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钱穆:我们如何读古诗
国学大师钱穆在这篇《谈诗》的文章中说,“中国文化,讲思想与哲学,有些处不如讲文学更好些。
2018-04-26
-
代际差异与青年人情感结构转型:对“丧文化”的质性研究
摘要: 本研究通过质性访谈,以雷蒙德·威廉斯的情感结构作为分析框架,探讨青年人中流行的“丧文化”的特征及其背后的主体感知与社会结构因素。
2018-04-25
-
排行榜研究:上升的与下降的
一 你想必熟悉柏拉图的洞穴寓言:有一处地下洞穴,住着一群被缚的囚徒,他们把映射在墙上的影子当成真实,而其中一个囚徒终于挣脱枷锁,上升到外面,虽然一开始觉得痛苦,但终于见到太阳以及阳光下一切美好的事物。
2018-04-25
-
精品意识与文学的繁荣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文学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随着党对“为人民谋幸福”这一“初心”的殷切呼唤,文学艺术事业的“人民”语境形成,也就是主流意识形态为文艺事业营造了以“人民”为中心话语的政治文化环境。
2018-04-25
-
越是人人写作 越要深度阅读
写作不再奢侈,但写作的基石——阅读与思考,仍然像一片少有人行的荆棘地,当下写作量之巨大要与深度阅读、深入思考相协调 问答网站“知乎”上有一个很热门的问题,题主问:“为什么我一年读了200多本书,但还是感觉没什么长进?”题主还列出自己的阅读书目,其构成显然参考了各大网店排行榜、各种媒体新书榜以及不少名家推荐的各学科经典著作。
2018-04-24
-
“文体不限(诗歌除外)”式的尴尬正在消除
从严格意义上说,任何诗歌文本都是半成品,只有经过读者的阅读和审美再造,其价值才会最终实现,因此受众及传播则可谓诗歌得以流传的关键。
2018-04-24
-
肖进:重述“十七年”文学的制度框架与批评视角
一 长期以来,学界对“十七年”文学批评的研究是在制度框架下进行的。
2018-04-23
-
刘卓:非虚构写作与社会结构变迁
一 “非虚构”写作涉及的面很广。
2018-04-23
-
冯骥才:小小说特立独行
小小说在中国文学得名于20世纪80年代。
2018-04-23
-
陈丽伟:“新经济文学”契合 新时代的历史语境
新时代不可阻挡地到来,带给当代作家不可推卸的责任,而且,这种责任前所未有的明确。
2018-04-23
-
闫立飞:新经济如何文学?
新经济能否文学,这一询问不仅涉及新经济与文学两个主体及其之间的关系问题,而且需要确证新经济文学这一命名与其指涉对象是否相洽,并且,提出这一问题的潜在意义在于新经济文学已经崭露头角,或者在即将崭露头角的萌芽之中,充分代表或者展示了一种新可能性。
2018-04-23
-
李掖平:新时代语境下的新经济文学创作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庄重提出了关于“新时代”的伟大构想。
2018-04-23
-
陈福民:新经济文学与历史的门槛
今天我们遇到了一个特别困难、特别难以迈过的历史门槛,考验着所有的文人和作家:如何认知今天这个时代? 这个认知问题不解决,文学就搞不好。
2018-04-23
-
何建明:文学要努力反映时代
新经济文学是一个大概念,是一个有意思的创新,是具有独创意义的学术问题,值得我们文学界高度关注。
2018-04-23
-
由“境”而“象”:主体性的凸显
雪,作为自然现象之一种,从古至今,都颇受艺术家,特别是诗人的青睐。
2018-04-23
-
张器友:创造和生成时代的新美大美
要认识20世纪的中国新诗,必须正确认识20世纪中国的历史,以及新诗运动与这段历史的关系。
2018-04-23
-
李跃力:对“现实”的规避与放逐
一、经验“现实”与观念“现实” 1927年席卷全国的大革命为中国现代文坛提供了一份现实的“革命”经验,在此之前,绝大多数作家从未亲眼目睹过“革命”的“庐山真面目”。
2018-04-20
-
黄文倩:“非虚构”的深度如何可能
一 “非虚构”(Nonfiction),是晚近两岸文学甚至世界文学的新兴关注对象与发展“类型”,2015年,白俄罗斯纪实文学家斯维拉娜·亚历塞维奇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亦强化了“非虚构”写作的重要性。
2018-04-20
-
谢有顺:叙事也是一种权力
◈ 一 ◈ 先锋小说创造了一个小小的叙事奇迹。
2018-04-20
-
卢冶:大与小,以及“微物之神”
“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双手握无限,刹那是永恒”,这大概是人人耳熟能详的“佛系”诗歌了。
2018-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