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 论鲁迅在北京的四次迁居与文学生产

      在鲁迅成为伟大作家的过程中,曾经历了多次空间位移,从绍兴到南京求学,赴日本留学,回国后先后在杭州、绍兴、南京、北京、厦门、广州、上海等城市工作生活。

    2018-05-28

  • 永恒的夜与月——细读《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生卒不详,约初唐)仅有两首诗传世[1],其中《春江花月夜》自诞生起虽沉寂了近七八百年,但其魅力终于在明代为胡应麟(1551-1602)、李攀龙(1514-1570)等人发现,并在此之后光芒四射[2],广受历代人喜爱,闻一多(1899-1946)先生甚至称之为“唐诗中的唐诗,顶峰上的顶峰”[3]。

    2018-05-28

  • 巴金“送”文为友情

      巴金把友情看得比生命还重,对待朋友“充满了真诚”。

    2018-05-28

  • 沈从文的一张书单

      沈从文(左二)、沈龙朱(左一)和家人在一起。

    2018-05-28

  • 新发现的张兆和集外文

      张兆和女士作为作家的身份,主要由其短篇小说集《湖畔》所奠定。

    2018-05-24

  • 关于茅盾的一则史料

      茅盾研究专家钟桂松在今年的《文汇读书周报》相继刊出《生死与共的日子——从茅盾致张仲实的一封佚信说起》(2月12日)、《茅盾致张仲实佚信写作时间考》(4月11日),回顾上世纪30年代茅盾和张仲实在新疆“生死与共的一段日子”。

    2018-05-24

  • 沈寂心目中的“大亨”

      沈寂是一位情感丰富的作家,嬉笑怒骂、爱恨情仇,常常倾诉于朋友间的交谈之中,充溢于他作品的字里行间。

    2018-05-24

  • 穆旦佚文《从长沙到武汉》

      4月16日的《文汇读书周报》刊发了汤志辉先生的《新发现穆旦早年佚文〈笑话〉》。

    2018-05-24

  • 梁思成伉俪与张兆和通信一则

      1949.01.30 清华园 梁思成、林徽因复张兆和 三小姐: 收到你的信,并且得知我们这次请二哥出来的确也是你所赞同的,至为欣慰。

    2018-05-24

  • 史杰鹏:最爱的唐代诗人是李贺,诗风幽冷险怪

      我最喜欢的唐代诗人不是李白,不是杜甫,不是白居易,不是李商隐,而是李贺。

    2018-05-23

  • 诗人的王国:双子座文学大咖TOP10

      小说和戏剧的写作需要思考世事人情的云遮雾罩,这混乱本身就是文学的绝佳题材。

    2018-05-23

  • 与章培恒先生的“戏剧性”交往

      诗曰: 天地精华聚绍杭, 名垂青史第三章。

    2018-05-23

  • 先父臧启芳

      1954年臧家在台湾合影。

    2018-05-22

  • 精致的写家

      吴组缃是个追求“精致”写作的人,描绘讲究精准、抒情讲究精确、用词讲究精当,一招一式都要妥帖,绝不马虎。

    2018-05-22

  • 周振鹤:张伯驹与袁克文的交往

      油印本《洹上词》偶然在地摊买到,乃袁世凯次子袁克文所著,由《寒云词》、《豹蠡诗余》与《庚申词》三部分组成。

    2018-05-21

  • 《新增两页文字》

      荷兰战争、犹太大屠杀和种族屠杀研究所15日宣布,知名犹太女孩安妮·弗兰克当年所写《安妮日记》中两页无法辨读的文字现已被“破译”。

    2018-05-21

  • 新时期文学的开路先锋

      从新时期到新世纪,改革开放以来的文学走过了40年的历史进程,也铸就了前所少有的历史的辉煌。

    2018-05-21

  • 鲁迅北京时期的文学课堂

      鲁迅留日归国后即进入教育界,到杭州的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任教,此后又相继在绍兴、北京、厦门、广州的高校、师范学堂任教。

    2018-05-18

  • 副刊编辑沈从文

      《红黑》杂志是沈从文副刊编辑生涯的开始。

    2018-05-17

  • 《白鹿原》见证了他俩的友谊

      著名作家陈忠实对评论家李星极为尊重,作为同代的陕西文坛青壮派作家和好友,《白鹿原》成稿后的第一位读者就是李星。

    2018-05-16

上一页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