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终生难忘的教益——忆与季羡林先生的一次对话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
2024-12-17
-
代明:我记忆中的葛翠琳
葛翠琳(左三)与作者母亲陈彬(左一)摄于学生疗养院时 很多年前,北京西郊有一个叫火道沟什坊院的地方,过去是一个军官的别墅。
2024-12-16
-
九十年前的“语文运动年”
1934年,中国进步知识分子为救亡图存,以语文运动的形式开展思想文化战线上的“反围剿”斗争。
2024-12-16
-
不是“更正”的“订正”——从陶然纪念卞之琳文章中的信谈起
2019年3月12日,《羊城晚报》发表香港作家陶然辞世前一个月寄来的纪念诗人卞之琳的文章《当年诗人二三事》,其中提及卞之琳1992年9月15日来信中抄录的“八月二十七日写了而没有给你寄出的信”: 1980年香港一晤,匆匆已十有二年,老来事繁心烦,久疏致候,谅能见谅。
2024-12-16
-
在畈田蒋村寻找艾青
诗人艾青穷其一生都在寻找。
2024-12-16
-
秦景棉:在作协的日子
我曾在中国作协临时工作过约两年时间。
2024-12-16
-
袁一丹:迫近的诗意——与王瑶先生晤对
王瑶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奠基人,但其人生经验的意义更要大于这个学科本身。
2024-12-13
-
寻找北京“隐藏的文脉”
解玺璋是一位非常全面的学者和评论家。
2024-12-13
-
文心温润话泰昌
作家是没有退休年龄的,生命不息,创作不止。
2024-12-13
-
沈尹默“缺”了啥
有一个王献之小时候练字的故事,听起来像是无稽之谈,却出自正史《晋书》第八十卷、第五十列传:“(献之)七八岁时学书,羲之密从后掣其笔不得,叹曰:‘此儿后当复有大名。
2024-12-13
-
曹谷溪:我的挚友路遥
1970年,路遥(左)与曹谷溪在延水关古渡前 从我认识路遥到他去世的20多年里,路遥在我家里生活的时间比他在自己家生活的时间还多。
2024-12-13
-
朱航满:我与《开卷》
年初,南京董宁文先生来京城举办画展。
2024-12-12
-
琼瑶的北京往事
“我是‘火花’,我已尽力燃烧过。
2024-12-12
-
彭国翔:夏威夷的海天寥廓
初出国门抵檀岛 二〇〇三至二〇〇四学年,经安乐哲(Roger T. Ames)教授提名,夏威夷大学一个专门委员会投票,我获得了夏威夷大学客座教授的职位,开启了我在世界范围内不同国家和地区担任客座教授、访问学者和研究员的经历。
2024-12-12
-
叶嘉莹“中体西用”学术思想对我的启示
叶嘉莹先生离世,学界同仁同悲。
2024-12-12
-
阎晶明:说“年选”
每到年底,选本就成为热点,各种文学年选依次推出。
2024-12-12
-
海波:路遥的“穷”和“大方”
路遥很穷,可又很大方,但又不是“穷大方”。
2024-12-12
-
纪念缪钺先生诞辰120周年:冰茧如玉,文史薪传
2024年12月6日,正值缪钺先生诞辰120周年之际,一场盛大的学术研讨会在四川成都拉开帷幕。
2024-12-12
-
“茅盾文艺奖金”征文与青年作家的“人民文艺”实践
1981年,茅盾在临终之际捐献了25万元稿费,设立茅盾文学奖。
2024-12-11
-
体味西南联大的刚毅坚卓精神
近年来,新的一种精神致敬方式谓之“重走”。
2024-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