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爱憎的纠缠及复仇:鲁迅与阿尔志跋绥夫
一 倘若说日本文艺批评家厨川白村,是五四落潮期对鲁迅发生最重要影响的异域批评家,那么俄罗斯作家阿尔志跋绥夫,则是这个时期对鲁迅影响最大的外国作家。
-
“复仇”,鲁迅小说中的一个隐喻
原标题:纯粹的复仇 一 鲁迅对他所憎恶者怀有大仇恨。
-
刘俊:郁达夫的海外“文”踪
郁达夫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声名卓著的作家,他出版于1921年的小说集《沉沦》是“中国现代文学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收在这本集子中的三篇小说《沉沦》《南迁》《银灰色的死》发表后即在当时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他那大胆的自我暴露,对于深藏在千年万年的背甲里面的士大夫的虚伪,完全是一种暴风雨式的闪击,把一些假道学、假才子们震惊得至于狂怒了。
2022-03-16
-
杨树达,训诂学大师的“寂寞勤苦”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学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学术。
-
宗城:汪曾祺的散文是怎样炼就的?
编者按:近日,95后新人作家宗城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书《至少还有文学》。
-
赵振铎:胸中有丘壑 字海探奇绝
赵振铎,1928年生,四川成都人,我国当代著名语言学家、辞书学家。
-
王朝闻:在研究中展现“人民美学”精神
王朝闻(1909—2004),四川合江人,原名昭文,后取《论语·里仁》中“朝闻道,夕死可矣”语义,更名王朝闻。
-
庄子思想与中华文脉
文脉,是一个民族的文化传承。
关键词: 庄子2022-03-09
-
曹雪芹:传神文笔足千秋
曹雪芹(1715—1763)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也是借助于文学形象传达了深刻见解的思想家。
-
张炜读杜牧:“他就是诗,他就是青春”
编者按:近年来,对中国古典诗作、诗学的关注成为了作家张炜的一大特色,他已先后出版了《也说李白与杜甫》《陶渊明的遗产》《楚辞笔记》《读<诗经>》等专著。
-
“我不仅是一个作家,更是一个战士”
位于杭州大学路场官弄63号的“风雨茅庐”,是郁达夫在杭州的两处故居之一。
-
方朝晖:钱逊先生的两次学问转向
人的一生注定要经历许多事,但并非所有的事都对我们产生同样大的影响。
关键词: 钱逊2022-03-04
-
李兆忠:张爱玲的文心与画眼
张爱玲是一位以语言文字营造画境的大画家。
关键词: 张爱玲2022-03-03
-
唐弢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前史发覆
唐弢版《中国现代文学史》是公认的百年来中国新文学史编纂史上的经典。
-
马识途:鲁迅是脊梁骨,巴金是良心
2022年1月4日,马识途108岁茶寿前夕,四川大学举办了马识途文学奖捐赠签约仪式,马识途续捐50万元,资助学子文学梦。
-
欧阳哲生:梁启超的国际观
《欧游心影录》是一战结束后梁启超与丁文江、张君劢等7人前往欧洲考察的观感。
关键词: 梁启超2022-02-28
-
有了爱便有了一切——中国现当代文化名人眼中的冰心
冰心(1900-1999):著名作家,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名誉主席,民进第六、七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第八、九、十届中央委员会名誉主席。
-
解玺璋:被时代改写的曹禺
两个曹禺 最近一段时间,陆续看了北京人艺重排的《雷雨》《日出》《原野》等现代戏剧史上的经典作品。
-
唐弢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第一代学者的唐弢为这个学科留下了非常独特的印记,他主持编写了具有官方色彩的、流传最为广泛的文学史著作,对史料的强调和对现代文学发展过程中社团流派的重视,成为这个学科立足的根本;同样值得注意的,还有他对史家精神的坚持和对时代要求的自觉,为我们理解共和国学术的特质提供了生动的实例。
-
聂震宁:邹韬奋先生的阅读与信仰
邹韬奋 我一直打算写一篇文章介绍韬奋先生的阅读经历。
更多
专访许子东:写文学史就是在写今天
“电视呢,最开始的时候是客串玩玩的,但是时间一长,我发现它也可以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其实,从鲁迅那一代开始,中国读书人总是一面坚持社会操守,一面进行社会批判。”
更多

《四世同堂》手稿背后的故事
“我发现老舍小说中的深度、激情和幽默都是世界性的,超越国界的。”
更多
散文 | 檐下听蛙
本文以老宅古井为载体,通过夏夜听蛙的诗意场景,借井蛙鸣唱引发对认知局限的哲学思考。作者由井中蛙鸣的空灵悠远,联想到《庄子·秋水》中“井蛙不可语海“的寓言,指出井蛙的认知囿
诗歌 | 暮色回响(组诗)
假设将来的事作为回忆,以此为起点。在现实中找寻一些经历,和情感寄托的影子
散文 | 安如山·润若水
这是一篇地域文化散文,以淳安水魂与临安山骨为核心意象,融地理、历史、人文于笔端,借刚柔相济的山水特质,诠释“安”之深层内涵,以比喻、象征手法彰显地域精神与共生哲理。
散文 | 光斑里的告别
摘要 文章以细腻的笔触回忆了家中先后迎来的两只猫咪:一只在寒冬雪夜闯入的奶牛猫,从怯生生的试探到成为家人温暖的陪伴,却在春天悄然离去;另一只盛夏到来的小黄猫,以活泼驱散沉
小说 | 将军说
它展现了真相在权力面前的极端脆弱性,以及追寻真相者所面临的巨大风险与宿命般的悲剧结局。同时,小说警示了权力对人性的异化之深,以及罪恶如何能通过精心设计的谎言及其维护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