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长河中打捞人文星光——评杨满沧新著《长河故人来》
杨满沧的新作《长河故人来》是一部承载着千年历史和文化记忆的散文集,作者用一篇篇文章引领我们开启一场又一场跨越历史时空的心灵对话。全书以黄河流域为时空坐标,用散文笔法,聚焦唐宋文人群体形象,将散落在历史尘埃深处的个人生活片段、诗词文化符号与历史背景细节融为一体,串联成篇,呈现出许多文化名人独特的精神世界和心灵轨迹,用文字构建起一座连接过去与当下的“桥梁”,使我们在阅读中感悟到传统文化的力量。
《长河故人来》在还原历史细节的真实性与文学艺术性之间找到了较好的平衡,读后能收获诸多关于人生和文学创作的新感悟,也会重新认识古代历史上尤其是唐宋两代的文化名人。全书在结构上独具匠心,共分四部分:前两部分分别解析唐代诗人和宋代士人的人生际遇与精神世界;后两部分通过对节日风物与经典名篇的重读,探讨文学与历史的深层关联。这种布局逻辑清晰,体现出历史时空的纵深感,使人置身于黄河流域及其历史的宏大背景下感受人物的命运。“长河”意象是本书的灵魂。作者借其勾连古今文化脉络,书写历史的沧桑与厚重,感受文化的魅力和力量,领悟人生的真谛及价值。这种象征手法增强了作品的哲理性,使文化散文超越单纯叙事本身,升华为对生命本质的哲学思考。
作者多年来潜心研读史书、史料和唐诗宋词,让心灵回溯到久远的过去,与史上的文化名人作精神交流。他的文字既有古典文学的典雅韵味,又不失现代语言的鲜活灵动,在遣词造句间营造出一种诗意化的历史语境。如在描写江南古镇时写道:“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发亮,雨丝斜斜落下,打湿了斑驳的砖墙,也打湿了墙头上探出的那枝石榴花,花瓣上的水珠顺着纹路滚落,像是古镇淌了千年的泪,那花儿又像是时光留下的吻。”用“青石板”“砖墙”“石榴花”等意象,勾勒出古镇的温婉与沧桑。“淌了千年的泪”“时光留下的吻”则赋予景物以情感与生命,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雨雾朦胧的古镇,感受着时光流转。同时,作者善于化用古典诗词与典故,为文章增添文化厚重感。结合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让诗句不再是孤立的文学符号,而成为解读人物精神世界的钥匙。
全书以“故人”为线索,打破传统历史叙事的时间顺序与空间限制,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历史人物及故事串联起来。书中的“故人”既有李白、杜甫、苏轼、王安石等文人墨客,也有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淡淡痕迹的“布衣”或“失意者”。作者寻觅每一个人物孤立的生命片段和形象,还原出一幅立体的历史图景。又将诗词巧妙嵌入行文,形成独特的“文史随笔”风格,避免了堆砌典籍、史料的枯燥与乏味。书中对李白的刻画尤其触动我心:“安史之乱”中,李白不顾妻子反对,跟随永王李璘东巡,被昔日好友高适击败后被俘,流放夜郎。作者并未简单评判,而是细腻地写道:“李白的悲剧,非个人之过,而是盛唐转衰的缩影——他的诗,是乱世中的灵魂呐喊。”对王维的描写则彰显出另一种融合的视角。作者引用王维的《辋川集》,说明其人生选择源于顿悟:“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这不仅是诗,更是王维生命的转折点。”王维中年时及时“转轨”,追求简朴清静的生活,在作者笔下这是一剂良药,很能治愈当代人的“焦虑症”。因为,每个个体生命都有其独特价值,灵魂都应该自由飞翔,也必定能够在长河中留下独特的浪花。
在叙事方式上,作者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讲述唐代文人的生活时,并没有过多描写盛唐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格局,而是聚焦于李白的一次漫游、杜甫的一首诗作,或王维的一幅画作,通过还原这些具体的生活场景与艺术创作,展现出唐代文人独特的个体生命体验,赋予其所处时代的气质与光影。作者善于运用“时空交错”的技巧,文中不断切换历史与当下的视角,很像电影语言中的“蒙太奇”,让“故人”与读者产生“情感共鸣”,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与层次。
《长河故人来》重点书写传统儒家文化中“先忧后乐”的家国情怀、“入世”和“出世”选择之下的人文风骨等主题,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挖掘具有现代意义的价值理念,让传统在现代复活。如书写古代生态观念时,作者尊崇古人“天人合一”的朴素哲学思想,敬畏自然生灵,反思当下的生态环境,让人认识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义。
“故人来,非是幽灵回访,而是文化血脉的苏醒——在长河的奔流中,我们皆是故人,亦是新人。”正如杨满沧所说,阅读此书是一次与“故人”的重逢,更是一场心灵的启迪。
(作者系原解放军总后勤部政治部创作室主任,作家)


