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统与现代交织下的乡土生活书写——关于乔叶的长篇小说《宝水》
一 作家乔叶的长篇小说《宝水》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乡村振兴、传统社会向现代化转型进程中的中国乡土社会相匹配,是对今天丰富变化的社会现实敏锐、准确、快速的反映,具有强大的现实感、鲜明的时代感和自觉的文学使命感的新乡土写作。
2023-12-07
-
亡灵叙事与深圳的生命隐痛——关于邓一光《在地下》
邓一光的短篇小说《在地下》(载《收获》2023年第6期),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
2023-12-07
-
关于记忆与遗忘——评陈再见《双圹》
《双圹》中,记忆成为连接现实与过去时空之间的桥梁,事件的发生缘由和发展路径在人物追忆往昔的回顾之中得以重现;与此同时,遗忘也在所难免,事件失去了本来的面目,其曾经存在的痕迹变得漫漶不清。
2023-12-07
-
《血液科医生》:书写人间大爱
近年来,作家肖勤的小说创作,一直致力于通过捕捉时间碎片,彰显女性魅力,展现她们在社会生活、生产劳动中坚韧、善良、勇敢的一面。
2023-12-07
-
洪放《幽深之花》:凝练语言的功力
桐城,庐江,合肥。
2023-12-07
-
江子《回乡记》:为变革时代的乡村“作证”
《回乡记》是一部散文集,加上“代后记”,共计14篇,写的是江西吉水赣江以西那片土地上的人和事。
2023-12-07
-
《雄安记》:用心描绘最新最美的图画
叶梅、赵晏彪、贺颖合著的长篇报告文学《雄安记》是一部令人眼前一亮的新作。
2023-12-07
-
超越“地方性”的新南方写作
杨庆祥在《新南方写作:主体、版图与汉语书写的主权》中将新南方写作的地理范围界定为两个区域,一个是中国的广东、广西、海南、福建、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区;另一个是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等东南亚国家;新南方写作的理想特质为地理性、海洋性、临界性、经典性 [1]。
2023-12-07
-
王方晨小说集《艾先生几多鱼》:手执光芒,烛照天地仁慈
安徽文艺出版社精心策划出版的“鲸群书系”,收入了王方晨先生的《艾先生几多鱼》。
2023-12-07
-
魏思孝:理想的批评长什么样——王晴飞《摸象集》阅读散记
一个写小说的人,要为一本评论集写评论,这多少有些不靠谱的意味,但通读全书,看着标注出来的密麻段落,我又觉得,以阅读札记的形式谈下感受总是没错的。
2023-12-07
-
深海:生活的信徒
乔叶的小说大多以女性为主要书写对象。
2023-12-06
-
《命运共同体与文化共同体》:对中国精神的生动诠释
刘成教授新著文艺评论集《命运共同体与文化共同体》是一部具有较高精神思想价值的作品。
2023-12-06
-
《墨花流韵》序:知行合契 诗墨寄怀
周明臣同志潜心于本职工作,业余喜欢挥毫泼墨,已出版诗词选集《寄情墨花》。
2023-12-06
-
《单枪匹马》:书写独特的“这一个”
有别于中国古代文学或老中国传统文学的中国新文学或中国现代文学,正式起步于五四时代,其标志为“人的文学”的提出,这一“人的文学”历时百余年,以不同的形态起伏于百余年中国文学的历史长河之中,其与“人民文学”相融合的不同形态尤其值得关注与研究。
2023-12-06
-
《月白如纸》:展现行走中的动人风景
作家张鸿主动走出都市生活的舒适区,行走在祖国的边陲小镇与名胜古迹,领略外在与内在的双重风景,孕育出一篇篇精美厚重的散文。
2023-12-06
-
研究型文学史书写的一次实践
鉴于教材型文学史作品的逐渐模式化,学界不断有人倡导研究型的文学史,即打破四平八稳的史实描述,把对文学现象的认知升华为哲学的思辨和规律性的系统总结,使文学史真正成为重视阐释与批评、颇具学术含量的“专家之学”。
2023-12-06
-
历史镜像中的立体与真实
走近一位古代人物,等于去揭开与他有关的一段段尘封的历史。
2023-12-05
-
蝈蝈的诗:玻璃屏风下的主体迷藏
遮挡乡村生活的玻璃屏风 蝈蝈的诗,呈示了一幅陌生的乡村图景。
2023-12-05
-
叶思藐:小说家与白昼梦
穆萨曾将自己的写作追求形容为“贴地飞行”,书写现实的同时保留一些超现实因素,我认为很贴切。
2023-12-05
-
事功可为情
新世纪以来,乡土题材创作蔚为大观,衍生出西部乡土小说、生态乡土小说、小城镇叙事、底层叙事等分支。
2023-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