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派的王彬教授红学观点的正与误
王彬先生是首都师范大学文化研究院学术执行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82年毕业于首都经贸大学。鲁迅文学院研究员、副院长。他致力于叙事学、中国传统文化、北京地方文化研究。主要著作:《红楼梦叙事》、《水浒的酒店》、《中国文学观念研究》、《禁书·文字狱》《北京街巷图志》、《北京老宅门》、《旧京街巷》等。主编:《清代禁书总述》。他在红学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叙事学方面,其主要观点和贡献如下:
1. 《红楼梦》叙事学研究的开创性
王彬先生于1998年出版的《红楼梦叙事》是中国首次运用叙事学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经典的学术专著。该书将西方叙事学理论与中国传统考订方法相结合,对《红楼梦》的叙述结构、叙述格局、不可靠叙述、伪时间、空间、叙述话语和动力元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通过这些研究,王彬不仅总结了中国古典白话小说的叙事经验,还提出了动力元、漫溢话语等新理念。
2. 对《红楼梦》叙事结构的分析
王彬先生指出,《红楼梦》的超叙述者虽然在总体上依然没有摆脱“拟书场格局”,但通过“顽石”以“按语”的形式显身出现,开创了一种新的叙事方式。这种叙事方式在白话小说中引入了文言小说的超叙述结构,是对“奇书体”小说的重要贡献。
3. 对《红楼梦》时间处理的探讨
王彬先生认为,《红楼梦》的时间前提模糊是由于作者所处时代造成的,其内部时间处理与《三国演义》有相似之处,但更为绵密延续。他还指出,《红楼梦》在时间表征上以日为单位,但曹雪芹的处理更加谨慎刻板。
4. 对《红楼梦》空间形态的研究
王彬先生将《红楼梦》的空间形态划分为宏观和微观两类,宏观形态包括虚幻、尘世与理想,微观形态则分为节点空间与非节点空间。他强调,大观园是《红楼梦》中引人注目的空间,通过空间与人物的关系,可以深入理解人物性格和命运。
5. 对《红楼梦》作者问题的探讨
通过分析《红楼梦》的叙述集团与叙述分层,王彬先生解决了红学界争论不休的作者问题。他认为,在前八十回中,顽石作为主叙述者多次现身,这表明前八十回的作者是曹雪芹。
6. 对《红楼梦》研究方法的创新
王彬先生的研究方法强调回到文本研究和文本细读,注重深入严谨扎实的治学态度。他的研究不仅继承了传统红学的研究成果,还运用现代叙事学理论进行创新。
王彬的红学研究在叙事学领域具有开创性意义,为《红楼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丰富了叙事学理论。可惜的,他认为在前八十回中,顽石作为主叙述者多次现身,但是他的结论表明前八十回的作者是曹雪芹确实大错特错了,拽再向前一步,他就可以解决红楼梦的作者问题,可是他在关键的时候放弃了,更不用说那些更加诡异的增删者了。
《红楼梦叙事》是2014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图书,作者是王彬。
附录:目录
第一章 叙述结构
一 超叙述结构
◆任何一个叙述都有可能构成等级叙述
◆超叙述结构,依赖于叙述者与叙述层的剥离
◆《红楼梦》具有超叙述结构,超叙述——发现顽石手
稿:主叙述——刻在石头上的自述;次叙述——本
文人物讲述的故事
◆将文言小说的超叙述结构引入白话小说是《红楼梦》
的重要贡献
二 叙述集团与主叙述者
◆《红楼梦》的叙述者是一个叙述集团
◆顽石作为叙述集团的主叙述者,以回忆的形式,将
自己在人间的见闻刻在石头上, 《红楼梦》另称
《石头记》,便揭示了这是一部刻在石头上的书
◆顽石以按语的形式显身出现,自称“蠢物”以区别
于“在下”的拟说书人
三 次叙述
◆出于一人的次叙述,诸如门子、平儿的叙述
◆集体的次叙述,贾政与宝玉的叙述
◆唐人王度《古镜记》有四个次叙述,《水浒传》以叙述者的倒述回避本文人物的次叙述
◆《红楼梦》采用次叙述说明向读本(书斋)靠拢
四 叙述者与叙述接收者的对应
◆《红楼梦》的楔子有三种分法,如何与叙述结构对应
◆《红楼梦》的叙述者与叙述接收者划分为三个层次:
“在下”——“看官”;“蠢物”——“诸公”;本文
人物——其他本文人物
第二章 叙述格局
一 拟书场格局
◆中国古典白话小说的拟书场格局
◆《红楼梦》的主叙述层,即顽石的自述,高鹗对此懵懂
◆《红楼梦》之前的小说对拟书场格局突破的尝试
◆《红楼梦》也力求有所突破,但总体上依然保持拟书场格局
二 开科诗与煞尾
◆开科诗
◆《红楼梦》的开科诗用于撮述、评叹
◆煞尾。短篇多用诗,长篇末回用诗,每回多用对句
……
第三章 不可靠叙述
第四章 聚焦
第五章 伪时间
第六章 空间
第七章 叙述华语
第八章 动力元
附录 红楼系数
后记
注:本文参考部分专业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