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回家”的作家们,昨天走进中国工艺美术馆
来源:中国作家网 | 路斐斐  2025年10月18日14:46

“文学让我找到了生命的方向”

——中国作家协会作家活动周“入会三十年专场”走进中国工艺美术馆

秋日的北京,散发着和煦深沉的气息。晨光中,巍然矗立的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迎来了一批特殊访客。10月17日,参加中国作家协会作家活动周“入会三十年专场”的作家们来到这里,走进“非遗馆”参观展馆基本陈列“文脉华滋”展,从“天工开物”“大国匠作”到“美好生活”,在文明的源远流长与蓬勃生机中感怀文学初心,体察文学与时代的深切关系。

参观中,这些半生寻路文学、现已鬓染白霜的作家们全情投入,时而聚精会神聆听讲解,时而三五成群专注拍照。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文学家、艺术家用文艺创作记录、表现的辉煌历史与新时代美好生活的交响,也激发着大家以文学立心的精神共鸣。

1952年出生的哈萨克族作家夏木斯·胡玛尔加入中国作协已经37年了。退休13年后,还能接到中国作协作家活动周的邀请,让他感到“这是生命中难忘的一个时刻”。连日来,从欢迎仪式、获赠入会纪念牌,到座谈会、写满回忆的入会申请表复印件;从参观中国现代文学馆走进文学史,到参观“非遗馆”走进文明史,感受中华民族传承的理念、智慧、气度与神韵……他和大家一样,深深为中国文学、中华文明而自豪。在他看来,今天我们国家的科学技术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发展速度很快,文学的发展也必须跟上这伟大时代的变革,因此“作家不能停止努力,要不断地向历史学习、向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学习,不断写出优秀的作品,让人们心中崇高的文学,更好地担负起反映时代、培根塑魂的伟大使命”。

“这次参加作家活动周,对于我们这些老作家就是一次充电和加油,也是一次立体化、全方位的动态学习。”吉林作家王长元不无感慨地说。回望中华民族博大精深、薪火相传的伟大文明与前辈文学家、艺术家留下的宝贵精神文化遗产,他更加深切地感到,“文学就是要讴歌时代、讴歌人民,讴歌普通人民的真善美,讴歌我们的美好生活”。忆及当年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他说,正是东北的山水、草木与人民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也成为30多年来始终吸引和鼓舞他坚定初心、执着书写的不竭动力。“我的笔墨一触碰到那些鲜活的生活与生命,就感到身上有使不完的劲儿。”王长元说,“是文学让我找到了生命的方向”。

“参加这次活动,让我知道自己加入中国作协这个大家庭已有12408天了,我一生大半时间都用在了写作这件事上。意识到这一点我很高兴,因为写作就是我这辈子最喜欢的事情。”河北作家何玉茹深情地说。连日来,一场场惊喜、一次次感动,温暖着作家们的心,也一次次拉近着他们与时光的距离。在何玉茹看来,写作之于她,就如同匠作之于工匠,如一剂安神妙方,令她内心安稳沉静。何玉茹从小生活在城郊,离城市近,离农村也近。几十年来,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化在她的身边此起彼伏地发生着,这让她感到,有太多的故事值得去书写,“而这是时代对一个写作者的赐予”。在她看来,正如文学浸润在文明的长河中得以生生不息,作家的文学感觉也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慢慢消退,“只要内心还有对文学世界的渴望,有对内心真我的深刻体察,写作者的生命就依然长青”。

“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观展结束之际,作家们又回到了展览开篇,在印有摘自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的展墙前拍照留念。大家表示,“还有一肚子的话想说给这个时代”。文脉华滋,在文明的长河中,文学让他们找到了生命的方向。三十年弹指一挥,三十年风华正茂。

摄影:吴玫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