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人之物的世界
无论是作为用具的“几”“琴”与“杖”,还是作为建筑的“亭”、玩具的“石”以及像“煎茶”“种菜”这样的躬身实践,其之所以能够构成文人个体存在、生活以及情感和精神的在世处境,皆是因为它们经过一个转变,即“从‘用物’到‘意象’的变化”……
-
《时事新报》上的陈子展佚文
既是名教授和文史学家,也是知名度很高的多产作家,可惜陈子展的许多作品(尤其三四十年代的作品)几乎没有编集成册。
ZUO JIA YIN XIANG
01一桩事实的诸多谜团——鲁迅与陈赓
这个故事的真实性无可置疑。只是,由此展开的分歧却构成一个个谜团,让人有扑朔迷离之感。我很想把这个只在专家之间讨论的故事讲述给更多读者。于是,就想对这些分歧、争论进行梳理,以获得对故事主体的了解。
02“下学而上达”:孔子生命境界的展开
孔子感叹没有人了解自己,并说:“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论语·宪问》)于此提出一个重要命题:下学而上达。孔安国注曰:“下学人事,上知天命”……
03【文学地理】之茅盾篇
他是一位紧跟时代步伐,密切关注社会,对人民、对历史高度负责的作家和文学工作领导者。他的人生足迹,既是他战斗、工作的证明,也在他的小说、散文作品中留下深深的印迹和生动的记录。
04新文化运动中的章太炎
1916年蔡元培担任校长后,聘请刘师培、周作人进入北大,让与章太炎在清末颇有往来的陈独秀担任文科学长,使北大章门力量越发壮大。
《谈美》与它背后的知音老友
他们都从事古今文学理论研究;他们的文字,都特别追求走平稳畅达、说理通透一路。朱光潜曾说:“在文艺界的朋友中,我认识最早而且得益也最多的要算佩弦(朱自清的字)先生。”
来源:北京晚报 | 杨建民 2023/01/31
郭晓斌:也谈鲁迅与《Noa Noa》——与袁洪权教授商榷
近来偶见袁洪权教授《“文艺连丛”丛书的一则新史料——重提鲁迅与译作〈Noa Noa〉的关系》一文(刊《现代中文学刊》2022年第4期),读后不能苟同,觉得袁文的论证和结论颇有可以商榷之处,遂援笔略陈己见,以就正于方家。
来源:《中国图书评论》 | 郭晓斌 2023/01/30
袁洪权:重提鲁迅与译作〈Noa Noa〉的关系
或许,《Noa Noa》的罗怃(鲁迅)译本还真得靠有心的研究者继续寻找,期待它能够真正被“发现”。借写这篇小文的机会,笔者也借此善意提醒一下研究界,不能看到一则材料就立即下判断、做结论,并以此自勉。
来源:《现代中文学刊》 | 袁洪权 2023/01/30
1942年《万象》“新年特辑”杂谈
记得小时候,每逢春节来临,心里总有着莫名的兴奋,想着可以穿新衣,走亲戚,吃大餐,放炮仗……随着年齿渐长,日子越来越好,对春节的期待值反而逐年下降了。好在受到求知欲的驱使,物质享受让位于探求春节背后的年俗的文化需求。
来源:澎湃新闻 | 祝淳翔 2023/01/29
春节的历史演变
春节,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岁祭祀演变而来,是集除旧布新、拜神祭祖、祈福辟邪、亲朋团圆、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古代的阴历新年称为“元旦”,起源于三皇五帝之一颛顼的传说。
来源:中华读书报 | 郑学富 2023/01/29
叶剑英诗词中的幽默与庄严
他的诗作往往关涉重大的革命题材,或抒写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或缅怀令人敬仰的英雄先烈,或追忆革命时代的风云岁月,境界高远,笔法庄雅,诗风或劲健,或雄浑。
来源:学习时报 | 叶文举 2023/01/28
“狮子在北京”
白佐良(Giuliano Bertuccioli,1923—2001)先生是国际著名的汉学家,令人尊敬的学术前辈,他对中国历史文化,尤其是中国和欧洲(特别是意大利)文明的交流史、耶稣会士和天主教史的研究等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来源:文汇报 | 韩琦 2023/01/28
荣新江:学恩深似海,情谊暖如春——悼念徐文堪先生
文堪先生坐着轮椅,身体显得非常虚弱,但他坚持发言,给予高度评价。他无法与大家一起用餐,早早由家人护送回府。当时我和大家都沉浸在新书出版的喜悦之中,没有想到这次会面竟是我与文堪先生的永诀。
来源:文汇报 | 荣新江 2023/01/17
记周一良先生所赠西文藏书
周一良先生是北京大学历史系的教授,一生的学术成就很突出。周一良先生与季羡林先生在大学里是同事,也是很好的朋友。依一般的看法,二位先生一个在东方学系,一个在历史系,专业上有很大的不同……
来源:文汇报 | 王邦维 2023/01/16
陈平原:全集不全之宿命
谁都知道,“全集”不可能全,于是各种“集外集”“补编”“拾遗”等层出不穷;而每回增订或重编《鲁迅全集》,最着意的便是增加了几篇佚文。而且这是个无底洞,只要不断发掘,必定能有所“发现”。
来源:北京日报 | 陈平原 2023/01/13
《浮生六记》:书写日常生活的平淡之美
当我跟随演员们的脚步缓缓走进沧浪亭的那一刻,忽然产生一种穿越时空的恍惚感,不知道是自己走进了历史,还是历史来到了现实。感谢园林版昆曲《浮生六记》,它让以往案头密密麻麻的文字符号还原为眼前鲜活亮丽的风景。
来源:光明日报 | 苗怀明 2023/01/12
朱自清日记中的细节与真实
朱自清有记日记的习惯,其留存的日记,后被其子朱乔森整理,作为《朱自清全集》第9卷和第10卷出版。这两卷日记,虽然有删节,有错讹,但其史料价值依然突出。
来源:《新文学史料》 | 刘卫国 2023/01/11
茶叶罐的百年图景
过了腊八之后,年味儿逐渐浓厚了起来。这时候京城的茶叶店,也迎来了一年当中的旺季。不少老字号茶庄的门前,又排起了选购茶叶的长队。
来源:北京晚报 | 杨多杰 2023/01/10
宋朝的远洋贸易嘛…… 有点儿美食在船上
浮南海而南,舟如巨室,帆若垂天之云,舵长数丈,一舟数百人,中积一年粮,豢豕、酿酒其中,置死生于度外……人在其中,日击牲酣饮,迭为宾主,以忘其危。
来源:北京青年报 | 李开周 2023/01/09
《子夜》解读九十年
叶圣陶在其主编的《中学生》广告上(一月三十一号)称:“本书为茅盾最近创作,描写1930年的中国社会现象,书中人物多至八九十,主角为工业资本家、金融资本家、工人、知识分子青年等四类……”
来源:光明日报 | 林传祥 2023/01/06
杜泽逊:《四库存目标注》的撰著与出版往事
人世间的一切事业,只要你真心喜欢做,那就确确实实是以苦为乐,以苦为甜。我要感谢这个时代,给了我从事古籍整理的机会,更要感谢我的师长和好友,给了我无数的支持帮助和鼓励,成果是重要的,但更宝贵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情谊。
来源:澎湃新闻 | 杜泽逊 2023/01/05
罗雪村:画忆柳鸣九先生
有人解意:在一个变化无常的世界,人生一世,尽应尽的责任,不计生死祸福,不求生命以外的东西,最终回归自然,海阔天空,自得永恒。是否也似柳鸣九先生意?
来源:文艺报 | 罗雪村 2023/01/04
顾炎武为什么能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和“天下”常被作为同义语使用。但顾炎武认为,“国”和“天下”存在本质差异,“亡国”和“亡天下”不能混为一谈。在他看来,如果整个民族礼义丧失,道德沦丧,文明堕落,将天下不保。
来源:学习时报 | 满新英 2023/01/03
2022,10篇文章在文史频道备受瞩目
希望在新的一年里,与五湖四海的朋友们,继续一同关注历史现场,博览文学精粹,漫话学林春秋。
来源:中国作家网 | 陈泽宇 2023/01/03怀念 | 二〇二二,斯人远行
我们怀念这些先生们,不仅是在一个新旧交替的节点上纪念他们为文艺繁荣和知识开拓做出的卓越贡献,更是希望在这个寒风未尽的特殊时刻,重温前辈们深刻、丰富的一生,拒绝遗忘和遗憾,汲取薪火相传的勇气。
来源:中国作家网 | 陈泽宇 2022/12/30文史漫谈 | 南明往事:亡于权力分配
“以史为鉴是中国的传统,可惜过去绝大多数史家制作的镜子里,侏儒们被拔高了,坚毅挺拔的形象被歪曲了……”
来源:中国作家网 | 陈泽宇 2022/05/07文史漫谈 | “女人何故属男人”
聂绀弩坚信“人类的愚昧不会是永久的”,“未来的女性将不再柔弱,我们的女同胞的受难与死亡也许是最后一次”。
来源:中国作家网 | 陈泽宇 2022/03/08文史漫谈 | 侧近政治与精神阉寺
沈从文有意提醒,精神阉寺并没有随着古典的终结长久缄默,它的间歇性发覆要求人类对避免成为文明的齿轮保持警醒。
来源:中国作家网 | 陈泽宇 2022/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