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为何涌现这么多的新大众文艺创作者
改革开放40多年来,南来北往的人们纷纷涌入广东,东莞作为前沿地带,吸引超2亿人陆续来此工作生活。进入新时代以来的伟大变革厚植了现代化的物质基础,超千万的城市人口为东莞文艺繁荣和人的现代化创造了有利条件。近年来,随着数字技术不断革新,媒介形态逐渐趋向迭代与融合,重塑了文艺生产、传播和接受的场景,使文艺大众化趋势愈发鲜明,新大众文艺创作者不断涌现。
庞大的、流动的人口带来了创作活力
东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厚植千万人口的肥沃土壤,激活人民创作源头活水,推动新大众文艺由人民书写、书写人民、影响人民,聚力打造文艺服务与文艺创造的实践样本。
突出人民至上导向,繁荣文艺发展沃土。着眼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东莞从2001年起先后实施“文化新城”“文化名城”“品质文化之都”战略,在2023年统筹推进文化强市建设,构建文化强市“1+8”政策体系,推动建设松山湖展演中心等“十大文体设施”,创新打造“东莞创作”等十大文化品牌,不断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千万人口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充盈。承办首次全国群众文艺工作推进会,力促东莞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实施“四馆一剧院一空间”高品质文化供给工程,着力构建完备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场馆体系化、联盟式发展,创新拓展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组建博物馆、美术馆、剧院、莞空间“四大联盟”,深化文旅体融合创新,策划推出系列高品质、现象级、爆款类文化活动,为群众文艺繁荣发展提供了丰厚土壤与养分。
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推动素人写作发展。常住人口超千万、本外人口比例为1∶3的城市结构是文艺创作的“富矿”;始于打工文学的兴起,逐步培育了千行百业的创作主体,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素材案例。东莞早在2009年率先打破户籍制度限制,出台《新莞人作家、艺术家入户东莞实施方案》,让成绩突出的打工作家、艺术家落户。设立专项资金,先后对100多位来自基层的作家、艺术家给予扶持和奖励,并资助出版个人作品集100多部。立足市直管镇的特殊行政架构,以扁平化思维整合资源、搭建文化直达基层机制平台,通过“名家工作室”制度邀请知名作家入驻,与素人写作者进行面对面的深入交流,以“传帮带”的模式发掘和培育新生力量,涌现出清洁工王瑛、烧烤店店员温雄珍、石材厂技工师傅曾为民等一批素人写作代表。素人写作与打工文学一脉相承,极大丰富了东莞文学的样态,被誉为“新大众文艺”湾区叙事的实践样本。
创新人民叙事的形式,唱响人文共融赞歌。聚焦时代、歌颂人民,精心打造文艺精品音乐剧《东莞东》,重温改革开放40余年来,2亿人从五湖四海到东莞追梦圆梦的人生际遇和情感记忆。面向全网开展“寻找2亿分之一”主题活动,举办“我在!一座城和两亿人的在场证明”当代艺术展,以此致敬改革开放伟大时代及其奋斗者。推出“城市之光”传播项目,紧扣劳动节、环卫工人节等时间节点,以无人机编队表演、地标楼宇亮灯等多种形式向全市不同行业的建设者表达敬意,进一步凝聚敢闯敢拼、尊重劳动、追求成长的城市人文精神。
不断培育新业态、激发新动能
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强文化传承发展,推动新大众文艺形成“文艺+城市”“文艺+生活”“文艺+生产”的可持续模式,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东莞实践培育发展新动能。
立足国际制造名城,大力发展工业文艺。推动文艺发展与城市工业化、城市化共同成长,逐步从工业文学(包括打工文学)延伸到工业摄影、工人美术、工人戏剧、打工歌曲、打工短剧等,全面展现人民创作丰硕成果。在摄影方面,退休基层干部李志良透过镜头观察和捕捉东莞制造业的发展和变迁,记录了东莞工业化的辉煌历程,“东莞制造”系列作品《牵引线》获得中国摄影金像奖。在戏剧方面,2006年成立了东莞(常平)小戏小品创作基地,基地负责人秦川编导了多部反映大众生活、工业题材的作品,获得“中国戏剧文学奖”等奖项。在音乐方面,2004年成立的东莞(塘厦)打工歌曲创作基地成为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业余音乐组合“太阳之子”原创作品获得广东省“五个一工程”奖。在美术方面,2024年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中,东莞共有13幅作品、14位作者成功入选,创历届最好成绩。
立足青春活力之城,大力发展潮流文艺。紧紧把握东莞年轻人占主体的城市特色,丰富潮玩、动漫、影视、游戏等多种艺术载体,打造新大众文艺的全新景观。“东秀文化”开创中国风机甲潮玩新赛道,制作的漫画《星甲魂将传》在腾讯动漫获得近88亿人气值,“吕布、敖丙”等系列模玩产品热销。创新打造“潮流东莞·火柴盒”城市艺术TIME品牌,全市联动举办“小而美”“在身边”的精致音乐会790余场,线上线下6326万人次参与,以沉浸式都市文化新场景,让群众文艺活动“走新”又“暖心”,成功入选首届全国群众文化品牌优秀案例。东莞竖店短剧基地打造了上百个设计独特、充满现代气息的微短剧场景,以日均5个剧组、年产200部短剧的产能,形成了崭新的产业格局。
立足千万人口之城,大力发展群众文艺。培育发展“文艺莞军”,创设群众文艺矩阵,设立90个重点文艺创作基地,实现镇村全覆盖,其中音乐舞蹈戏剧类达47个,有4个获评为广东省群众文艺作品创排基地。连续3届有作品入围中国艺术节群星奖决赛,曲艺作品《羊续悬鱼》获第十七届群星奖;近10年获省级群文创作奖项共259个,其中金奖94个。实施全民艺术普及行动计划,全面升级“市民艺术夜校”,仅2024年以来开展培训课程1.38万场次,受惠超21万人次,其中产业工人占比30%。联动64家社会艺术培训机构组建全民艺术普及联盟,拓宽面向市民、青少年儿童的服务阵地,让更多高品质的艺术走到群众身边。打造四季“村晚”,以擂台赛方式创新推出“文艺村超”,以文艺赋能“百千万工程”。
关键在于构建新平台、提供强支撑
顺应互联网、人工智能以及各种新技术的发展,搭建更为广阔的平台,将内容生产、传播和消费的权力赋予更具广泛性的人民群体,让更多的优质作品直抵人心、彰显价值,影响更多的人民群众。
强化保障,建立健全文艺发展体制机制。出台《东莞市推进文艺精品创作生产机制》,以“五大举措”为抓手,从选题、立项、推进、展示、奖励五个方面,整体推进文艺精品创作生产。报告文学《血脉》、广播剧《国之重器》、歌曲《该有多好》荣获广东省“五个一工程”奖。开展《东莞市文化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东莞市青年文艺人才培育与推广实施办法》《东莞文学艺术院签约创作项目扶持管理办法》等系列政策修订工作,对超过466个项目给予作品发表补贴、创作扶持、文化精品奖励等,资助出版优秀的个人作品集。实施东莞市青年文艺人才培育与推广工作,通过项目创作研讨、培训、交流、展示、展演等形式,带动孵化一批本土青年文艺人才,有力推动“东莞创作”品牌打造。
拓宽渠道,创新打造新大众文艺展示平台。积极推动艺术职称评审工作,纳入文化强市集成式改革,出台《东莞市艺术专业职称评审工作方案》,针对“文艺两新”开放所有24个艺术类别申报,进一步凝聚“新大众文艺”人才队伍力量。强化信息化赋能和新技术运用,建立各类专辑、特刊、会刊、作品选以及“东莞文联”“文化莞家”“东莞文化志愿者”等新媒体矩阵,为人民群众接触、参与生产大众文艺提供广阔渠道。东莞日报新设“新大众文艺专刊”和“素人写作”网络文学微信公众号,吸引超10000份投稿。作为“新大众文艺”土壤里结出的精品果实,由东莞民族乐团、东莞舞蹈团等非职业团队打造的集音乐、舞蹈、绘画、科技于一体的原创国乐实验作品《可园可源》深受观众喜爱。推动文艺精品大众化,由东莞市文化馆青年戏剧团领衔演出《东莞东》青春版,以更年轻化的表达、沉浸式的呈现和贴近大众的姿态,诠释着东莞新大众文艺的时代使命。
打造样板,深入推进樟木头“中国作家第一村”建设。2023年,在省市镇三级共同努力下,“中国作家第一村”实体村正式落地樟木头官仓村,对占地面积约2万平方米的客家建筑群进行连片改造,建有作家工作室、作家村展馆、打工文学之家、驻创基地、服务中心等设施,打造集创作研讨、版权交易、影视改编、文旅融合发展等为一体的文学聚集示范地,激活文学IP转化动能,整合资源推进“揭榜挂帅”项目,实施“文艺群落倍增计划”,构建“主村引领、多点开花”的全域文艺生态,推动文学惠民、文化产业与乡村振兴双向赋能。截至目前,共有97名作家进驻,“村民”出版发行的文学作品近700册,获市级以上荣誉500多项。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东莞将始终站稳人民立场,着力将城市人口优势转为文艺创作优势,让更多的人民群众在文艺创作中“唱主角”,用心用情去讴歌“行进中的中国”,以文艺的繁荣发展去吸引人、感染人、启迪人、促进人的现代化,全力构建由人民为主导的多元共生的文艺生态格局,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东莞文艺实践样本。
(作者系东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