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记一次特别的文学雅集:“回到这里,回到我们温暖的家”
来源:中国作家网 | 杨茹涵  2025年10月18日20:23

在中国现代文学馆B座,一本本带着岁月痕迹的图书静静陈列,它们的作者都是参加中国作协作家活动周“入会三十年专场”的作家朋友们。10月17日下午,结束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的参观后,作家们迎来了一场充满书香与雅韵的聚会。

李一鸣主持活动

“中国文人有两大乐事:一为‘藏之名山’以传后世,二为‘交流唱和’以通心灵。”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李一鸣表示,各位作家将亲笔签名的著作捐赠给中国现代文学馆,正是“藏之名山”这一文化传统在当代的生动践行。“每一本入藏的图书,不仅是时代变迁的鲜活见证、作家心血的凝聚结晶,更承载着在座文学前辈的智慧与深情。今天,我们荣幸地将这批珍贵的签名版图书正式纳入馆藏。”作家代表杨远新、金萍向中国现代文学馆捐赠签名版图书。中国现代文学馆常务副馆长王军接受捐赠,并向他们颁发入藏证书。

作家代表杨远新、金萍向中国现代文学馆捐赠签名版图书。中国现代文学馆常务副馆长王军接受捐赠,并向他们颁发入藏证书

在随后举行的“文学雅集”活动中,作家们分散至观影区、书画区、棋艺区、茶叙区等特色活动区域,各寻雅趣、自在交流,现场满是老友相聚的惬意氛围。观影时,大家围坐一堂,沉浸其中,偶尔低声交流观感,氛围安静而温馨。另一边,书画区的作家们早已铺开纸笔、挥毫泼墨,或题字寄情,或勾勒人物,笔墨间尽是文人雅韵与创作豪情。

作家申弓写下“见贤思齐”四个大字

“我刚进入现场,一种从未有过的轻松感便油然而生。”作家申弓起初拿起笔时,还有些慌张,可当写下“见贤思齐”四个大字后,这份局促便一扫而光。“‘见贤思齐’是我的座右铭,虽说年纪大了,但见到比我优秀的人,我还是要虚心向他们看齐。”参与此次活动,“回家”的感觉总是萦绕在申弓心头。“在这样温暖的大家庭里,我必须加倍努力,发挥余热、奋蹄前行,创作出更多好作品,才不辜负中国作协的关怀与爱护。”

“老友重逢的喜悦弥漫在文学馆的每一个角落。”作家金萍说:“秋天的聚会诗意而温情。这里是我们的家,是我们朝思暮想的地方,就是因为有了这个家,才有了我们三十年的风雨兼程。”在她看来,勤于笔耕,那些从心灵深处诞生的文字,便如种子般随风远播,在无数心田生根发芽。但无论它们走得多远,根,始终在这里。“我们在此相聚,回家坐坐,谈心、喝茶、叙旧。在升腾的茶香里,聊聊山河与笔墨,说说生命的韧性与收获的丰盈。”她认为,这不仅仅是一场聚会,更是一次文学的归家、心灵的团圆、亲情的抚慰。“文学三十年,宁静而致远,银发人未老,征途在召唤!我们要像从前一样,拍拍年轻后辈的肩膀,将我们这代人对文学的赤诚与敬畏薪火相传,让我们的家永远根深叶茂、兴旺发达。”

秋日雅集,书香满堂。一次温暖的“回家”,为文学的过去与未来,注入了绵长而深厚的力量。

摄影:冯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