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弢:我自书生甘白袷
巴金先生生前倡议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有人担心藏品难以征集,巴老颇有信心地说:有唐弢的藏书,文学馆就有了半边江山。
-
吴福辉:最是诚恳一书生
原标题:最是诚恳一书生——怀念吴福辉老师 2021年1月15日早晨,一上班就收到李洱发来的一条微信:“季红真早上发来微信如下:噩耗,我爸今天早晨在家中突然去世,医生初步诊断是心脏病发作。
-
孙郁:在民间的鲁迅
当年在鲁迅博物馆工作时,偶尔会翻翻展览室的观众留言,时常能够看到很热眼的文字,所说的观点都很朴实,然而文字跳动的感觉是流动的,有着意外之思。
-
勇者不惧:一个真实的王安石
《晚笑堂画传》中的王安石,清代画家上官周绘制 千百年来,围绕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及其变法而展开的争论从未停止。
-
赵柏田:李清照的才女之累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一位汉学家斯蒂芬·欧文,凭着一本《追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往事再现》(以下简称《追忆》),进入中国读者的视野。
-
冯至:学者与诗人的光芒在德国绽放
冯至曾被鲁迅誉为“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
-
沈从文的“自我经典化”
哈罗德·布鲁姆在《西方正典:伟大作家和不朽作品》中提出了一个有趣的话题:“谁使弥尔顿成为经典?”他认为,尽管在弥尔顿之后直至18世纪和浪漫主义时代的几乎每一位重要诗人和批评家都对其经典化作出了贡献,但作家个人“直接战胜传统并使之屈从于己”才是检验其经典性的最高标准。
-
徐梵澄的精神哲学
徐梵澄(1909—2000)学究天人、淹贯古今、覃思孤诣,对于中国、西方和印度的学术思想皆有极其深湛的造诣、极其透辟的了解;其学术成就和思想遗产是多方面的,其中最具睿见洞识、最有建设性、最耐人寻味、最值得注意的则是其精神哲学的研究旨趣。
关键词:  徐梵澄2022-01-10
-
汪曾祺:你们都对我好点啊,我以后可是要进文学史的
父亲会武术,汪曾祺却体育成绩差 张英:汪曾祺先生出身书香门第,似乎他的祖父便多才多艺? 汪朗:他写过一些关于父亲的东西,很少提到祖父,只说他是一个科举时代最后的贡生,有个小功名,属于秀才中的优秀分子,但没有到举人那一级,他没参加举人考试。
关键词:  汪曾祺2022-01-10
-
在史料丛林中寻找接近鲁迅的小径
导语:2020年9月九州出版社推出《桃花树下的鲁迅》一书,在学界内外引起反响。
-
戴燕:屈原死后,楚国丧失了讲真话的精神
原标题:屈原和《离骚》 一 汉代初年,有一个年轻学者贾谊(前200-前168),因为才华出众,又提出一系列维护朝廷利益的政治主张,得到汉文帝重视。
-
90岁谢冕先生与当代诗歌
谢冕先生长期耕耘于中国当代文学研究领域,他的劳作始终与中国当代文学研究波澜壮阔的历史同步伐:他于1980年发表《在新的崛起面前》,做“朦胧诗”的辩护师和开拓者,为当代诗歌史的发展写下重要一笔;他对百年中国文学和百年中国新诗整体研究,并引领诸多青年走上中国新诗创作与研究的道路;他的评论文章于新诗评论话语建设贡献卓著,凸显了文学评论家的主体意识;他创办并主编《诗探索》杂志,坚持自由、开放、多元的办刊理念,为当代诗歌开辟了一块生机勃勃的园地……诗歌是他一生的核心。
-
孙犁:书衣文录中赤子
我和孙犁先生没有过交往,这对我来说,是个无法弥补的遗憾。
-
王彬彬:鲁迅与现代汉语文学表达
一、问题的提起 鲁迅与现代汉语的关系,虽然已经有了不少的研究成果,但总体上,仍然是一个并未受到应有重视和深入探讨的问题。
-
吴思敬:怀念诗坛的世纪之树郑敏
1月3日清晨,当郑敏先生的女弟子章燕,通知我郑敏先生仙逝的消息,我瞬时惊呆了。
-
王得后:研究者要“把自己烧进去”
王得后1975年在天津 1933年1月出生的王得后先生,是享誉学界的鲁迅研究专家。
-
王力:力创中国语言学的辉煌
王力(1900—1986),字了一,广西博白县人。
-
“祖国之爱”·时间·空间:东北作家群再考察
对东北作家群这个文学史概念的阐释,无法绕开“民族”这个关键词。
-
葛晓音:如何成为唐诗宋词的知音?
12月16日,葛晓音老师做客“博雅大学堂”云课程,为大家阐说唐诗宋词的艺术魅力,以九首诗词为例,讲解如何深入领会诗词的妙处,如何真正成为诗词作者的知音。
-
刘江滨:徐光耀的真率
上次见到光耀老,还是两年前春天《韩羽集》出版座谈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