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远方的“雷烨树”》:让英雄回家 让精神长存
来源:文艺报 | 张 陵  2025年07月11日07:49

在迎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作家李英倾情创作了长篇报告文学《远方的“雷烨树”》,以一部讴歌英雄的优秀作品纪念中华民族解放的雄壮历史。作品中的英雄主人公,不是在战壕里与敌寇拼杀冲锋的忠勇战士,而是一位奔走在战火纷飞的前线,报道八路军战士英勇杀敌和人民抗战消息的战地记者。他的名字叫雷烨,时任八路军总政治部前线记者,冀东军分区政治部宣传科长、组织科长。在1943年4月的那个春天,他壮烈牺牲于一场反“扫荡”的战斗中,年仅29岁。他牺牲的地方,长着一片银杏树,当地老百姓怀念他,就把这些树叫作“雷烨树”。作家多次走访当年的战地,特别钟情仍然枝繁叶茂的“雷烨树”——英雄不死,魂魄长在。

雷烨的英雄事迹在冀东抗日根据地广为流传,鼓舞着抗日军民斗志和精神,一度掀起学习雷烨同志的热潮。《晋察冀画报》出版雷烨纪念专辑,集中发表了他的51幅摄影作品以及诗文。《晋察冀日报》头版发表了军分区领导的悼念文章,称雷烨用自己的生命,“在抗日史上又写下了光辉的一页”。80多年过去了,当年战争的硝烟已经散去,雷烨的故事也深藏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作家李英从英雄的家乡浙江金华起步,沿着英雄走过的路,走到延安,走到山西、河北,走到英雄曾经生活战斗过的许许多多地方,访问当年的抗日根据地,挖掘历史真实,寻找英雄感人的故事。在“雷烨树”这片山林里,作家感慨万千,把历史与现实连接起来,完成了作品的构思,凝聚起飘散在历史时空的英雄灵魂,升华起英雄的文学形象,最终让读者读到了这部情感深沉、笔力雄健、语言朴实的报告文学作品。

在作家笔下,雷烨形象有血有肉、内涵丰盈。他早年在浙江金华读书时就是一个进步青年,后只身前往抗战圣地延安,进入“抗大”学习,坚定了革命理想,打造了坚强的意志,培育了战士的品格,很快就“成为出类拔萃的积极分子”。就在这个时期,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实现自己多年的愿望。作品写道:“抗大的人都知道有一位优秀青年叫雷烨,他虚心好学,平易近人,而且很有文学天赋,会写诗、写文章,还会摄影。在抗大这个大家庭里,他如鱼得水,聪明才智很快得到发挥。”抗大毕业后,他主动要求到抗战“最危险、最险恶、最艰苦”的华北前线当记者,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用摄影报道战地实况。在他并不算长的记者生涯中,最重要的报道就是“潘家峪大惨案”。1941年1月25日,侵华日军出动3000多人,包围了抗日堡垒村,“用机枪扫射、刺刀挑战、手榴弹炸、纵火焚烧”等残忍手段,毁灭了和平村庄,屠杀了1230名平民,制造了震惊世界的“潘家峪大惨案”。雷烨第一个赶到现场,第一个发出报道,他忍着巨大的愤怒和悲痛,用图片和文字纪录事件真相,揭露侵华日军灭绝人性、令人发指的罪行,告诉世界,中国人民不会屈服,一定能取得最后胜利。尔后,他又辗转根据地的前线后方,写了大量的新闻、报告文学,拍摄了大量图片。他的图片报道已经成为中国新闻史的重要资料,他的代表性作品,也成为中国摄影艺术史的经典。在冀中,他结识了沙飞、邓拓、田间、魏巍、田华等新闻和文艺工作者,和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与他们共同开辟了根据地文化建设的大好局面。因此,他的牺牲,不仅“损失了一名优秀的青年干部”,也损失了一名难得的革命文化人才。

报告文学《远方的“雷烨树”》深入描写战争的残酷和战时生活的艰苦恶劣,构成典型的环境,从中清晰地梳理出英雄成长的历程,一点一滴衬托出了雷烨的时代英雄形象:他是一个有信仰的人,他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人,他是一个不畏艰难的人,他是一个乐观的人,更重要的,他是一个忠诚的战士,一个为了民族解放勇于献出自己生命的人。这种崇高感,一直贯穿于作品中,形成作品悲情壮美的基调,也使人物形象挺立在时代精神的思想高地上。主人公的真名叫项俊文,“雷烨”是他到延安后的名字。而把这两个名字重新合在一起,让一个人的身世大白,竟用了整整60年的时间。这段带有悲情意味的历史叙述,进一步加深了《远方的“雷烨树”》“寻找”主题的厚重感,延伸出作品下半部内容——寻找英雄的故乡,把英雄的灵魂带回家。两个部分融为一体,完成了真正的“寻找”主题。

新中国成立以后,浴血奋战的英雄们陆续回到家乡,与亲人团聚。而远在浙江金华的项家弟妹们却一直没有等到哥哥项俊文的回来。他自1938年离家后,从武汉寄回一封署名“雷雨”的家书,从此失去音讯。如今,革命胜利了,哥哥却生死未卜。请求有关部门的帮助,也仍然未果。弟弟项秀文长大成人后,承担起寻找哥哥项俊文的任务。一直到改革开放后的1986年,项秀文在一次全国性的地方志编纂会议上,认识了河北省地方志专家高永祯,事情才有了转机。

作品里的高永祯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物。河北是当年抗日斗争最严酷的地区,牺牲也最大,许多烈士埋在陵园里,仍然不知故乡在何处。所以高永祯深知让英雄回家的意义,也深知其中难度。尽管资料手里很少,但他还是默默承担起责任。15年的不停调研走访,多次中断线索,又多次找到新的线索,靠着高永祯的执着,经过了许多曲折坎坷,终于把断了的线索接上了。在他的努力下,各方资料不断补充进来,不断修正方向。项俊文与雷烨这两个名字不断靠近,历史之谜一步步揭开。最终,经过专家严格甄别考证,可以判定,项俊文就是当年牺牲的战地记者雷烨。几十年了,英雄的魂魄终可以回到故里。15年不停止的寻找,高永祯功不可没。

作品看似冷静叙述,其实作家的情感和思想在深层中运行,提醒着读者,高永祯15年“寻找”的意义超越了“寻找”本身。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时代,不能没有自己的英雄,不能没有自己的英雄价值观。人民不会忘记民族的英雄,国家不会忘记民族的英雄。高永祯捍卫了人民英雄,也捍卫了我们时代英雄的理念。

还有多少英雄烈士在等待着回家?也许无法确知,但令人欣慰的是,“寻找英雄”“迎英雄回家”已经上升为社会行动、公民责任,成为国家红色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强化了社会组织措施,而且完善了国家法律保障。只要还有一个人没有回家,社会行动就不会中止。整个社会将越来越深刻认识到,越是走向现代化,越是先进文明,越需要尊重国家民族的历史,越需要敬畏国家民族英雄。崇敬英雄应该成为国家进步文明的道德标志。《远方的“雷烨树”》的英雄观,合乎历史精神,合乎时代精神,是值得一读再读的好作品。

(作者系评论家、作家出版社原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