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生之梦:红袖添香夜读书
古往今来,多少人在年少时都做过不切实际的美梦,但随着岁月增长,渐渐忘记了它们,或耻于说出内心的真实声音。蒲松龄的故事最打动人心的,正是那难得的真——真实、真诚、真心,在幻想佳人相伴的时候,他也做到了对真我的复现与升华。
-
慕津锋:宗璞老师帮我修改文章
2024年12月的一个晚上,我在整理早年笔记时发现2006年、2007年我写过的几段文字,都与宗璞老师有关。我突然想起还有一篇文章没有动笔,早先不知从何写起,读了这几段文字后似乎知道了。
ZUO JIA YIN XIANG
01【温故】二月,十字街头的闹海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学科使命与活力就在于自身的不断打开,从历史脉络之“纵”与时代现实之“横”的交叉点上,永远需要有一些个“哪吒”,在十字街头翻江倒海。
02到浦口去——纪念朱自清《背影》发表100周年
1917年,世界上有三件大事与我有关。第一件,天大的事,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诞生了苏维埃共和国。随之不久,马列主义开始照亮中国。第二件,我爷爷出生,50年后,我出生。第三件,这一年在南京的浦口火车站,一个步履蹒跚的老人,送他的儿子到北京读书。8年后,这个年轻人,写了一篇1317个字的散文《背影》,成了中国白话散文的标志性作品。
03“贺敬之:永远的社会主义时代的人民诗人
从抗日战争向人民解放战争发展的转折时期开始,到新中国建立后开始的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再到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民族伟大复兴而接续奋斗的新时代,贺敬之风雨兼程的诗人生涯,绵延到现在,将逾百年了。这是特别值得祝贺的!
04姜德明藏书章小识
姜德明的这批新文学、期刊、古籍,数量多品类全,覆盖面特别大,上拍的图书有2700多种,是他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淘书买书藏书的物证,伴随他新文学书话读写研究数十年,见证了一个藏书家特殊的际遇、成长、崛起的心路历程,不光涉及新文学史研究,也是一个时代藏书家图书聚散因缘历史的结束与重启。
吴心海:开启故纸堆中的历史宝库
《故纸堆里觅真相》致力于挖掘那些被岁月尘封的历史细节。作者吴心海仿若一位执着的寻宝人,深入浩如烟海的史料之中,从原始信件、日记到鲜有人关注的文献记载,全方位搜罗素材。在对历史人物的刻画上,他摒弃了传统的单一维度叙述,而是通过多渠道资料的整合,让历史人物跃然纸上。
来源:解放日报 | 辛达 2025/02/17
读战时名家日记 思和平幸福来之不易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收藏到一本1935年出版的新编文学读本《现代创作日记选》(上海中央书店印行)。有趣的是,当时就已有版权意识,书封上面标明“版权所有 翻印必究”。
来源:北京日报 | 冰德 2025/02/14
高秀芹:师生三人的“花事”
“花间一壶酒”,由“酒事”到“花事”在别人看来十万八千里的事在我们这里就是一杯酒的事。先生刚写完美文《我与紫藤有缘》,由紫藤想到好文《岂止水仙,更有腊梅》,还有更早的《岂止橡树,更有三角梅》,老孟倡议,把先生写花的文章辑成《花事》。
来源:中华读书报 | 高秀芹 2025/02/13
花灯璀璨的宋朝元宵节
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古代称夜为“宵”,故称元宵,又称上元、元夕。因为有张灯的习俗,所以又被称为“灯节”。在古书的记载中,宋朝的元宵节尤为热闹。
来源:北京晚报 | 刘海永 刘一玮 2025/02/12
虞云国:五十年前的海上书事
我现今还保存着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在福州路买的两本书。一本是《书的故事》,中华书局民国三十六年(1947)初版本,作者伊林在第一时间就记住了,译者很晚才留意,竟是周有光的夫人张允和。
来源:《随笔》 | 虞云国 2025/02/11
叶稚珊:很想邓老师
邓老师,邓婉嫭,是我高中的语文老师。我的高中是个女校,我从初中的男女混校初到女校,高兴莫名,以前无法施展的各种贪玩小伎俩有了用武之地。我和邓老师的初次交往是第一节语文课:我坐在第一排,把自己的桌子挪到了和老师的讲台并排,老师面对全班同学时就根本看不到我。
来源:新民晚报 | 叶稚珊 2025/02/10
方竹:舒芜谈台静农研究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江苏淮安青年徐鼎铭与一女子相恋结婚,得知夫人的舅舅是鲁迅的学生——台湾大学教授台静农,他开始几十年如一日地搜集台静农的一切资料信息,与海峡两岸及香港、澳门台静农的同事、友人、学生通信。当时,台静农的大名在内地还很陌生,他锲而不舍地在报刊发文宣传介绍台静农。
来源:《随笔》 | 方竹 2025/01/22
西南联大87年:在回望中景仰
2000年8月,张曼菱将费孝通、宗璞、梅祖彦(梅贻琦之子)、闻立雕(闻一多之子)等一批西南联大师生及家属请到昆明,请他们一一确认了当年生活的旧址。跨越五十多年的故地重访,遥忆当年,睹物思人,感慨万千。
来源:北京晚报 | 陈斌 2025/01/21
《宋诗选讲》是最好的宋诗读本吗?
《宋诗选讲》一书,由香港上海书局于1963年出版,1973年重版,署名为陈伯谷(刘文考证,此为陈寥士与潘伯鹰合署的笔名)。这本书自七十年代后至今未能再版,以至于在二手书市场上已飙至天价。这一市场反应,再结合刘铮先生的书评文章,似乎表明这是一本被人遗忘许久的好书,理应重新发掘其阅读价值与出版价值。
来源:澎湃新闻 ∙ 上海书评 | 李晔 2025/01/20
茅盾致赵清阁集外信札两通考释
浙江省桐乡市档案局(馆)编辑的《茅盾珍档手迹 书信》内,收录了茅盾致赵清阁信札二十五通,其中两通并未入集《茅盾全集》书信卷(第36至38卷),这可以看作是茅盾的“集外信札”。
来源:《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 袁洪权 2025/01/17
花开满庭芳——记《花城》《随笔》杂志创办前后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是一个充满想象和期待的年代。在经历了漫长的高强度政治运动之后,民间蕴蓄着强烈的改变冲动。每个人都感觉到,新舞台已经搭起,鼓点愈敲愈急,灯光由暗转明,帷幕一点点拉开,一出气势磅礴的历史大戏,即将开演。
来源:《随笔》 | 叶曙明 2025/01/16
心无旁骛 孜孜奋蹄 ——纪念郭志刚老师
我和郭志刚老师是在1981年北京大学中文系的硕士论文答辩会上相识的,郭老师是唯一一位受邀的校外答辩老师。评议我们的论文时,郭老师态度亲切、直率诚挚,既热情肯定论文的长处,也严肃指出论文的不足,无一句空话,无一处保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来源:文艺报 | 李复威 2025/01/15
单文怡:我给琼瑶当编辑
我从没想过会成为琼瑶老师的责编,更没想过我能做她写作生涯的最后一本书。当我拿到《梅花英雄梦》这部近80万字的小说时,我是震惊的。80万字的体量,用时七年,这居然是琼瑶老师在80多岁的高龄写成的。
来源:中华读书报 | 单文怡 2024/12/30
掌故家的“以小见大”
我读掌故适在闲暇之时,每有一卷在握,终至不忍释手,轻松看着别人的故事,风云际会,遭遇跌宕,免不了要替古人担忧。但我自己并不大会写,因为掌故不仅是写一点轶闻,也需要文字的趣味,旧时文人所写笔记,大多才华满卷,灯下走笔,氤氲漫漶,烟云过眼,纸上漫卷波澜,掩卷低徊。
来源:中华读书报 | 杨善之 2024/12/26
作为考试委员的老舍
老舍有很多身份,作家、小学校长、大学教授、“文协”总务主任,1949年之后,他的身份就更多了,北京市文联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人民艺术家”,等等。但他仍有一些身份有待挖掘,笔者在档案馆查阅档案时,找到一批跟老舍有关的材料,从中可以窥见一个作为考试委员的老舍,颇有意思。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 吴泰松 曾祥金 2024/12/28
肖亦农:吾师守仁
初识张守仁是我的学兄田增翔介绍的,那时他在《十月》杂志社当编辑,当时杂志刚发了我的一个中篇小说头题《孤岛》,我正兴奋着,当接到样刊时,我都不敢相信是真的。而田兄也从没与我打招呼,我甚至都不知道稿子会在他手里处理。我记得我们在学兄陶正家里大醉过,他都没告诉我我的稿子在他手里……
来源:中国作家网 | 肖亦农 2024/12/27
逃跑的 奔跑的 飞翔的萧红
鲁迅先生点评过萧红的着装配色,很有名。其实,他还略略批评了一下萧红的一双靴子,萧红说,穿了那么久,先生为什么不早提醒。鲁迅的回答是:“你不穿我才说的,你穿的时候,我一说你该不穿了。”
来源:北京青年报 | 张向红 2024/12/25
早年间怎么过阳历元旦
元旦,在我国是一个既古老又新兴的节日:说它古老,它有几千年的历史。从汉武帝开始,元旦用来特指农历新年。吴自牧《梦粱录》说:“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一岁节序,此为之首。”
来源:北京晚报 | 刘永加 2025/01/01
- 怀念|2024,长河不尽
忆起他们的名字,在岁暮/珍重被重新写下/以“文学”之名,一撇一捺/世界很小很小,而“人”永远高大/那些嬉笑或静穆的往事,/动人的文字回声/凝聚在爱与智慧之中/要互相记挂,就会不断重逢/我们在旷野里彼此对视/天上是明亮的星/大地上流淌着/无尽的长河……
来源:中国作家网 | 陈泽宇2025/01/01从这里,阅读文史频道2023年7月起,我们设立固定栏目“频道头条”,将每日更新中重点推介的好文归档,集腋成裘、寸积铢累、聚沙成塔,以便读者查阅。
【经典作家专刊】郭沫若、曲波、周立波、唐弢、林斤澜、草明、钟敬文、金庸、马识途……重读《在医院中》:"讲话"的针对性
我们应该如何内在于丁玲的历史感知来检讨和反思《在医院中》的内在历史张力和《讲话》的关系?应该如何内在于丁玲的历史感知来反思中国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的关系?
来源:《文艺争鸣》 | 何浩2024/1/22重读《桥》:“担荷之美”
《桥》的思想意义自然不能脱离其文体形式做抽象讨论,而作家的文体选择总会受到一个时代的意识形态制约,因此,探讨《桥》的思想意义及其生成机制,就不能不把它从“诗境”“梦境”或“仙境”中,拉回到作者所身处的凡俗的现实人世中来。
来源:《文学评论》 | 李雅娟202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