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物塑造映现大学人文生态——读《赴考》
大学在一个国家的文化与科技发展中的作用与地位,是不言而喻的。大学办得好不好,从它的人文生态现状可窥见一斑,只有良好的人文生态,才能保证大学的教育功能得到正常发挥,实现传承文明、创新知识、培养专门人才的高等教育目标。何谓大学人文生态?有教育界学者作了如下解释:“大学人文生态……应指校园人性化氛围和文化浓度,其内容涵盖教师的职业生存状态、学生求学热情及适宜环境,以及管理层立足‘学术本位’的适度服务等。一所好的大学,首先是人性充盈,智慧舒展,开明放达,求善向上的。”这位学者还指出,对于大学来说,“人的因素乃是内核,人文生态环境的改进才是根本。而大学‘软环境’的生成,取决于教师职业的生存状态以及校园制度设计这两个关键。”这里说得很清楚,在构成大学人文生态的多种因素里,处于核心位置的是“教师职业的生存状态”,它是评价大学人文生态的核心要素。张春莹的小说《赴考》,写一位在职的大学文科副教授,在“一切以学历论”的环境压力下,不得不在临近不惑之年去报考全日制博士生。赴考前后,他与周围几个有特定关系的人发生了几乎无事的纠葛,其间暴露出的正是当今大学教师不堪的生存情状和人格形象,以及作家对大学人文生态失衡、大学精神缺失的深度关注。
《赴考》的中心人物是高申,与之发生关联的人物是他的妻子,以及他的同事老潘,他的大学同学周义。高申的妻子朱与他是从大学同班同学成为眷属的,她本硕连读,金融方向,毕业后选择了会计岗位,是部门里的小头头。周义来自山区农村,大学期间表现积极,热心公共活动,毕业时本来保了研,因家庭条件不允许而主动放弃,选择了留校当辅导员,轮遍了校内的学生工作岗位,升到了商学院领导的位置。他们三人不仅是大学同班同学,还曾有过三角关系,当年在校园里,同是来自农村的朱和周在学生会里很快相熟,周喜欢朱,但最终“嫌贫爱富的倾向使她选择了高申”,因为高申是他们班少数几个来自城里的同学之一。老潘是教研室里的老教师,再有一年就退休,正在教研室主任的带领下参与一个科研项目,认真负责得有些异常。主角高申因学院里青年博士增多,让他意识到如果不也去读个博士学位,“有意义的职业生命将会在不远处以截止方式等着他”,为职业规划而非为了学术理想,决定考博。考博在大学里乃寻常事,本无多少故事好讲,然而,张春莹却借一个大学老师考博的经过,带出了这几个或没有考博,或不赞成考博,或知道读博意味着什么的人,让他们与主人公发生关联或形成对照,用他们的态度与表现、性格与行为、生存状态与精神品质,构成主人公的生存小环境,同时也映现出大学整个的人文生态现状。
张春莹对生活的观察力很敏锐,感受很细腻,因而善用细节来刻画人物性格,塑造的人物形象真实生动而又具有典型意义,人物身上有鲜明的时代和社会环境的型塑印痕。妻子、老潘、周义这三个人物,分别是主人公高申的配偶、同事和老同学,他们在与高申的相互作用上各有侧重,而在显影大学人文生态病相上也有不同的功能。妻子虽然也读过研究生,并且成了小有作为的大学教师的家属,但她身上看不出哪怕一丁点文化人的品味。她出身于江汉平原一个产粮大县的乡镇,在高申的感受里,妻子一身的市侩气,并且觉得当初她因为爱富嫌贫而离开周义跟了自己,两人并无共同的志趣,谈不上“灵魂伴侣”,“他们从没把彼此对职业的热爱和追求当回事过”。这个很市侩的妻子,虚荣,还迷恋权力。在工作电话里,听到对方叫她朱主任,“眉眼立刻像花朵那样展开,神情一片舒爽”。昔日遭她嫌弃的同班男生周义,如今在他们的母校当了商学院领导,她转而心生羡慕,欣赏周义请同学吃饭时“那么贵的酒眼睛都不眨”。所以她不满于丈夫去考博,对丈夫追求评正教授完全不以为然,竟然劝以专业发展为人生目标的丈夫转去校办,做行政工作,走周义那样的行政之路。转型期重权力和实利的社会风气,已然侵入了以知识和学问为标高的大学,正在扰乱大学内部的文化生态。
周义属于“天生怀有某种热情,一旦单位或集体组织搞什么形式化活动跟会议,绝对积极分子,不露脸像要冤死他”的那种人,上大学时有“在做不完的家教、忙碌的学生会、并不轻松的课业三件事里穿梭得游刃有余的劲头”。这样的特质,最适合做行政,所以大学毕业时他放弃了保送研究生的名额,而选择了留校当辅导员。他的天性、能力与热情,使得他在日益行政化的母校如鱼得水,几乎是“做学生工作的全能型”,在历遍了辅导员、班主任、组织委员、支部老师、教学秘书、团委书记,以及学工处、团委、就业中心这些部门岗位之后,升到了中层领导岗位的正职。坐上官位,必染官气。他不知不觉就摆起了官架子。不仅在做东请同学吃饭时,饭局全程“很有主人翁姿态,说话、神态无不流露出多年行政干出来的虚假热络跟难以掩饰的莫名高傲”,看同学的眼神“时而高屋建瓴,时而体恤怜悯,仿佛他们都是他的子民”,非要装出个领导的样子,就是在办公室接待意外来访的一向为他所佩重的高申,他也说着说着就露出了官架子,陪老同学坐在沙发上,和独自回到大班椅上,判若两人——“一坐回去,老同学的气息或者说整个人的气质都变了。周义话兴很足,也许是情不自禁,说着说着,他的声音、语调、话式都很‘领导’了,由不得高申不生出属下的身份跟心情来”。小说对周义的刻画,不无讽刺意味,对这个校园小官僚的形象塑造,因而颇有批判力度。
作为大学人文生态畸变的单株样本,老潘的形象塑造为新儒林人物谱系增添了一个典型性格。老潘是高申负责的教研室里的一名老教师,高申考博跟他本无关系,但他却是高申决心深造的一个动力,也是前车之鉴。如果不考博,老潘的今天,就可能是高申的明天。老潘是上一个年代的人,老实,迂腐,因忽视了学历提升而沦为学院里的边缘人,默默无闻,几乎没有存在感。这个几十年如一日的老好人,不争不抢,谦卑周到,连年轻人他都很尊重,有时尊重得都有点过头,显得言听计从,仿佛自己从来没个主见。为了在退休前评上级,将来退休金高点儿,他主动申请课题做,很当回事,高度投入,还生怕做不好出篓子,低声下气地请教这个请教那个。大学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独立人格,潘老师名为模范老师,实则没落卑微,这样的人格如何担得起培养国家栋梁的重任。
小说结尾,高申的手机收到了复试QQ群里的面试结果,在一激灵后却不肯打开PDF文件,一个人走在夜灯零落的人行道上,心里突然生出一股怜悯的情绪,此刻的怜悯对象,第一个应该就是老潘。但还有妻子、周义,包括自己。考博一场,在几天时间里他得以回看跨进大学校门以来的人生,让他有了超越感,然而这个故事更值得开掘的主题还是对于大学人文生态现状的忧思,因为小说塑造人物还是为了人的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