说自己本姓“钞”,因为经常被人读错而深感苦恼,丁玲就支招说:“你应该是少数民族,不如把名字里的姓去掉吧,就叫金萍。”这个笔名一直沿用至今。谈及参加此次活动的感受,金萍说,写作多年,虽然一直默默无闻,但感谢中国作协能够邀请自己“回娘家”。“虽然左手没有鸡,右手没有鸭,可我有一颗滚烫赤诚的心!”
阿拉提·阿斯木
新疆作家阿拉提·阿斯木回忆起自己如饥似渴学习小说创作的青春年代。他说,20世纪80年代,自己所有业余时间都在读小说,在不停地研究如何写小说。因为一系列的学习探索和不停写作的努力,自己在结构故事、语言运用等方面有了很大改变。他还谈到,中国作协多年来对少数民族作家的培养是非常有成效的:“我们以前多用本民族语言写作,现在都可以用汉语创作诗歌、散文、小说。感谢中国作协有组织的引导和培训,为少数民族作家打开了思想和视野。”
古耜
作家古耜表示,希望中国作协可以进一步关注那些虽然籍籍无名却始终在创作的年轻人,给予他们机会,扶持他们创作,扩大和团结基层作家队伍。
葛均义
来自黑龙江绥芬河的作家葛均义谈到自己的文学研究,认为文学的最大力量在于风骨和文采,风即情感,骨就是思想,文采就是艺术特色。
任芙康
“岁月又慢又快,就像众多短剧一样,既不虚妄也不真实,只是一种感觉,想得开的人当自在度日、从容前行。余生将努力当中国作协会员当得久一些,再久一些。”活动最后,作家任芙康忍不住读起自己在现场写下的感怀,赢得了大家的掌声。
作家们数十年来对文学的执着追求与无私奉献,当然远非简短的分享所能道尽。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能从中看到大家与文学相伴的珍贵岁月,触摸到他们历久弥新的文学情怀。这份对文学的赤诚,在今天依旧令人动容,也让更多人深切感受到文学的温度与力量。
摄影:冯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