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与五四运动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寓居上海的孙中山备受鼓舞,称赞“此种新文化运动,实为最有价值之事”。他积极声援爱国运动,利用影响力营救被捕学生和志士,并指派下属创办进步刊物《星期评论》和《建设》,系统宣传民主革命思想。同时,深入指导上海的学生活动,使反帝反封建的呼声形成广泛的社会回响。五四运动从北京扩展到上海并发展为全国性的群众爱国运动,孙中山可以说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第一,积极声援学生爱国运动。
五四运动发生后,孙中山指示《民国日报》总编辑邵力子大力宣传学生的反帝爱国运动。远在上海的《民国日报》积极声援北京学生,对革命态势和思想效果作了全面宣传。1919年5月21日,《北京学生义愤填膺》一文介绍了政府无视北京学生的爱国请求、学界十八校联合罢课反抗的情况。6月5日,《学生联合会日刊发刊辞》一文呼吁讨贼救国,试图唤醒民众的主体意识。6月24日,《再警告全国同胞》一文盛赞五四运动后的社会新气象,“阴霾毒物,被新鲜空气所激荡,虽未能立时扫除,刹那间已呈一线光明现象”。
孙中山秉持“天下为公”的政治理念,支持学生争取国家主权的斗争,屡次出面营救被捕学生。北洋政府出动军警逮捕、殴打学生,孙中山获悉后即让宋庆龄代为起草救援电报,并发送给段祺瑞当局,严正声明“学生无罪”,要求立即予以释放。他还致电广东军政府,谴责广州当局对学生的暴力行为,“若专恃威力,横事摧残,不惟为粤人之所公愤,亦即全国之所不容也”,若有被捕工、学界代表,“请予省释”。
1919年6月11日,陈独秀等人在北京前门“新世界”游艺场散发《北京市民宣言》传单,被巡警围堵并押解至警察厅。9月上旬,孙中山会见北洋政府代表许世英,气愤地斥责当局“做了好事,很足以使国人相信我反对你们是不错的”。许世英当场表示:“不该,不该,我就打电报去。”不久,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北京政府不得不释放陈独秀。
第二,指导创办《星期评论》和《建设》。
五四运动的群众性特征对孙中山启发很大。他意识到,革命成功不应仅仅依赖觉悟的革命者,还要依赖人民群众的觉悟。创办新刊物,传播新文化,唤醒沉睡的国民,是实现民主共和的思想基础。
在风起云涌的新文化浪潮中,孙中山指派戴季陶、沈玄庐、孙棣三在上海创办《民国日报》附刊《星期评论》。1919年6月3日,《民国日报》发布《星期评论》出版公告,称“中国人渐渐的觉悟起来了,中国人渐渐知道从国家的组织,政治的内容,社会的里面,思想的根底上去打算了”。6月8日,刊物第一期正式出版,开启了包括社会主义思潮在内的思想宣传。
1919年8月,孙中山指派廖仲恺、朱执信创办《建设》杂志,并亲撰《发刊词》,称刊物目的在“鼓吹建设之思潮,阐明建设之原理”,激扬新文化浪潮,“从精神上物质上图国家及社会之改造”。《建设》杂志除了连载孙中山的《实业计划》、介绍建设国家的方法等,还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提倡民主和科学。
1920年,孙中山在《关于五四运动》中高度评价新出版物的思想意义:“各种新出版物,为热心青年所举办者,纷纷应时而出。扬葩吐艳,各极其致,社会遂蒙绝大之影响。”此种新文化运动,诚思想界空前之大变动。“倘能继长增高,其将来收效之伟大且久远者,可无疑也。”
这一时期,《星期评论》和《建设》作为上海宣传进步思想的代表刊物,与北京的《每周评论》《新潮》《新青年》等遥相呼应,汇涌起思想解放的大潮。与之相伴,上海成为民主革命理论宣传的重要舆论中心。
第三,指导上海学生运动。
在五四运动的洪流中,孙中山深切认识并重视知识分子所扮演的新理论引介者角色,有意识地增进与青年学生的思想交流。孙中山多次到学生联合会发表激情演说,传播民主革命思想,并在寓所会见学联代表,鼓励青年人大胆斗争,推动爱国浪潮向纵深发展。
1919年5月6日,孙中山指派邵力子到复旦大学演讲,告知学生北京运动最新进展,学生们的热情被点燃。他们迅速联合上海各学校通电北京,积极营救被捕学生,并开始筹办上海学生联合会。5月20日,孙中山派人与学联代表密谈于西藏路一家西餐馆,鼓励学生再大胆些进行活动,指导掀起救亡的新浪潮。
1919年6月5日,上海工人举行大罢工,五四运动的中心从北京转移到上海。6月16日,各地学生联合会代表聚集上海,成立全国学生联合会,孙中山给予了经济支持。8月5日,孙中山应邀出席全国学生联合会闭会仪式并发表演说,希望“学生能力图统一,以促进人民之团结”。10月18日,孙中山在上海寰球中国学生会发表《救国之急务》演说,宣传“废除二十一条”的方法,呼吁“重行革命”“荡涤一切旧官僚腐败之系统”。
这一时期,孙中山还在寓所内多次会见上海、北京的学生领袖,包括许德珩、段锡朋、何葆仁、朱仲华等。他通过听取学生汇报及时掌握运动进展,并结合自身革命经验指导学生团结工人、商人开展联合斗争。10月22日,孙中山题写“天下为公”四字送给朱仲华。这四个字既是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同社会的追求,也寄托了通过民主革命推动社会进步的愿景。
(作者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