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ZUO JIA YIN XIANG

01【温故】二月,十字街头的闹海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学科使命与活力就在于自身的不断打开,从历史脉络之“纵”与时代现实之“横”的交叉点上,永远需要有一些个“哪吒”,在十字街头翻江倒海。

01
【温故】二月,十字街头的闹海

2023年7月起,文史频道将常设“温故”专栏,在每月最后一天重温当月选载佳作及独家文章。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能阶段性地温故知新,并在互联网时代有限地保留一点文学记忆与智识。

来源:中国作家网 | 陈泽宇
02到浦口去——纪念朱自清《背影》发表100周年

1917年,世界上有三件大事与我有关。第一件,天大的事,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诞生了苏维埃共和国。随之不久,马列主义开始照亮中国。第二件,我爷爷出生,50年后,我出生。第三件,这一年在南京的浦口火车站,一个步履蹒跚的老人,送他的儿子到北京读书。8年后,这个年轻人,写了一篇1317个字的散文《背影》,成了中国白话散文的标志性作品。

02
到浦口去——纪念朱自清《背影》发表100周年

临近午时,我依依不舍地离开浦口火车站。我在1981年人教版初一语文课本的照片前留下了合影。在马路边正对着浦口火车站大门的方向,有块非常醒目的文化墙,上面写着:“我走了,到那边来信。”“父亲翻越站台的背影和着橘子的香甜感动了一个世纪。”那一刻,我的泪水再也无法忍住。我知道,这次浦口之行并不是向朱自清先生作最后的告别。

来源:北京日报 | 红孩
03“贺敬之:永远的社会主义时代的人民诗人

从抗日战争向人民解放战争发展的转折时期开始,到新中国建立后开始的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再到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民族伟大复兴而接续奋斗的新时代,贺敬之风雨兼程的诗人生涯,绵延到现在,将逾百年了。这是特别值得祝贺的!

03
贺敬之:永远的社会主义时代的人民诗人

“风物长宜放眼量”,现在是时候了,以大历史观的视野,来估量衡鉴贺诗在当代诗史上的独特地位,这应该是我们现在切迫而严正的工作。这是需要从多方面合作进行的研究工作。

来源:中国作家网 | 曾镇南
04姜德明藏书章小识

姜德明的这批新文学、期刊、古籍,数量多品类全,覆盖面特别大,上拍的图书有2700多种,是他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淘书买书藏书的物证,伴随他新文学书话读写研究数十年,见证了一个藏书家特殊的际遇、成长、崛起的心路历程,不光涉及新文学史研究,也是一个时代藏书家图书聚散因缘历史的结束与重启。

04
姜德明藏书章小识

姜德明涉入新文学版本收藏领域,最初缘于对书的喜欢,因喜欢读书而买书,由买书读书,兴趣不断扩大,由某一本书一个人而生出对一群人一个领域的了解欲望,于是书越读越多,买书越买越勤,最后物聚于好,成就了他新文学版本收藏家之名。

来源:中华读书报 | 唐吟方
吴心海:开启故纸堆中的历史宝库

《故纸堆里觅真相》致力于挖掘那些被岁月尘封的历史细节。作者吴心海仿若一位执着的寻宝人,深入浩如烟海的史料之中,从原始信件、日记到鲜有人关注的文献记载,全方位搜罗素材。在对历史人物的刻画上,他摒弃了传统的单一维度叙述,而是通过多渠道资料的整合,让历史人物跃然纸上。

来源:解放日报 | 辛达 2025/02/17
读战时名家日记 思和平幸福来之不易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收藏到一本1935年出版的新编文学读本《现代创作日记选》(上海中央书店印行)。有趣的是,当时就已有版权意识,书封上面标明“版权所有 翻印必究”。

来源:北京日报 | 冰德 2025/02/14
高秀芹:师生三人的“花事”

“花间一壶酒”,由“酒事”到“花事”在别人看来十万八千里的事在我们这里就是一杯酒的事。先生刚写完美文《我与紫藤有缘》,由紫藤想到好文《岂止水仙,更有腊梅》,还有更早的《岂止橡树,更有三角梅》,老孟倡议,把先生写花的文章辑成《花事》。

来源:中华读书报 | 高秀芹 2025/02/13
花灯璀璨的宋朝元宵节

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古代称夜为“宵”,故称元宵,又称上元、元夕。因为有张灯的习俗,所以又被称为“灯节”。在古书的记载中,宋朝的元宵节尤为热闹。

来源:北京晚报 | 刘海永 刘一玮 2025/02/12
虞云国:五十年前的海上书事

我现今还保存着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在福州路买的两本书。一本是《书的故事》,中华书局民国三十六年(1947)初版本,作者伊林在第一时间就记住了,译者很晚才留意,竟是周有光的夫人张允和。

来源:《随笔》 | 虞云国 2025/02/11
叶稚珊:很想邓老师

邓老师,邓婉嫭,是我高中的语文老师。我的高中是个女校,我从初中的男女混校初到女校,高兴莫名,以前无法施展的各种贪玩小伎俩有了用武之地。我和邓老师的初次交往是第一节语文课:我坐在第一排,把自己的桌子挪到了和老师的讲台并排,老师面对全班同学时就根本看不到我。

来源:新民晚报 | 叶稚珊 2025/02/10
方竹:舒芜谈台静农研究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江苏淮安青年徐鼎铭与一女子相恋结婚,得知夫人的舅舅是鲁迅的学生——台湾大学教授台静农,他开始几十年如一日地搜集台静农的一切资料信息,与海峡两岸及香港、澳门台静农的同事、友人、学生通信。当时,台静农的大名在内地还很陌生,他锲而不舍地在报刊发文宣传介绍台静农。

来源:《随笔》 | 方竹 2025/01/22
西南联大87年:在回望中景仰

2000年8月,张曼菱将费孝通、宗璞、梅祖彦(梅贻琦之子)、闻立雕(闻一多之子)等一批西南联大师生及家属请到昆明,请他们一一确认了当年生活的旧址。跨越五十多年的故地重访,遥忆当年,睹物思人,感慨万千。

来源:北京晚报 | 陈斌  2025/01/21
《宋诗选讲》是最好的宋诗读本吗?

《宋诗选讲》一书,由香港上海书局于1963年出版,1973年重版,署名为陈伯谷(刘文考证,此为陈寥士与潘伯鹰合署的笔名)。这本书自七十年代后至今未能再版,以至于在二手书市场上已飙至天价。这一市场反应,再结合刘铮先生的书评文章,似乎表明这是一本被人遗忘许久的好书,理应重新发掘其阅读价值与出版价值。

来源:澎湃新闻 ∙ 上海书评 | 李晔 2025/01/20
茅盾致赵清阁集外信札两通考释

浙江省桐乡市档案局(馆)编辑的《茅盾珍档手迹 书信》内,收录了茅盾致赵清阁信札二十五通,其中两通并未入集《茅盾全集》书信卷(第36至38卷),这可以看作是茅盾的“集外信札”。

来源:《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 袁洪权 2025/01/17
花开满庭芳——记《花城》《随笔》杂志创办前后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是一个充满想象和期待的年代。在经历了漫长的高强度政治运动之后,民间蕴蓄着强烈的改变冲动。每个人都感觉到,新舞台已经搭起,鼓点愈敲愈急,灯光由暗转明,帷幕一点点拉开,一出气势磅礴的历史大戏,即将开演。

来源:《随笔》 | 叶曙明 2025/01/16
心无旁骛 孜孜奋蹄 ——纪念郭志刚老师

我和郭志刚老师是在1981年北京大学中文系的硕士论文答辩会上相识的,郭老师是唯一一位受邀的校外答辩老师。评议我们的论文时,郭老师态度亲切、直率诚挚,既热情肯定论文的长处,也严肃指出论文的不足,无一句空话,无一处保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来源:文艺报 | 李复威 2025/01/15
单文怡:我给琼瑶当编辑

我从没想过会成为琼瑶老师的责编,更没想过我能做她写作生涯的最后一本书。当我拿到《梅花英雄梦》这部近80万字的小说时,我是震惊的。80万字的体量,用时七年,这居然是琼瑶老师在80多岁的高龄写成的。

来源:中华读书报 | 单文怡 2024/12/30
掌故家的“以小见大”

我读掌故适在闲暇之时,每有一卷在握,终至不忍释手,轻松看着别人的故事,风云际会,遭遇跌宕,免不了要替古人担忧。但我自己并不大会写,因为掌故不仅是写一点轶闻,也需要文字的趣味,旧时文人所写笔记,大多才华满卷,灯下走笔,氤氲漫漶,烟云过眼,纸上漫卷波澜,掩卷低徊。

来源:中华读书报 | 杨善之 2024/12/26
作为考试委员的老舍

老舍有很多身份,作家、小学校长、大学教授、“文协”总务主任,1949年之后,他的身份就更多了,北京市文联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人民艺术家”,等等。但他仍有一些身份有待挖掘,笔者在档案馆查阅档案时,找到一批跟老舍有关的材料,从中可以窥见一个作为考试委员的老舍,颇有意思。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 吴泰松 曾祥金 2024/12/28
肖亦农:吾师守仁

初识张守仁是我的学兄田增翔介绍的,那时他在《十月》杂志社当编辑,当时杂志刚发了我的一个中篇小说头题《孤岛》,我正兴奋着,当接到样刊时,我都不敢相信是真的。而田兄也从没与我打招呼,我甚至都不知道稿子会在他手里处理。我记得我们在学兄陶正家里大醉过,他都没告诉我我的稿子在他手里……

来源:中国作家网 | 肖亦农 2024/12/27
逃跑的 奔跑的 飞翔的萧红

鲁迅先生点评过萧红的着装配色,很有名。其实,他还略略批评了一下萧红的一双靴子,萧红说,穿了那么久,先生为什么不早提醒。鲁迅的回答是:“你不穿我才说的,你穿的时候,我一说你该不穿了。”

来源:北京青年报 | 张向红 2024/12/25
早年间怎么过阳历元旦

元旦,在我国是一个既古老又新兴的节日:说它古老,它有几千年的历史。从汉武帝开始,元旦用来特指农历新年。吴自牧《梦粱录》说:“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一岁节序,此为之首。”

来源:北京晚报 | 刘永加 2025/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