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郁:追寻活着的鲁迅传统与汉语文脉
原标题:追寻活着的鲁迅传统与汉语文脉——孙郁教授访谈录 在对话结构中把握鲁迅 李浴洋:孙老师,刚过去的2021年是鲁迅诞生140周年。
-
为逃避无趣,我们都曾如红拂般计划夜奔
王小波(1952.05.13 - 1997.04.11) “哈里路亚!我仍活着。
关键词:  王小波2022-04-12
-
谢冕:一生愿作诗歌的义工
前不久,年届九旬的诗人、北京大学教授谢冕在微信运动每日记录榜上消失。
关键词:  谢冕2022-04-12
-
古典诗人的现代重塑——杜甫在抗战时期的三重面相
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民族危机的背景下,古典诗人杜甫成为热门人物。
关键词:  杜甫2022-04-11
-
黄德海:金克木解李约瑟难题
一 关于“李约瑟难题”或“李约瑟问题”的表述,现在大部分以他本人《东西方的科学与社会》中的一段话为准。
-
往事与旧情——谨以此文纪念孙犁先生逝世20周年
1994年,魏巍夫妇拜访孙犁(中)合影 宋曙光 摄 舒群印象 舒群晚年与《天津日报》文艺副刊交往,是由孙犁引荐的,他们曾是延安鲁艺时期的老同事,有着三十几年的旧谊。
-
路遥:最后的冲锋
路遥(1949—1992),我国当代著名作家。
2022-04-07
-
施蛰存:前卫的现代作家
施蛰存1992年写给本文作者杨迎平的信。
-
朱自清:“蓄道德,能文章”
每个时代都有成就最高的文学体裁,而五四时期乃至整个中国现代文学,散文创作都堪称独领风骚。
关键词:  朱自清2022-04-06
-
苏辙:欲话白沟一惆怅
宋代有多少诗人到过辽南京、金中都,也就是现在的北京地面?细说起来真不少,有些还是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的大诗人。
2022-04-01
-
“不齐”不是陈望道
陈望道主编《太白》期刊,从1935年第1卷第8期起开设“掂斤簸两”栏目,先后发表了署名为“不齐”的短论17篇(《过火的幽默》《知堂是唯物论者》《现代明人》《批评的三昧》《人杰地灵》《“随感录”的兴废》《幽默大师》《伪造》《论语的新戒条》《做文章也不易》《知堂是什么唯物论者》《是我,是我,第三个还是我》《隔壁》《文行不要一致》《杂乱无章》《到底怎样?》《不要标点符号》)。
关键词:  陈望道2022-04-01
-
“霜叶从教耐晚林”——杨树达的治学之道
杨树达(1885—1956年),字遇夫,湖南长沙人,在语法学、修辞学、训诂学、语源学、古文字学、文献学、考古学等方面都有建树,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赢得了学界知名学者的较高评价。
-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少年王国维
“文艺工作者要志存高远,就要有‘望尽天涯路’的追求,耐得住‘昨夜西风凋碧树’的清冷和‘独上高楼’的寂寞,即便是‘衣带渐宽’也‘终不悔’,即便是‘人憔悴’也心甘情愿,最后达到‘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领悟。
关键词:  王国维2022-03-31
-
六十岁的学术飞跃——徐通锵与“字本位”理论
徐通锵(1931年—2006年),浙江宁海人,语言学家。
-
文艺:烛照鲁迅一生的灯火
将文艺与鲁迅关联起来,应该从哪里算起呢?我们一般会想到1918年中国第一篇具有现代体式的短篇小说《狂人日记》的诞生,然而,待1923年《呐喊》出版,鲁迅又叙述了一个“弃医从文”的故事,于是,界限向前推至1902-1909年的留日时代,特别是他立志专门从事文艺运动的1906年。
关键词:  鲁迅2022-03-28
-
老舍安居青岛创作《骆驼祥子》
1935年年底至1937年8月,老舍全家住在黄县路6号,邻近山东大学,现门牌为12号。
2022-03-25
-
诗哲远行 诗魂永存
今年元月3日7时31分,中国九叶派诗人中的最后一位——郑敏先生披着熹微的霞光驾鹤西去,留给我们无比的悲悼与无尽的思念。
关键词:  郑敏2022-03-25
-
鲁迅眼中的山西与山西人心中的鲁迅
鲁迅的一生既没有在山西学习过,也没有在山西工作生活过,甚至可以说没有真正到过山西,但在他的过往人生经历中,与山西人多有交集,并不时把思想文化研究的目光落到山西这块古老而又现代的文化土壤上,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关键词:  鲁迅2022-03-25
-
启蒙的歧路——“童话诗人”之殇与八十年代的“童话”话语
摘要:诗人顾城之死使人们产生了对“童话诗人”之“童话”的质疑,“顾城现象”由此引出关于启蒙的许诺与失落、童话的纯真与危险的寓言。
关键词:  顾城2022-03-25
-
阎晶明访谈:“本事”是理解鲁迅的一把钥匙
阎晶明,1961年出生于山西偏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