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欲向锋前陈锦绣,先从纸上灿珠玑
中华文明的延续离不开书籍。在古代,刊刻书籍离不开刻书工。刻书工在历史上存在了上千年,是传承中华文明不可或缺的力量。但因为刻书工在当时社会地位低微,技艺常常被轻视(一度被称为“雕虫小技”)。
-
与孟子有关的名字
古往今来,与孟子有关的名字可谓不少。在中国文化史上都叫得响的名字就有好几个,比如唐代田园诗人孟浩然,北宋《千里江山图》的作者少年天才王希孟,元代散曲大家、名臣张养浩……名气等而下之的,那就更多了。
ZUO JIA YIN XIANG
01陈西滢博士学位系出于虚造?
陈氏性情之深蕴不露,可于下面一小事看出。他留学英国,曾获有伦敦大学的博士学位,可是,笔者和他在武大共事十余年,与他夫人凌叔华、留英好友袁兰子又是时相过从的好友,却从不知他是个博士,为的他自己从来不说……
02三湘名士王闿运
王闿运博通经史,尤精帝王之学,他与曾国藩同乡,早年充其幕僚。当曾国藩创立湘军征伐太平天国而权倾朝野之时,王闿运屡与曾国藩密谋,劝其当机立断,取大清而代之。
03王元化先生的师承
王元化的父亲王芳荃是中国早期英语高等教育的奠基人之一,曾经任职于清华大学,王元化一岁时,母亲带着他从上海到北京与父亲团聚。在清华南院里度过的童年给王元化的为人治学打下了深刻烙印。
04胡适《红楼梦考证》一百年祭
整整一百年前,也是3月,胡适坐在租住的北京北河沿钟鼓寺胡同十四号的大写字台前,写他的《红楼梦考证》。那时他29岁,当北大教授已经三年多了。
《文学报》,一场发现之旅
有人说,《文学报》是新时期文学历史的“简写本”;有人说,《文学报》是新时期文学史料的“储存库”;有人说,《文学报》是新时期作家资料的“藏经阁”;有人说,《文学报》是新时期作家信息的“档案馆”。
来源:文学报 | 姜红伟 2021/03/05
戏剧家熊佛西习画记
笔者在1945年10月31日出版的《文艺先锋》第7卷第4期找到了熊佛西的《习画记》。这篇散文,不见于《熊佛西戏剧文集》等熊佛西已出版的各类集子,当为集外文。
来源:光明日报 | 宫立 2021/03/05
新中国首部科幻小说《梦游太阳系》河北诞生记
这位出自河北的科幻小说作家究竟是何许人?《梦游太阳系》讲述了什么内容?当年张然从事创作时的具体情况又是什么?随着进一步的追寻,我们找到了更多张然70多年前创作新中国第一部科幻小说的相关信息。
来源:河北新闻网 | 吕明 王垚 李冬云 2021/03/04
烽火岁月中的“复旦茶人”
进入统购统销后,茶业急需专门人才。当时全国各大专院校以至农学院、农业中学,尚未有专业培训茶业人才的专系专科。复旦大学在中国高等院校中首开茶业组科,这要归功于吴觉农和孙寒冰两位先生。
来源:文汇报 | 陈启明 2021/03/04
明朝遗民顾炎武是如何成为“清学之祖”的?
顾炎武向来被视为清代考证学前驱人物,章太炎在《诸子略说》中指出“亭林研治经史最深,又讲音韵、地理之学,清人推为汉学之祖”,梁启超尝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指出“论清学开山之祖,舍亭林没有第二个人”。
来源:澎湃新闻 | 秦行国 2021/03/03
徐怀中:我与人民文学出版社近七十年的情谊
我作为一名军队的文艺作者,文学作者,从二十几岁起一直到90高龄,我与人民文学出版社结下了不解之缘。这里我首先要热烈祝贺人民文学出版社建社70周年,这是一个大庆。
来源:“人民文学出版社”微信公众号 | 徐怀中 2021/03/03
精神生成的文化根须——鲁迅书话及其意义
鲁迅的一生都与书密切相连。他在读书、搜书、写书、编书、校书等过程中,与书结缘。检视鲁迅留下的数量非常庞大的书话不难发现,鲁迅以其远见与风姿,卓然屹立于现代文坛书林。
来源:《社会科学》 | 赵普光 2021/03/02
江艺平 吴承学:《冰壶秋月》序跋
1987年,我和吴承学结婚第五年,他去了上海读博士,我在广州当记者,我们住报社宿舍,家中别无长物,惟书多。那时日子清贫,聚少离多,心中却充满希望。
来源:中国作家网 | 江艺平 吴承学 2021/03/02
叶圣陶书信十六通
去年春暮,应朋友的嘱托,曾写了一篇有关与文坛前辈叶圣陶通信的文章。翻读着叶老一封封来信,一时之间似温旧梦,仿佛又回到了四十多年前,和他鱼雁往来的那段极其温馨、欢快的日子。
来源:北京青年报 | 张香还 2021/03/01
王澄霞:一例钗分惹恨长
正如《自传》副标题“一个知识女性的独立史”所标示的那样,王映霞的人生道路尤其是她的婚恋经历,为当代女性提供了借镜。
来源:《书屋》 | 王澄霞 2021/03/01
方寸花灯闹元宵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系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时候人们把“夜”称为“宵”,故名“元宵节”。始于2000多年前的元宵节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民俗文化。
来源:人民政协报 | 李喜庆 2021/02/26
正月十五丢花篮
正月十五过元宵节,崇明有许多民间习俗活动,诸如挂灯笼、提花灯、走三桥、掼田财、打春牛等。还有一个民俗活动,现在鲜有人谈起,它就是流行于清朝中期的丢花篮。
来源:解放日报 | 柴焘熊 2021/02/26
谭其骧先生的学术与交往
今年2月25日是谭其骧先生诞辰110年,我们特约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馆员孟刚选取谭先生生前藏书二十余种,首次介绍,以作纪念。限于篇幅,重点刊发其近现代书目部分,古籍部分仅作简述。
来源:文汇报 | 孟刚 2021/02/25
林徽因建造“昆明客厅”
1939年初,日军频频轰炸昆明。林徽因随梁思成搬迁到昆明市东北8公里处龙泉镇龙头村附近的麦地村,在一所名叫兴国庵的庵堂内暂时安顿下来。由于战事趋紧,聚集到麦地村的文人越来越多,住房成为稀缺资源。
来源:人民政协报 | 周惠斌 2021/02/25
吴泰昌:《吴组缃全集》出版之际忆恩师
1955年,我来北京大学中文系上学,在授业的老师中我最爱听他的课,交往也感到最亲近。也许是一种家乡情结,我很早就成了他家的“小客人”。他使我染上爱喝安徽绿茶的习惯。
来源:文艺报 | 吴泰昌 2021/02/24
吴岩:回忆科学文艺委员会的几位主任委员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创立之初,是一个非常具有影响力的协会,网罗了这个领域最精英的人才。每次科普作协在北京举办大会,中央领导人会出席讲话,电视新闻会做出报道。
来源:“四十二史”微信公众号 | 吴岩 2021/02/24
《林海雪原》诞生记
1957年9月出版的长篇小说《林海雪原》,描写的是东北民主联军一支小分队,在团参谋长少剑波的率领下,穿行茫茫林海雪原、剿匪战斗的故事。
来源:解放军报 | 韩光 2021/02/23
半夏:《四十二章经》是部什么书
金庸《鹿鼎记》里,不识得几个字的韦小宝,却心心念念地要搜齐分藏在八旗旗主王爷手中的一部书。如你所知,这部关系重大,引来许多人纷争乃至杀戮的书,便叫作《四十二章经》。
来源:《书城》 | 半夏 2021/02/23
重读《史记》:作者是谁?
不管是一本正经地读《史记》,还是像我这样漫不经心地翻看《史记》,很多人都会遇到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这就是“太史公”指的是什么?为什么《史记》又叫《太史公书》?
来源:澎湃新闻 | 辛德勇2021/03/03重读《朝花夕拾》:隐含的两个问题
作为整本书的《朝花夕拾》,可以让我们读到许多从单篇散文里很难读出来的新元素。其贯穿始终的教育成长主题、童年记忆为核心的散文连缀形式以及典型化的创作手法所带来的细节虚构,都成就了一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流的艺术作品。
来源:《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陈思和2021/02/23重读《水浒传》:"使得"与"使头"
195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整理出版了七十一回本的《水浒》。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出版的《水浒传》,以后不断再版重印,影响很大。
来源:《文史知识》 | 陈熙中2021/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