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州增城:王阳明最后的精神寄托
嘉靖七年(1528),五十七岁的王阳明行经广西乌蛮滩,拜谒了童年偶像伏波将军马援的祠堂,他想起四十年前的一个梦,似乎也意识到自己的生命即将走向终点。他急切地想回到家乡,一路东行,到达广州时,因肺病引起咳嗽及水泻,身体已经极为虚弱。
-
四岁能让梨的孔融,长大却是个酒鬼
可是,与其他朝代统治者“禁酒令”下达伊始执行得有声有色相比,曹操的“禁酒”政策从一开始就遇到巨大阻力。
ZUO JIA YIN XIANG
01【温故】八月,有温度的文字从旧书桌上写出
温故2023年8月文史频道头条文章,我们选择了多篇关于史料与文学史互动关系以及讨论文学史写作的研究佳作。“如何将文学史书写与文献学研究有机结合起来,使文学史一直葆有过去与当下的良好的对话关系”,是文学史书写面临文献学挑战时必须回应的问题。
02孙犁:写作面向世界和人类敞开
面对驳杂的现实世界,如何攫取有效素材,由基于个体经验的“小与轻”的生活真实,上升为对世界与人类倾情关注的“大与重”的艺术真实,成为考察作家叙事成熟度的重要维度之一。
03朱自清:写出自我心灵的宽度与深度
朱自清具有多重文化身份,他的新诗与散文创作成就斐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但其古典文学研究专家的身份常常为人们所忽视。事实上,他的《经典常谈》写得晓畅明白,系统论述了《诗经》《春秋》《楚辞》《史记》《汉书》等古代经典,成为年轻人研读古典文学的入门向导。
04田汉:在人民时代实现“银色的梦”
作为作家,他的创作从话剧起步,再涉足电影,*而进入传统戏曲的整理与创作,每个时期每种门类都有精品力作问世。作为艺术工作的管理者,他在20世纪30年代从事左翼戏剧运动,抗战时期协助郭沫若从事进步文化的领导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主持文化部艺术局工作,对中国现代戏剧电影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徐有富:听程千帆先生聊天
“千帆晚年讲学南大,甚慰平生,虽略有著述,微不足道,但所精心培养学生数人,极为优秀,乃国家之宝贵财富,望在我身后,仍能恪守敬业、乐群、勤奋、谦虚之教,不坠宗风。”
来源:北京晚报 | 徐有富 2023/09/07
一段晚清书院史事的钩沉
经心书院,同治九年(1869)张之洞督学湖北时所创建,其形制大体仿照阮元诂经精舍及学海堂,以“经训文辞”课士,初分经解、史论、诗赋、杂著四科。光绪十六年(1890),张之洞任湖广总督后,又复加整顿,广泛物色海内文人、学者前来主持教务。
来源:《长江学术》 | 吴钦根 2023/09/06
赵丽宏:恩师袁鹰
五十多年前,我还是崇明岛上的一个下乡知青,因为热爱文学,多次给《人民日报》副刊投稿,引起了副刊主编袁鹰的关注。他发表我的习作,经常写信鼓励我。袁鹰师是散文大家,我少年时代就喜欢读他的文章。那时,做梦也不敢想,我这样一个生活在最底层的下乡知青,会有机会认识袁鹰……
来源:新民晚报 | 赵丽宏 2023/09/04
郭沫若的酒局
郭沫若一生参加的酒局众多,如果非要在其中选出影响力较大,后人反复提及、记录,且较有历史意义的一次酒局,那就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他邀约胡适、徐志摩等文界翘楚参加,并在其间的“亲吻”胡适的酒局了。
来源:作家文摘 | 张勇 2023/09/05
范用:一个可佩可敬的出版人
老友汪家明寄赠的新著——《范用:为书籍的一生》(生活·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2023年8月版)几乎是一气读完的,我完全被书中的气场所吸引。吸引我的是范用先生可佩可敬的出版人生,还有汪家明潜入范用精神世界、再现范用生命价值的书写。
来源:中华读书报 | 陈昕 2023/09/01
《夏衍日记》中的陈嘉庚
夏衍和陈嘉庚二人籍贯不同,年龄也相差了26岁。1919年6月,当45岁的陈嘉庚返回家乡筹办厦门大学时,19岁的夏衍还只是浙江省立甲种工业学校的一名学生。二人之间最早产生交集,缘于我党在香港创办的一份报纸。
来源:人民政协报 | 董立功 2023/08/31
没有书房的李健吾,有一张珍视的旧书桌
今天,是李健吾书房正式宣布落成的日子,在他逝世41周年的前夕,在这里汇齐了中国现代文学馆所有工作人员对我爸文学事业的充分肯定、热爱和为此而付出的特别的辛劳。我在这里首先是代表家属对文学馆表达感谢。有了这个书房,我爸,李健吾会永远活在人心中。
来源:中国作家网 | 李维音 2023/08/25
张爱玲和民国小报
民国时期,有一种小型的报纸,简称“小报”。小报的内容多数以消闲和趣味为主,是反映民国时期城乡风俗民情、社会文化的通俗报纸,其读者大多是中下层的市民。民国时期的小报大概有1000多种,可谓洋洋大观。
来源:人民政协报 | 王吴军 2023/08/24
刘铁群:《教师日记》里的桂林情缘
抗战时期,著名画家丰子恺经历了漫长的迁徙流亡生活。1938年6月24日,他带着年迈的岳母、怀孕的妻子,还有他的姐姐以及未成年的六个子女来到桂林。虽然尝遍了流亡生活的辛酸,但丰子恺总能以乐观豁达的心态面对。
来源:《南方文学》 | 刘铁群 2023/08/23
当代文学研究中的“史料学”转向阅读札记
近年来,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界,出现了重要的研究潮流或者研究上的转向,即当代文学研究中的“史料学”转向以及当代文学研究的“历史化”。这两种转向或者潮流,追根溯源还是当代文学作为一个学科,在不断寻求自身的“学术性”努力的结果。
来源:《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评论》 | 张涛 2023/08/22
与沈从文一起的日子
年过八旬的王亚蓉回忆起自己年轻时与沈从文一起工作的时光时,昨日仿佛在眼前:他给我们谈刺绣,说色彩,尤其讲到凤凰,声音越说越轻,右手食指轻轻点着,最后稍加重一点儿语气说一句湘西话“美极了”结束;吃饭的时候他常筷子夹一块排骨,举着时间长了忘记放进嘴里……
来源:北京晚报 | 陈梦溪 2023/08/21
金声玉振:孔子的音乐人生
古代中国被称为“礼乐之邦”,彼时人们对音乐的重视程度远超今人的想象。孔子自己就是一位伟大的音乐人。他把音乐作为“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之一教给三千弟子,《论语》中记载他探讨音乐方面的言论和实践有近30处……
来源:光明日报 | 车凤 2023/08/18
陆费墀与《四库全书》
清代编纂的《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汇编丛书,也是融传统文化于一体的集成之作。说起《四库全书》,人们最先想起的往往是才高八斗的纪晓岚,即担任全书总纂的纪昀。其实《四库全书》的编纂历经了征书、编纂、誊校、装订等漫长的艰辛过程,凝聚着成百上千人的心血与智慧。
来源:北京晚报 | 郑永华 2023/08/17
白描孙毓棠
曹禺与郑秀的故事开始于一九三三年的春天。郑秀说:“曹禺翻译了一个多幕剧《罪》。我那时是一年级,曹禺是四年级。不知他怎么知道我,就通过孙浩然来找我,请我参加《罪》的演出。”戏排好后,在清华校内的同方部演了七八场,反响不错。戏中只有三个人物,曹禺、郑秀占其二,另一位,是孙毓棠。
来源:北京晚报 | 吴霖 2023/08/16
重绘吴宓精神肖像
经过上世纪八十年代狂飙突进式的西方现代主义思潮洗礼后,九十年代以降,中国知识界迎来了所谓的“国学”复兴和“古典学热”。在人文社科领域,萨特、尼采、海德格尔们光环褪去,钱穆、列奥·施特劳斯等具有保守倾向的“大师”读者渐多,一时间“回归原典”的读经风潮在象牙塔乃至社会上蔚然成风。
来源:北京晚报 | 钱冠宇 2023/08/14
从亡命到觉醒,梁启超的漫长跋涉
“一雨纵横亘二洲,浪淘天地入东流。却余人物淘难尽,又挟风雷作远游。“1899年,梁启超在日本去美国的船上,写下这首诗。这是梁启超首次赴美,因疫情突发,滞留在夏威夷。
来源:北京青年报 | 唐山 2023/08/15
稿本日记与情境文学史建构 ——以中国近现代稿本日记为例
如何将文学史书写与文献学研究有机结合起来,使文学史一直葆有过去与当下的良好的对话关系,从理论思考到实践,学界都在积极进行。本文拟以稿本日记为突破点,对此问题做一些粗浅的探讨。
来源:《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 张剑 2023/08/04
苏东坡的“文化遗产”
苏东坡把自己的一生活成了一件作品,他坚持了儒家的入世精神而扬弃了其功利性,汲取了道家的达观自适而扬弃了其虚无消极,汲取了佛家的超脱智慧而扬弃了其对世俗的否定。他的思想与人格,既是对先贤圣哲的传承,又是对所有这一切传统的融汇与开拓。
来源:学习时报 | 荆晓燕 2023/08/07
- 从这里,阅读文史频道
2023年7月起,我们设立固定栏目“频道头条”,将每日更新中重点推介的好文归档,集腋成裘、寸积铢累、聚沙成塔,以便读者查阅。
文史特辑 | 【三万里,盛唐诗】
感受灯火盈门的市井酒巷,长风浩荡的辽阔原野,大唐开元盛世的璀璨景象,以及诗——那些动人心魄的盛唐诗,是中华古典文学里耀眼的明珠。
来源:中国作家网 | 陈泽宇2023/06/19【经典作家专刊】经典的魅力在于伟大作家们的创作实践、人生历程、理念哲思和学术思想,蕴含着丰赡而持久的阐释可能与意义空间。“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
文艺报 | 中国现代文学馆重读《超然台记》:苦乐与超越
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九月,苏轼受命由杭州移知密州(治所在今山东诸城)。年底到任后,苏轼便开始主持密州的军政事务,并于次年写下《超然台记》。这是一篇兼叙事、抒情与论理的美文,篇幅不长但思想深邃,可谓苏轼在密州人生的重要写照。
来源:学习时报 | 王金伟2023/08/21重读《桃花源记》:遥望桃花源
“一自陶公寻源后,千古高风说到今。”陶渊明的传世名篇《桃花源记》,生成了中国人的“桃源情结”。隔着岁月长河,遥望桃花源,其中究竟藏着中华民族怎样的美学精神密码?
来源:光明日报 | 刘东黎2023/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