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方文学“人”的母题的现代转型——兼及与五四新文学的关系
“文学是人学”。
2018-06-25
-
在文学内部思考政治
编者按: 文学不是远离现实的自在之物,但也绝非现成思想体系或政治潮流的传声筒。
2018-06-25
-
汇入“世界文学”的中国文学
将现当代文学作为中国文学对外输出的一个重点对象来谈论文学与文学传播,固然是符合文化全球化时代特征的,然而,这样的课题往往因过于明确的“走向世界”的目的而囿于对传播实践的考察与展望,一旦资料不充足就会显得空泛而缺少学术研究价值。
2018-06-25
-
重拾可被亲近的文学传统
梅光迪在《评提倡新文化者》中曾这样看待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彼等非思想家,乃诡辩家也”;“彼等非创造家,乃模仿家也”;“彼等非学问家,乃功名之士也”;“彼等非教育家,乃政客也”。
2018-06-25
-
给中文系新人的一封信
同学你好: 你说你对中文系有些幻灭了。
2018-06-22
-
现实主义:少了什么、多了什么?
困境中的“蝶变” 现实主义曾经是文学中的重大问题,但在今天剧烈的社会转型和多样化的文学中,却似乎被淡化了。
2018-06-22
-
当代小说的“罪感意识”与“救赎书写”
在读完王十月的长篇小说《收脚印的人》之后,我写下《自省的姿态与未竟的救赎——论王十月<收脚印的人>》一文,认为这部作品对于自身之罪的自剖、自省姿态颇为难得,作品呈现的“救赎之难”也令人深思。
2018-06-22
-
王晴飞:图像时代的话语与文学
主持语: 这组关于“读图时代”和“文学存在”的文章中,陈定家研究员从传统与新生的角度,阐释了文学在图像主导的文化潮流中并未“消亡”;王晴飞博士认为影视媒介的出现并非是对文学话语空间的挤压,更不会导致文学的终结;王晖教授强调“文学性”在任何时空都不会消失,作家应创作出不只有“图”、更有永恒的经典的意味的文学作品。
2018-06-22
-
文学现实表达的时境与“人设”
文学作品急需要有“人设”的“吸粉”,这样的“人设”必然不是幻灭和激愤中的人物,我想他们一定是从历史的隧道中思索而来的人物,与时代并肩和有作家哲学提升的人物。
2018-06-22
-
中途
我对一部作品的理解总是汇成了大段无法讲出的内心独白,觉得每读一本书,就是练习在众生千奇百怪的中途里洞穿漂流的意义,寻觅失败的尊严。
2018-06-22
-
以反思的姿态理解生活
当作家使用屏幕和摄像头观察生活、理解现实的时候,不应该仅仅将其看成是纯粹的技术工具、接受信息的透明管道,而是要以反思的态度对待媒介本身,思考媒介自身的特质对信息的筛选、修正、过滤机制,对人类社会伦理关系的冲击与改写,对人类行为方式的控制与影响。
2018-06-22
-
从抒情的放逐到一种“新的抒情”
引言 在上世纪文学现代化与社会现代化的合力之下,中国现代诗歌呈现出了复杂多样的流向变化。
2018-06-21
-
当下文坛要有塑造典型人物的追求
记得最早学习文学理论,记住了小说有三个要素:人物、故事情节和环境,其中又以人物为最重要。
2018-06-20
-
“阿多尼斯的死与生”
每个年代,大概都有一种意义或价值模拟的现象:青年一代希望像他们景仰的前辈那样,建功立业,获取人生意义和价值。
2018-06-19
-
公心无畏 至善有情
公正是文艺批评家应当坚守的职业道德操守,这不仅是一个“知”的问题,更是一个“行”的问题。
2018-06-19
-
文艺评论的简单与复杂
多年来,人们对文艺评论的探讨连篇累牍,关于加强文艺评论的呼声此起彼伏。
2018-06-19
-
强化民族艺术学主体性
中华民族戏曲表演艺术历经数百年的创造和积累,极为丰富深邃,它留下大量“谈文论艺”的著述,这些著述缺乏系统、集中的整理研究和理论总结,亟须从事理论工作的后辈通过进一步探索加以理论深化,整理出一套中华民族戏曲表演创造和训练体系 在“西学东渐”之前,我们的民族艺术学应该说比较纯粹和自成体系。
2018-06-19
-
抵近经典作品的精神世界
一般读者对于文学经典,光凭直觉也能欣赏玩味,但是直觉并不一定可靠,修养不足造成误读,不仅在一般读者,就是专家也在所难免。
2018-06-19
-
都市脸盲症与审美植物人
或许每个时代的文学评论者都会遭遇这种尴尬:在狂欢落幕后的场地上,我们站在收拾座椅的环卫工、给道具装车的表演者和花花绿绿的糖纸瓜子壳之间,翘首苦待下一批明星的出现。
2018-06-18
-
一卷难忘唯此书 ——《创业史》第一部叙事的真善美问题
柳青 一、此情可待成追忆:我的《创业史》阅读记略 《创业史》的确是我在文学上的初爱,自少年时代读过,从此念念不忘,后来多次重读,仍然爱好如初,真可谓“一卷难忘唯此书”也。
2018-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