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ZUO JIA YIN XIANG

01【温故】八月,字重千钧

“解放思想,解放了谁?”他的叩问无疑亦有千钧之重。

01
【温故】八月,字重千钧

2023年7月起,文史频道将常设“温故”专栏,在每月最后一天重温当月选载佳作及独家文章。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能阶段性地温故知新,并在互联网时代有限地保留一点文学记忆与智识。

来源:中国作家网 | 陈泽宇
02萧振鸣:鲁迅为什么抽烟?

他的烟瘾从日本留学起发迹,此后便成为了其生活、写作中的一部分,更是他与许广平情感交往的契机。或许,如果没有自身的吸烟体验,鲁迅就难以刻画其笔下烟不离手的知识分子的生动形象了。

02
萧振鸣:鲁迅为什么抽烟?

近日,“鲁迅夹烟”墙画事件颇受关注,引起广大讨论。那么,鲁迅为什么抽烟呢?《鲁迅烟史考》原载于《随笔》2022年第4期,从鲁迅的文章、日记、轶事以及友人日记等资料中考证其烟史。

来源:《随笔》 | 萧振鸣
03许地山在香港

这位以笔名“落华生”和散文《落花生》为人熟知的著名作家,既是课堂上的学者,也是秘密抗日活动的组织者;既是抗战文学创作的实践者,也是民族文化认同的重塑者。这位跨越海峡的知识分子,在殖民地的夹缝中,以文化之光照亮民族救亡的征程。

03
许地山在香港

抗战期间,当上海、南京相继沦陷,战火蔓延至华南,偏居一隅的香港成为连接内地与世界的文化桥梁,也成了爱国知识分子隐蔽而坚韧的抗争阵地。在这片被英国殖民者统治的土地上,一位出身台湾爱国志士家族的作家、学者——许地山……

来源:光明日报 | 吕明纯
04烽火征程:马识途的抗战记忆

对于那场事关中华民族命运的生死之战,马识途有着切身的经历与体会。他用诗句告诉后人:永远都不要忘记那场并不遥远的战争,在这场战争中,中华民族付出了极其惨痛的代价,历经14年才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段历史我们必须永记,才不会让历史重演。

04
烽火征程:马识途的抗战记忆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同时也是有“中国当代文坛常青树”之称的马识途先生110周年诞辰。去年3月28日,马老在成都溘然长逝。在他充满传奇的革命生涯中,有着众多的“抗战记忆”。

来源:文汇报 | 慕津锋
笔底波澜见匠心——汪曾祺《故里三陈》手稿探微

今年是汪曾祺诞辰105周年。作为现当代文学史上的语言大师和短篇小说圣手,汪曾祺留下了大量经典名篇。其中《故里三陈》最初发表于1983年《人民文学》第9期,小说手稿现藏于中国现代文学馆,原稿使用的是经济日报稿纸,共38页……

来源:文汇报 | 王玥 2025/09/08
郭沫若:四万万人齐蹈厉 同心同德一戎衣

1937年7月27日清晨,一艘由日本驶来的邮轮进入东海,一位中年学者站在甲板上向祖国眺望,神情凝重,若有所思。很快有人认出了他,并热情地向他打招呼:“郭沫若先生回国了!”

来源:光明日报 | 刘曦光 2025/09/07
想演烈士,最终自己成为了烈士

《钱毅的书》由三联书店出版社1980年3月出版,32开本,17印张,35.8万字,定价1.75元。首印2.6万册。编者为陈允豪、钱璎、钱小惠,三位均为新四军战士——陈允豪是钱毅战友,钱璎、钱小惠则是钱毅的战友和姐弟。他们从钱毅逾百万字的遗作中精选篇目,汇编成了这部纪念文集。

来源:北京日报 | 刘放 2025/09/05
舒宗侨的抗战岁月

舒似槿陪着父亲,漫步于外滩和外白渡桥。这里矗立着上海大厦,原名百老汇大厦,底楼西南角,曾是《联合画报》社址。底楼外墙上的霓虹灯,曾经闪烁“联合画报”四个大字。 而舒宗侨,曾经是《联合画报》的主编。 这是1999年国庆。

来源:解放日报 | 李天扬 2025/09/04
一所高校 以教育薪火续写报国华章

办学条件之艰苦,难以想象——教室是几间简陋平房,黄泥夯墙、铁皮做顶。粮食供应时常中断,含有沙子、石子的“八宝饭”是家常便饭,有时还要靠野菜、红薯充饥。“书桌”是装肥皂的木箱,笔记记在粗糙泛黄的土纸上。为了躲避轰炸,上课期间随时“跑警报”成了常态……

来源:光明日报 | 邓晖 2025/09/03
从歌乐山到枫林桥

1945年,父亲从英国回到母校上海医学院(当时已内迁重庆)报到并担任教职已有4年了。他和5位年轻人一起,在歌乐山建立了药理实验室,一心想为重庆缺医少药的大量疟疾患者尽一份力。他们专注于研究工作,除了从国外同行寄来的缩微胶卷中得知一些自己科研领域的进展外,对世事了解甚少……

来源:新民晚报 | 张安中 2025/09/01
涤烦祛秽代琼浆——近代中国的汽水

汽水作为夏日消暑之物,在晚清传入中国,“考其来源,在光绪年间,先由南洋而至上海,嗣后才盛行于各都市”(《汽水原名荷兰水》,《新天津》1942年8月14日)。汽水也称“荷兰水”……

来源:光明日报 | 安雅琴 2025/08/22
大刀教官和他的武术茶馆

翻开抗战史册,我们看到中国军队第一次正面和日寇作战,就在古北口、喜峰口一线的长城上。在这次战役中,中国军队由于装备落后而损失惨重,但也打出了中国军人的血性。特别是二十九军大刀队夜袭敌营,砍杀日寇数百人,被称为喜峰口大捷,极大地振奋了全国人民的抗日信心和决心。

来源:北京晚报 | 董梦知 2025/08/21
《救亡日报》:牺牲到底,争取最后的胜利

黄浦区南京东路353号,如今的悦荟广场迎接熙来攘往的人们。1937年8月24日下午,淞沪会战爆发后第11天,在这座当时还叫“大陆商场”的装饰主义建筑6楼,第一期《救亡日报》出版。

来源:解放日报 | 王闲乐 2025/08/20
“飞机楼”往昔

在北京西北郊颐和园与圆明园之间,有一处不为人知的原皇家园林——自得园。自得园现位于中央党校南院内,园内隐藏着一座造型奇特的“飞机楼”,其两翼舒展的轮廓在绿树掩映中若隐若现,宛如一架蓄势待发的银色战机。

来源:北京日报 | 高一丁 2025/08/19
震天撼地的英雄史诗:穆青笔下的东北抗战

“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东北抗日联军,14年来在东北的抗日斗争,就其残酷与艰苦的程度,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空前未有的。这是一部用血泪写成的历史,也是中华民族在暴敌侵凌下,所显现出的光荣和骄傲。但由于过去环境的限制,及日寇的严密封锁,使国人对联军的英勇斗争很少知道……”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 牛纪伟 丁非白 2025/08/18
百多年前,英国奇女子的“北京花园”

古今中外产生过无数著名的旅行家,他们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令人钦佩,他们饱览奇风异俗的经历更令人羡慕,他们留下的文字成为满足我们好奇心或求知欲的宝贵资料。

来源:北京日报 | 李国庆 2025/08/15
烽火弦歌里的文人脊梁

1937年,淞沪会战后,上海沦陷。日军占领上海后,物价飞涨,万业凋敝。在这文化蒙尘的至暗时刻,严独鹤、周瘦鹃、陆澹安、朱大可等一众文人深味教育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他们合力办了一所“大经中学”,试图为孤岛学子接续起文化筋脉。

来源:新民晚报 | 吴南瑶 2025/07/17
国之歌者 传唱千秋

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的展柜中,静静地放着一把琴身已斑驳的小提琴。它的主人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天才音乐家,名叫聂守信——因令人咋舌的敏锐听觉,又被称作“耳朵先生”,后遂改名为聂耳(1912—1935)。

来源:北京晚报 | 曾子芊 代媛媛 2025/07/18
束沛德:我尝到了酸甜苦辣

悠悠人生路上,喜怒哀乐或酸甜苦辣,往往不期而遇。我不是一帆风顺的幸运儿,人生中遇到过这样那样的麻烦、挫折,但由于缘分和机遇,我又有机会挑担子、负责任,发挥自己的优势,做了一些自己喜欢且有益于当代文学发展的实事,就这一点来说,我还是相当幸运的。

来源:北京晚报 | 束沛德 2025/07/21
藏书票:一部人书互动的文化史

1990年,梁栋、鹏程夫妇以该刊内容为主,选编了《藏书票艺术》一书,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正式出版,这本我国第一种向社会公开发行的藏书票专著,以“史料性、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和艺术欣赏价值”为特色(编者的话,《藏书票艺术》第358页)。在介绍外国藏书票的专文中,仅有三篇有关英国藏书票的译作,作者是英国伦敦大学教授W.E.巴特勒先生,他曾任英国藏书票协会秘书长,后任国际藏书票联合会(FISAE)秘书长。

来源:文汇报 | 黄显功 2025/07/23
“我自田间来,还回田间去”

中国新诗的天空,一弯新月,群星灿烂,田间是我所敬重的一位诗人。一本《田间诗选》,我不知翻阅了多少遍。写于抗战时期的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街头诗”,在那烽火连天的抗日年代所起的鼓动性、号召力都是难以想象的。我至今还能背出几首。

来源:北京日报 | 徐廷华 2025/07/22
阿英在天津的22天

阿英于1949年8月13日抵津,当天即撰写了日记。此后逐日记录,至9月3日不曾中断。阿英记日记的习惯,与鲁迅相近,惜墨如金,如流水账,只是简要记录一天之内经历的人和事,大多以简笔书之,绝少铺陈渲染,更不披露自家的感受和心境,可谓质朴无华。对日记而言,文胜质则史。阿英日记又不避琐屑,事无巨细,均予以记录,体现出鲜明的日常性,独具一格。

来源:文艺报 | 鲍国华 2025/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