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从“到世界去”至“在世界中” ——评徐则臣散文集《寻找理想作家》
来源:文艺报 | 施 展  2025年07月11日07:48

《寻找理想作家》从读者视角出发,一面阅读经典作品,一面寻找理想作家,时时观照文学与人生、心灵、社会和时代的繁复关联。全书一方面以宏观视野谈论中国与世界文坛的优秀作家和经典作品的话题现象,另一方面从微观视角予以作家作品论式的品评解读。作家以小观大、举重若轻,既辨识出文学在常与变之间的发展线索,也讲述故事,摹写人性,进而抵达时代与世界的独特魅力,并为作家与理想的辩证关系持续扩充、赋予崭新的当代意义。

从阅读到创作,从作家到作品,从传统到现代,从中国到世界,在全书展开如上四维的共时性对话中,作家于阅读感悟中穿插阐释文学之所以触动心灵的真相、作家之所以讲述时代的要义。本书开篇之作《我的“外国文学”之路》中,徐则臣回顾自身与外国文学的相遇历程,以自身的生命经验与心路历程,阐释小说意涵与阅历感悟的有机连锁。《从一个蛋开始》以时隔经年的重读,体认出一个人唯有在脆弱、沉默和无力的时刻,才真正读懂了卡夫卡和他的人物。《只有一个马尔克斯》从跨文化传播角度,综论马尔克斯成为世界级典范作家的影响力与唯一性从何而来,以及《百年孤独》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数代中国作家的文学启蒙与创作影响。

徐则臣对文学创作和时代浪潮的复杂关联深有体会。在他看来,如果以中国文论的“文以载道”作比,那么在当今“一个必须开眼看世界的时代,一个必须深入地自我反思和发现的时代,世俗层面上的故事,人心之外的故事,已经没有能力及物、有效地接近和抵达我们以及我们所置身的这个世界的真相”。要言之,“文”承载的不只是作家心智和审美境界,还不乏从心灵深度来揭示世界真相的“道”。基于对当代中国的观察和理解,《寻找卡达莱》一文推荐了库切、唐·德里罗和卡达莱的小说作品,深度揭示了这三位作家及其作品,因何能为当代的中国作家贡献“诸多切近的文学启发”。库切“从个体小切口进入宏大叙事的路径”;唐·德里罗置身于后现代的纽约大都市,以长篇小说《地下世界》完成了对现代社会的反思性书写。但相较两者,卡达莱的优长在于“阿尔巴尼亚历史与社会主义经验的个人化的文学处理”,这一特性恰好与中国作家有类似的历史处境和身份认同。徐则臣重点阐释这些作品在反映文学、政治与文化关系变化进程的同时,透露出一位作家如何在不同语境下展开创作的历史线索与独到魅力。

如果说阅读是感知世界的途径,那么写作便是建构自我的方法,一以贯之的是文学之路的不懈求索:一位作家关注的不仅是世界自身的变化,也需要时刻留意文学进入世界的方式变化。

曾几何时,钱锺书《管锥编》反套《庄子·秋水》“用管窥天,用锥指地”寓意,以锱铢积累之功融中西文化于一炉,徐则臣《寻找理想作家》创化西方经典叙事学“理想读者”概念,却始终怀有“众里寻他千百度”的敬意与温情。这份别样的关怀,不单源自知人且论世的严谨,同时取决于他坦率做出判断的诚恳,以及有心重新探讨并修订观点的真诚。

与本书同名的演讲稿《寻找理想作家》讲述了我们对理想作家的寻找、对当代作家的反思,诚为值得关注的话题。徐则臣眼中,一位理想作家的诞生背后,基本素质不外乎开阔视野、问题意识与渊博学识。这不止有赖于写作意义上的个人才华,更暗示了文学创造的生成、规范与升华。为此,他在表达对中国文学深切希望的同时,还不忘列举出写作者面对写作生涯的关键挑战,作家的成熟需要在小说变化的时代脉络上付诸持久的转化和创新,亦要为文学重新发掘并激活被生活日常与阅读习惯所掩盖的理想精神。

徐则臣回顾、记录并重审中外文学不断变化的历史经验,使人格、写作与作品互为历史的文本或生命的见证。中国文学的未来不只是“到世界去”的单程道,中国文学唯有以立足全球文化场域的“在世界中”姿态,方才有希望重新绘制当代文学的发展可能。

历史的视野未必阻断心灵对话的时空,文脉总一以贯之的绵延涌动。徐则臣提醒我们:除了中外之间必要的文化交融与文明互鉴,我们更应关注文学自身与时俱进的发展,古与今的交融、雅与俗的调和、普遍和差异的公约性。无论对理想作家的期望,还是对文学现状的不满,统统可化作“修辞立其诚”的创作自觉。但指引作家在文学之路上前行的明灯,始终是人文的理想与精神的关怀。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