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把历史的经验凝成智慧:怀念许倬云先生
来源:中华读书报 | 陈心想  2025年09月15日22:17

许倬云先生8月4日逝世的消息传来,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过去十来年从先生学习,受先生教诲的往事历历在目,却不知该从何说起。恰好看到书架上2022年第13期《名作欣赏》,上面有一篇《阅读许倬云侧记》,文末注着写作日期和地点:2021年3月25日于中央民族大学南睿楼。才意识到,写作此文已经是四年前的事情了。

在这篇文章的结尾,我这样写道:“本文从与许先生的关系从远而近的认识,到对许先生三本学术著作的脉络回顾,以及这些学术著作背后的方法论的回忆,从某些侧面提供给大家一些对许先生的人生与学问的理解,也是对一位寄望后学、极力提携后学的前辈表达的敬意。许先生近些年不仅出版了《万古江河》,而且对中美同参并说,《说中国》和《说美国》两书更是藉其一生之阅历和学问而把历史的经验凝成了智慧。我愿把此文作为‘阅读许倬云侧记’的上篇,希望下篇以‘把历史的经验凝成智慧’为主题,早日完成。”

逝者如斯,一晃四年。本希望能于先生在世之日写就,然后请教先生,但还是留下了遗憾。总想着时光无限,也不断看到先生的视频和对话节目,总觉得先生身体尚好,虽然不久前听俊文兄说先生目前身体不太好,但还总是朝积极面想,总想着先生之前也有些时候身体不太好,不都没事吗!如今先生已走,留下遗憾和漫天长忆。

不知不觉间我与先生相识已十年。在与先生结缘,向先生学习的十年里,越来越感受到一位智者,真正把历史的经验凝结成了智慧。不是每一个学习和研究历史的人都能达到先生的高度和境界。但先生是如何达到这样的智慧之境的?或者换一个说法,先生是如何把历史的经验凝练成智慧的?

阅读先生的著作,尤其是与先生的直接交往,不时给我启发,让我与这个问题的答案距离越来越近。

最初与先生直接结缘是2015年发电子邮件请先生为拙著《走出乡土》写跋文。先生很快回复:“谢谢赐函。我们虽然从未见面,为费先生大作的演绎作序,义不容辞。但须等几日,等我的助手来,帮助笔录口述。”大约一个月后,先生即发来跋文,读到这篇连接着我与先生的文章,感觉自己忽然与多年来高山仰止的先生距离这么近。跋文中的两句话印在书的封底,我一直当作先生对我的期许和鼓励来勉励自己,即“陈心想先生比费 (孝通)、杨(庆堃)两位晚生六十五年,我读到他的文章,内心的感触,悲欣交集。伤心的是,要到三个世代以后,费、杨两位的工作,才有人真正接下去。欣喜者,三个世代以后,有这么一批人能接下去。”先生奖掖后生的心情跃然在目。学术需要薪火相传,需要“传灯人”,先生对很多能帮助到的后生,都竭力相助,为赓续学脉传灯续火。受此启发,张冠生先生曾就钱穆、费孝通和许倬云三位先生写过一篇《三个世代传灯人:钱穆、费孝通与许倬云先生》。

后来,我就通过电话或者视频聊天的方式向先生学习。一些刊物的编辑得知此事,就说应该记录下来,为学人做一份特殊的贡献。于是就其中几次首先征得许先生同意,聊天时做了录音,后整理成章发给先生修订。比如《孔子是转型期的枢纽》(《教师月刊》2017年第4期)和《倚杖听江声——许倬云教授访谈录》(《书屋》2017年第2期)就是这样产生的。之后我也就先生的著作的阅读写了一些文字比如《〈论语〉里的社会转型——读许倬云〈中国古代社会史论〉》(《中华读书报》)和《阅读许倬云侧记》等。

在《孔子是转型期的枢纽》那次谈话里,我对孔子和《论语》的认识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许先生把孔子放在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下来理解。他说:“那一时代背景呢,就是‘礼坏乐崩’的巨变:封君制度在崩溃,国家正在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再从封建的政治、经济的从属关系着眼,而是从人与人之间平等相待的观念为根本。国家正在成形,从城邦,逐渐扩大到天下。是在‘修己以为人’逐步进展,到安民,安百姓;那最后阶段是百姓,也就是安天下万民,甚至圣王都没有做到的境界。”在封建社会,“君子”本来是一种社会地位,是社会精英,但在转型的时代,君子变为一种高尚的理想人格。“君子”的品格可以经由学习培训实现,而不是如贵族地位的世袭。这一品格的养成过程就是“教育”,既要有内在的自我修为,又要有外来的彼此激励,益友之间的互相影响。先生对比中西古典时代的孔子和苏格拉底,东、西二圣“都盼望‘高贵’不在人的地位,不在钱财,而是具备高贵的品格”。

君子人格的培养,或许正是先生智慧的源泉之一。另一个大概是先生浓厚的家国情怀吧!虽然先生身在海外,但家国情怀愈发浓烈。八年前我去匹兹堡拜见先生,师母还说先生家国情怀的炽烈,提到祖国,回忆当年经历抗战,说到中国文化和历史,先生深情难抑,多次不由自主地满眼含泪。许多与先生接触过的同仁都记述过这样的感人场景。所以,当我们听到先生说“我真正的归宿,是历史上的永远不停的中国”时,能够体察理解先生的灵魂深处的执情!

人类文明大历史的经验和个体小历史的经历交织在一起,在先生那里淬炼出历史的智慧和人生的智慧。我无力把先生的智慧悟深参透,只是谈一些自己的感想;回忆与先生的一些交往片段和学习心得,以此缅怀先生。

先生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