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 关于“非虚构写作”的文体属性

      在写作领域, 文体和写作的文本类型总是容易引起争议, “非虚构写作”就因为概念不严谨, 还没有一个各方都能接受的定义, 从而常常出现争论。

    2018-03-09

  • 偏见和趣味

      关于批评,一连串问题会从脑子里跑出来,比如批评的正义和理性、批评的有效性和武器,等等。

    2018-03-08

  • 刘琼:重建文学写作的有效性

      现实主义写作是一个庞大的现实命题,我只能从表面存在的几个具体问题入手。

    2018-03-08

  • 程煜:文学的重量来自生活

      一直非常喜爱东北女作家迟子建的作品,曾与朋友闲聊中说过,迟子建的文字中涌动着暖流、深藏着悲悯、沉淀着“盐”的重量。

    2018-03-08

  • 新时代女性写作应有的意识

      新世纪女性文学,从“个人体察”到“万物悲悯”,从真切表达女性的心理体验到描摹时代的集体记忆,一批批作家用笔触书写出各自不同的人生经验,形成了迥然不同的创作风格,给中国文坛带来的惊喜和贡献是毋庸置疑的。

    2018-03-07

  • “平行”发展之后:新媒体时代文学状况

      如何看待当下的文学,如何理解当下文学面临的时代,可以说是今天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的议题。

    2018-03-07

  • 论非虚构写作

      随着《人民文学》、《收获》、《钟山》、《花城》等刊物不断推出有关历史或现实的纪实性作品,近些年来,“非虚构写作”开始引人注目,并激发学界的广泛热议。

    2018-03-06

  • 任芙康:民族文学写作者应自信

      前些日子,收读微信,通知聆听一场会议。

    2018-03-05

  • 谢有顺:重视材料的选择是一种写作美德

      一 很多作家能写出好小说,但未必都有自己的小说观。

    2018-03-05

  • 韩少功:什么是经典,如何读?

      我们身处一个信息爆炸时代。

    2018-03-05

  • 诗歌写作与“新时代”

      有一种事实是我们罕有意识或者说羞于承认的:千百年来,人类在器物文明、科学技术和社会制度的层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迎来了颠覆性的变化,但在情感结构和内心世界上,现代人同自己的祖先之间似乎没有太多本质性的区别。

    2018-02-27

  • 王朝柱:尊重历史 礼赞英雄

      对于史剧作家来说,何为史,就是要以宏大历史视野,正面、完整、真实、形象地再现历史大剧的历史风云;何为诗,就是要求全剧的描写、对话应尽量用诗化语言,尽可能用多种艺术创作手段塑造历史人物形象。

    2018-02-27

  • 刘小波:僵化文风是批评大敌

      文风问题首先是态度问题,抱以真诚交流的态度,抱以好好说话、推心置腹的态度,才会有真诚流畅、直指人心的批评文字 没有批评的文艺不是完整的文艺,没有批评的文化不是正常的文化。

    2018-02-27

  • 文学传记的寻真、失真、写真

      关于传记可谈的内容很多,今天集中在真实性这一点。

    2018-02-26

  • 莫让“洗稿”毁掉原创

      前不久,自媒体人六神磊磊在微信公众平台发布文章,控诉“周冲的影像声色”等多个自媒体大号以“洗稿”的方式“变相剽窃”自己的原创作品。

    2018-02-23

  • 当代如何焕新传统

      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不能闭关自守,它一定是跟不断深入全面吸收世界文明有益营养联系在一起,在这个过程中,文化主体性也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 近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为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社会共识度也在不断提升。

    2018-02-23

  • 文学创作不只是一场“书写游戏”

      ■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文学都不应是作家文学趣味的简单摹绘和语言技巧的单向度展现,更不应成为蔑视文学本质属性和基本功能的书写游戏 ■当文学创作成为一种游戏的时候,作家及其作品无疑会在新时代鲜活生动的社会实践面前闭上眼睛,一切文学构思都在臆想的自我感觉中孕育和生成,把握新时代的脉搏走向和弘扬现实主义精神,也就成为一句无法兑现的空话 ■文学界既极力推崇内涵真挚丰赡、形式卓异新颖的精品佳作,也充分鼓励对艺术创作进行坚持不懈、脚踏实地的探索追求。

    2018-02-22

  • 文学与时尚:一种深思熟虑的轻

      主持人语 赵依(人民文学编辑部):“时尚”一词的基本释义为“当时的风尚”,这里的“尚”应指一种被普遍崇尚的高度。

    2018-02-19

  • 当代法国文学批评中的诗学途径

      近年来,中国文学与文论研究界的某一怪象已引起不少研究者注意:一方面,文论研究从未像今天这样热门,各类成果不断涌现;另一方面,研究者却从未像今天这样深切感受到“文艺理论的缺席和失语”,在看似理论与方法泛滥的当今学界,文艺批评实践却仍存在“力量不够,深度和高度不够,缺乏规律性的认识、本质化的把握”这样的旧问题,促使研究者呼唤理论介入批评实践,“渴求文艺理论提供先锋敏锐的视野方法”。

    2018-02-14

  • 我们的“文艺复兴”时代

      这是幻想者不分白昼与黑夜的乐土,这是激辩家舌灿莲花和曼陀罗的舞台,这是狂热的哲学家将执着学问的豪情一掷千金的赌场,这是冷眼的艺术家将漫衍的讽刺刺向人间苍穹的狂欢,这里更是宗教家对生死、欲望、美丑、好赖亦庄亦谐、自我解嘲的思考自陈。

    2018-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