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入口]
用户登录
按内容
按标题
按作者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机构
服务
会员
文学奖项
新闻
访谈
投稿
专题
艺术
理论评论
文史
科幻
书汇
新作品
世界文坛
民族文艺
网络文学
儿童文学
文艺报
鲁迅文学院
访谈
关仁山:写出真正属于这个时代的新人
“我们的新时代是有新起色、新作为的。我们作家要走到生活的深处,进行有效的收集提炼,重新认识和思考广阔的生活。”
鲍尔吉·原野:野性十足的森林寓言
“我有一个私见,写作不是你找散文、小说,而是小说、散文找你。就像契诃夫说的:风雪之夜,你听到了敲门声。”
张学昕:我们一直在“准备经典”的途中
我相信,“作家论”这种批评体式会“助力”优秀的作家作品“准备经典”“走向经典”。
麦家:你可以想象一个严肃的人在家中
“我一直很小心地生活,心怀善意和恐惧,这既是我的本性,也是我的理性。”
小饭VS.葛亮:家国情怀见乎君子之道,也可见乎烟火日常
“文学本身的审美独立性势必伴随着它开放和未有定论的面向。这带来它对空间和时间的跨越,乃至相对恒久的意义。这是文学最迷人之处。”
刘增杰:略论现代文学史料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网络时代的学术研究应该加强研究者自身的学术道德修养,以“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著一字空”的精神去做学问、搞研究,这样才能拿得出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史料学研究成果。”
周婉京:在“阁楼”里,和我的虚构世界博弈
2020年到2022年,周婉京写了一些短篇故事,攒成了如今出版的这部小说集《取出疯石》。书名讲的是中世纪的人相信取出额前的“疯石”就能治疯病,这种荒谬的信念在作家的笔下变成了当代人的寓言。
倪湛舸:遵循史料界定的“可能”并大胆发掘“潜在”
历史书写、传统文学或性别视角等各种框架、资源下,她更看重的是对于构成世界的“可能性”与“潜在性”的大胆发掘和实践。
刘震云:和文学恋爱
“好作品能让人对这个民族产生敬意,我塑造的人物都是自己的知心朋友。”
张惠雯:好小说要能够唤醒人的感受力
“好的小说并不是要告诉你一个故事或某个事件,它的整体性的叙述力量是要给予你一个完整的艺术审美经历。”
访“90后”谢冕:永别忧伤,为今天干杯
“诗歌要面对我们的时代,抓住时代的脉搏。”这是谢冕对诗的理解,也是他对诗的精神的理解。
笛安:我早就接纳了此刻的自己
“即使我很热爱我选择的职业,它也只是我人生的一部分而已,有一些事情,跟‘成为一个怎样的作家’是同等重要的。”
席慕蓉:乡关何处
“我并不需要去特别偏疼自己父母的故乡,她可以丰美,也可以贫寒,然而,请给她一个正确的位置,还给她原有的真实的本质。真理使我自由,但这真理需要我自己寻找。”
刘立云:军旅诗成了我生命中的一部分
“我们正在经历一个西方没有经历过,世界也没有先例的时代,在这个时代应该出现什么样的诗歌,已经没有先例可循,必须由我们自己去探索和创造。”
丁帆:书写新时代的乡土文学
“在乡村巨变面前,我们不能兼做一个思想家和哲学家,但至少应该学会做一根会思考的芦苇。”
叶弥:回归常识就是回归快乐之境
“我们思考并不是为了增加负担,而是为了达到轻松快乐之境。而回归常识就是回归快乐之境。”
王彬彬 蒋成浩:历史与文学中的自我
“文学批评研究的理论性,应该是从下到上地生成、从里到外地焕发的,而不应该是从上到下的渗透、从外到内地显现的。”
张莉:我渴望成为文学世界里的“持微火者”
“在内心深处,我渴望成为文学世界里的‘持微火者’,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余华:文学、时代和我的写作
“作家在文学界的地位,不像银行行长在银行的地位,只能够是唯一。一百个作家在文学界有一百个位置。写作是与灵感的斗争,你的坚持使灵感同情你怜悯你并且来临。”
敞开和激活文学史研究的空间
“所谓‘矛盾运动’,不全是对立的冲突,有融合,才构成文学史的主线,有并列,才有文学的多样性。”
董夏青青:在场和注视
董夏青青反复注视着那些几乎被遗忘的基层官兵,一次次为他们隐秘而伟大的精神力量所感动。
沈念:《大湖消息》是一部洞庭湖的田野志
“作家是时间里的人,也是改变时间的人。作家在这个时代里生活,也是在创造新的时代与生活的文学记忆。”
竺祖慈:我对译事的基本态度就是“老实”二字
“感觉自己的性格与作者在作品中体现的内敛、不争、常有几分羞涩颇有相近之处,所以也就比较自然地贴近了鲁奖评委会所说的‘与作者相同的心境’。”
对话阿来:生态和文学中的青海
“这个世界上需要人讲道理,但是有些时候又需要人不要讲道理,只有在不讲道理的时候,你才会发现,科学和艺术之间,理性和感性之间,一种非常有趣的张力就产生了,我想这就是文学家、艺术家所从事的工作,我们的工作就是寻找这种张力的秘密。”
杨铁军:翻译是一项拓宽视野、锤炼语言的事业
现在我们对外国诗歌的翻译还停留在“重量不重质”的阶段,这个好像是大家的共识吧,希望不久的将来会有一种两者并重的出版机制。
罗伟章:一切文本和想象都需要根植于大地
“小说需要生活的葱茏,是生活中那些如意和不如意,是生活中那些你喜欢的和不喜欢的,共同养育了你,所以小说是湖泊、是江河,而不是递到嘴边就喝的水。”
曹县小说家孙一圣:我怕自己的小说会速朽
“我觉着,不必拘泥于是否是农村文学或者城市文学,只需要写下自己熟悉的文学。那种深入生活肌理的质地才是我们最难捉住的。”
王宏图:写小说是个体生命价值的一种确认
“能将短暂的生命中遭遇的或宏大或细琐的影像,涌现的色泽各异的体悟,深陷其间的情感困局一一落到纸页上,凝固为文字,构筑起一座声色俱全的艺术品,不失为一种升华。”
周嘉宁:小说不是记忆,是现实的一些阴影
但小说不是记忆。记忆包含了被篡改的现实,而小说是现实的投影。小说可能就是现实的一些阴影部分,或者说一些镜像的部分。
“浙里新文学——浙江新荷作家群巡礼”系列访谈
中国作家网特邀入选该推介计划的12位青年作家进行独家专访,倾听他们的成长故事,聚焦当下青年写作的来路与远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