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 以萧红为比照的丁玲

      1936年6—9月,丁玲正努力从南京国民党特务的软禁中逃出,两度到上海,但与萧军、萧红在上海未曾相遇过。

    2018-08-08

  • 刘禹锡靠什么赢得生前身后名

      对于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作品,今人都很熟悉。

    2018-08-08

  • 回忆邹韬奋:棕色镜片下的那双眼睛

      他们的苦闷我们未必知道,他们的声音常常微弱,谁去疏解他们的烦恼?这是凝视韬奋先生棕色镜片下那双眼睛时我常会想到的。

    2018-08-08

  • 歧义废名

      青年时代的废名 评论废名的人不在少数,言人人殊,这其间,周作人和沈从文的言说尤值得注意。

    2018-08-03

  • 那个给了王家卫《花样年华》和潮湿记忆的刘以鬯,走了

      刘以鬯是王家卫的文学老师 从英军进驻中国殖民地的第一天起,陆地总面积不过1106平方公里的香港就站在了历史的最前线。

    2018-08-02

  • 纪念丁景唐先生

      丁景唐先生是去年12月11日去世的。

    2018-07-31

  • 忆卞之琳先生二三事

      早在80多年前,卞之琳与何其芳、李广田三位青年诗人合出了一本诗集《汉园集》,遂有“汉园三诗人”之称。

    2018-07-31

  • 周而复:文学长路上的不倦旅人

      周而复,这位文学长路上的跋涉者,用毕生的心血,书写着他对养育自己的故国热土和人民的深沉的爱。

    2018-07-31

  • 郑振铎的1923年:文学史上的一段传奇

      我有如炬的眼, 我有思想如泉, 我有牺牲的精神, 我有自由不可捐。

    2018-07-30

  • 《在岗位上》不是茅盾拟的书名

      今年6月 25日《文汇读书周报》发表王建军先生的《刘以鬯关注茅盾的〈走上岗位〉》一文,介绍刘以鬯先生关注茅盾的长篇小说《走上岗位》,并为出版单行本作出积极的努力,史料丰富,叙述清楚,很受启发。

    2018-07-27

  • 周瘦鹃是以一己之力编译了一部小说集吗?

      2013年5月,我收到时任普林斯顿大学东亚图书馆馆长的马泰来先生电子邮件,询问有关周瘦鹃《欧美名家短篇小说丛刊》的底本来源。

    2018-07-27

  • 丁景唐:犹恋风流纸墨香

      “犹恋风流纸墨香”,这是2004年丁景唐先生六十年文集的书名,说明丁先生的一生是跟文字结下不解之缘的一生。

    2018-07-27

  • 冯至:生命在沉思

      1940年代的冯至贡献了被文学史家孙玉石先生称为现代中国最佳诗集的《十四行集》(桂林明日社1942年出版),连同中篇小说《伍子胥》(文化生活出版社1946年出版)、散文集《山水》(文化生活出版社1947年出版)一起,被钱理群先生誉为冯至的“三绝”,也使冯至的文学生涯达到了最辉煌的历史时期。

    2018-07-27

  • 刘以鬯1950年代的南洋足迹

      刘以鬯(1918-2018),图为传记电影《他们在岛屿写作:1918》剧照。

    2018-07-19

  • 刘静窗:一个传统意义上的读书人

      在如今谈所谓的“国学”已是一种时髦,儒学似也成为一种“显学”时,讲孔孟老庄、佛经禅修之类,也多见有那些暗藏求名闻利养之心者,总难免会让人生出走调、异样之感。

    2018-07-18

  • 陈望道三题

      陈望道先生是我国著名社会活动家,曾参与中国共产党早期创建工作。

    2018-07-18

  • 朱自清病中整理闻一多遗作

      1932年,朱自清游历欧洲回国后,回到清华大学任教,校长梅贻琦任命他为中国文学系主任。

    2018-07-18

  • 铁凝:我所认识的伊蕾

      原标题《伊蕾和特卡乔夫兄弟》,选自铁凝散文集《我画苹果树》 我和伊蕾认识很久了,大约在一九七七年,我们同赴河北省的一个业余作者创作座谈会,我们被分配在一个房间。

    2018-07-17

  • “戏剧天才”曹禺,生活上既傻又呆

      曹禺的女儿万方讲,曹禺极不善料理生活,时常连自己都照顾不了。

    2018-07-17

  • 《四世同堂》的“足本”什么样?

      几年前,由于工作关系,我注意到了老舍先生与最早的《金瓶梅》英译本《金莲》一书的特殊渊源。

    2018-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